APP下载

“三变”改革增活力

2017-11-22任廷会马红梅孙蕙

当代贵州 2017年46期
关键词:三变村民农民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任廷会 马红梅 孙蕙

“三变”改革增活力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任廷会 马红梅 孙蕙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近年来,贵州省在坚持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开展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探索,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贵阳白云:“三变”助推城乡一体化

通过“三变”改革,白云区将原来脏、乱、差的典型区域变成了如今美丽的泉湖公园。(文劲松 / 摄)

“没想到还能收获这份‘意外惊喜’,今后我们不用担心没收入了。”提及贵阳市白云区“三变”改革,家住贵阳市白云区艳山红社区的李大伯连连称赞。

李大伯今年50岁,由于肢体重度残疾,常年卧床在家,与80岁的母亲相依为命。除了低保金,李大伯家没有额外收入,生活十分困难。

6月13日,在白云区云峰大道泉湖公园旁,梵华里小镇开工奠基典礼举行。9月,白云区启动“梵华共享”项目,并成立由困难群众组成的“梵华共享”合作社,包括李大伯在内的2800余名白云区低保对象被当地政府纳入合作社。仅以100元入股,这些低保对象便成了项目股东,接下来的10年里,他们平均每年能得到7500元分红。

白云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任红军坦言,“梵华共享”项目是白云区推进城乡“三变”改革的一次新探索,旨在解决困难群体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等问题,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梵华共享”项目占地100余亩,步入项目所在地,绿树成荫、游人如织,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白云区脏、乱、差的典型区域。

“以前我很少经过这里,因为环境实在太糟糕了。现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环境优美,而且热闹繁华,是‘三变’改革改善了我们的人居环境。”家住白云区艳山红社区的老人姜珊感慨。

该项目仅是贵阳城乡“三变”改革的一个缩影。

10月9日,贵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市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市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按照《意见》,贵阳将加快推动城市“三变”改革,探索先富带动后富新机制,为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探索一条新路。

随着贵阳城乡“三变”改革的纵深推进,将会有更多企业、市民成为城市建设的“股东”,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充分享受城市发展红利。通过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渐进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切实缩小贫富差距,构建享有美好生活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遵义湄潭:“四确五定”理清权属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但凡车行过贵遵高速,总能看到路牌广告上这样一句朴实而又动感十足的广告词,字字体现出在湄潭当农民的幸福感。

在湄潭当农民有这么“牛”?

10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大清沟组的七彩部落,一幢幢五颜六色的房子错落有致,掩映在红花绿树间,让人犹如走进色彩缤纷的童话世界。

历经国庆假日游客“井喷”后的大清沟总算安静了下来,村民徐学良坐在自家宽敞的庭院里,惬意地喝着茶。

“能这样清闲喝茶的时间可不多,逢节假日,农家乐生意特别好,仅今年国庆长假,我就收入4万多元。”累并快乐着。徐学良一年的收入可不仅限于农家乐,还有“金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大清沟分社”的分红。

徐学良入股大清沟分社的有现金、土地、林地、房屋,按照既定的分红标准,去年就分到了10余万元。

在今年国庆期间,湄潭县“七彩部落”每天接待游客3万余人。(林明 / 摄)

“今年分红估计比去年多,加上经营农家乐,我一年可收入30余万元。”徐学良只是“金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73户村民2000多个股东中的一个。

目前,合作社除了茶园、土地、山地等生态资源股,仅现金股就有87万元。今年,金花村通过引进有关企业参与“七彩部落”景区打造,以“公司+合作分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按照“51%+39%+10%”的股份比例进行分红,仅今年4月、5月,73户村民按股分红24.6万元。

农民当上老板,村民成为股东,农民这么“牛气”。金花村在湄潭县并非个例,而是全县120个村(居委会)依托“三变”改革,以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抱团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范。

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湄潭县在深入推进“三变”改革中,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在全国首创“确员、确权、确股、确管,建产权交易平台”“四确一建”的改革路径,探索形成了“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的“四确五定”改革经验。

“‘三变’改革盘活了农村资源,‘四确五定’则进一步理清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集体资产的权属关系,确定集体资产享有和分配的对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变’改革模式的经营问题。”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陶通说。

目前,湄潭县有约11.8万户、44.3万人获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成立了120个股份经济合作社、912个分社。原来“人人抽象所有”的村集体资产也变为了“集体真正所有,成员按份拥有”。

六盘水周家寨:思路一变天地宽

“‘特惠贷’不要利息?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我不想去合作社打工,有了工资就领不到低保款了。”

……

这样的声音,李江听了一年多,但他仍耐心地给村民讲解扶贫政策,用自身脱贫行动做例子,引导村民自力更生。

李江,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周家寨村村民,他有个特殊的身份——“农村有为青年”。

三年前,周家寨村还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村民文化程度低,玉米、土豆是唯一经济来源。李江一家与村里大多数村民一样,是低保户。

大专毕业的李江,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我有身高缺陷,妻子嘴唇残疾,在城市找工作屡屡碰壁。”李江说,无奈之下,妻子只能在家干农活、照顾孩子,李江则四处打零工,微薄的收入要维持一家人生计可谓杯水车薪。

2014年,为改变贫困现状,周家寨村认真学习领悟“三变”改革要义,积极探索“三变+合作社+基地+扶贫”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盘活资源,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李江把自家仅有的2.8亩土地全部入股到合作社,又贷了5万元“特惠贷”入股,夫妻俩都去合作社务工。土地入股每年可获得600元/亩的保底分红,合作社盈利后,可按入股土地面积获30%的实物分红或现金分红,资金入股可获取入股分红金,加上工资收入,他家年收入超过6万元。

“三变”变出了新天地。不到两年,李江一家提前出列村级贫困户名单,他的脱贫行动让村民羡慕。随即,村党支部给李江安排了新的任务:发挥“农村有为青年”的责任,帮助村民“思想脱贫”。

“我的主要工作是鼓励村民转变‘等靠要’思想,想方设法自主就业,充分利用自家耕地、林地等资源增加收入,勤劳致富。”李江表示,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一通路路通,思维一变天地宽。在“三变”改革实践中,周家寨村紧跟全省关于“三变”改革的步伐,灵活调整“三变”模式,把“三变”扩展为“三变+乡村旅游”“三变+特色农业”等12种模式和土地股、自然风光股等12种股权形式。

“只要能产生价值的资源资产都探索入股,所有干事创业首先想到用股份形式来干,每个农民、贫困户都可以成为股东。”钟山区“三变”改革服务中心主任魏薇说。

通过“三变”改革,周家寨村的资源活了起来,资金聚了起来,增收的渠道多了起来。如今全部村民都变成股东,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万元,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80户810人减少到现在的43户130人,周家寨村已从贫困村出列。

安顺塘约:“三权”分置促“三变”改革

“哥,你赶快来接我,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2016年春节前夕,40岁的罗华权一脸茫然地站在平坝区塘约村村委会大楼门口,眼前笔直宽阔的柏油路不知通往何处,他连忙给哥哥罗光辉打电话。

罗光辉挂了电话,连忙出门把罗华权接了回来。

十多年前,由于家境贫寒,罗华权便到苏州打工去了,后来在苏州安了家,便很少回来。距离上次回家已经八九年了,这次回来,塘约村已经不是罗华权记忆中破败不堪的模样。

漂亮的小洋房、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这些让罗华权叹为观止,到家后不停地感叹:“变化太大了,我简直不敢相信!”

“你不敢相信的事还多着哩。”罗光辉骄傲地告诉弟弟,“现在我和你嫂子都是有工作的人了。”

1997年,迫于生计罗光辉走出塘约村到江苏一带打工,直到2016年才回乡。回乡后在村支“两委”的安排下,他和妻子于3月份进入了塘约村金土地专业合作社上班。

在合作社,罗光辉夫妻二人每月基本工资至少5000元,加上入股合作社的田地股金和年终绩效奖励,罗光辉一家2016年年底入账8万元。

“如今不用外出奔波就能赚钱养家,还能就近照顾老母亲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我知足了!”提及眼前的生活,罗光辉一脸满足。

罗光辉的满足得益于塘约村的“三权”促“三变”改革。

2014年,一场洪水灾害后,塘约村拉开改革序幕,开办塘约村金土地专业合作社,率先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了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全村土地、林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村民房屋、小型水利、集体财产等七权进行确权,明晰农村产权“身份证”,让农民把产权“揣”在兜里,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此后,以合作社为核心,塘约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等模式,鼓励村民用土地经营权参社入股,按照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利润分成,农户成了股东。

如今,塘约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至2016年的1003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增加至现在的202万元,实现了从省级二类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

塘约村通过“三权”分置促“三变”改革,实现了从省级二类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图为塘约新貌。(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 摄)

毕节黔西:“五联”模式 多方共赢

10月25日,在毕节市黔西县金碧镇,上万亩中药材长势喜人,明媚的阳光在皂角树林中投下沁人的绿荫。

摘皂角、剪枝丫、包装投运……“杨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里一派忙碌景象。

“对皂角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修剪。修剪时要着重修剪密枝、交叉枝、重叠枝。”金碧镇杨家店村村民杨学贵的修剪技术可谓得心应手。

在加入合作社之前,杨学贵家靠种玉米和大豆为生,由于家人生病,因病致贫。“合作社成立之初我家就加入了,除了每月2000多元的固定工资收入,3400元的临工收入,每年还能获取2100元的土地入股金,家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每月还有余钱。”杨学贵说,除去全家开销,又把一万余元闲钱存入合作社,第二年能领到550元的红利。“杨总是我家的贵人。”

杨学贵口中的“杨总”是合作社的负责人杨勇。

“想为家乡做点事”是当过“北漂”、做过法律咨询、承包过休闲山庄的杨勇回乡的最初动力。

为了找到适合家乡发展的产业,杨勇赴重庆、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学习,最终把目标锁定在种植“药用皂角树”上。回到村里,杨勇就开始筹集资金、向村民租用土地,可当他说出创业想法,希望乡亲们把自家的荒山、土地转让给他时,村民们都说他是“白日做梦”。

杨勇不气馁,东拼西凑找资金,在自家田地里示范种植皂角树,还在树下种植各类矮杆经济作物,渐渐产生效益。乡亲们看到了实效,都想加入。

2010年9月,在政府的帮扶下,杨勇通过组织联合、资金联手的方式,成立了合作社。

合作社的要求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互惠互利。在坚持这项原则的同时,合作社还承担皂角树投产之前的所有风险。每年每亩土地按300元的费用支付给农户,农户可在基地务工,每天50-80元工钱,皂角树投产后,农户占70%、合作社占20%、村委会占10%,通过利益联结,推动多方共赢。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合作社采取“以短养长”的模式发展种植业,建立产供销垂直生产销售系统,以实现产业联动。2016年,合作社带动650余户农户在皂角树下种植百花前胡(中药材)、药用牡丹、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经济总产值达540万元,户均增收8308元。

“毕节市积极探索‘五联’促‘三变’改革模式,杨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成功实践该模式的示范基地。”毕节市农业产业办副主任顾国说,“五联”模式以合作社为基础,实现组织联合、产业联动、资金联手、市场联通、利益联结。

截至目前,杨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531户,“药用皂角树”种植已覆盖毕节市3个县、11个乡镇、47个行政村,涉及农户1.7万户。

铜仁万山:民心党建携“三变”带“六变”

蒋新成明显感觉自己最近胖了不少。

10月23日傍晚6时许,铜仁市万山区仁山街道挞扒洞社区居民蒋新成一家人正吃晚餐,豆豉回锅肉、西红柿炒鸡蛋、青椒土豆丝、海带排骨汤,三菜一汤,香味四溢。

“兜里有钱花,餐餐有肉吃,这就是小康生活了嘛!”蒋新成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蒋新成家餐桌上的变化得益于他身份的转变。

群众脱贫,产业是关键。今年,仁山街道党支部牵头,成立长寿村多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20.09万元国家扶贫资金注入长寿村多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拿出投入资金的10%给贫困户分红。同时,挞扒洞社区还投入资金60万元建集体经济项目——蝴蝶谷,发展乡村旅游,每年拿出收益的30%进行分红。

蒋新成综合在合作社务工工资、在景区开小卖部,以及合作社的分红,跟记者算了一笔家庭收入账,“一个月收入有8000多元,10月份社区集中分红3000元,总收入有1万元。”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自2015年以来,万山区以“民心党建”工程为引领,在创新实施“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试点改革中,汇聚“基层党组织、市场、社会”三种力量,整合国家财政项目扶贫资金和铜仁市脱贫攻坚专项基金,按照一类贫困户5万元、二类贫困户4万元,三类贫困户3万元,入股资质较强的企业、项目基地、合作社。辖区农户不仅可以参与产业发展,还可优先在企业打工。

“以政府出资为农户入股,既扶持壮大企业发展、拉动财税收入,又增加农户收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一举‘四得’。”万山区扶贫办副主任刘开懿说,两年来,万山区用于贫困户入股资金达1.8亿元,4500人受益。

“万山农户之变成为铜仁市10个区县以“民心党建”引领推广实施“三变”改革的样板。”铜仁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徐欣说,各区县充分发挥“民心党建”的内涵和外延,以“三变”改革带动,实现突出龙头产业带动,让“贫困群众变产业工人”、打破资金使用惯性思维,让“扶贫资金变产业基金”、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让“空壳村变实业村”、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让“有志者变小老板”、探索“622”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变合伙人”、实施跨区域搬迁,让“村里人变城里人”六个转变。

扶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作为对农村“三变”改革的补充,今年,铜仁市创新探索城市“三变”改革模式,拟投资200亿元作为贫困户的股金,分三期入股政府主导的优质企业,依托基层党组织,以村支“两委”管理引领实施。

“探索城市‘三变’改革模式,旨在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入股企业全覆盖。”徐欣分析。

链接

资源变资产

资金变股金

农民变股东

截至2017年10月,贵州已在88个县(市、区)的968个乡镇2532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实现县域全覆盖。其中,贫困乡镇369个、贫困村1232个。改革涉及农村人口708.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87.3万人。

农村“三变”改革历程及成效

2012年5月

贵州省盘县(今盘州市)舍烹村的陶正学与6位村民商定发起成立“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们的创业模式被总结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

2014年以来

六盘水市探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产业增效、农村生态增值、农民群众增收,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5年11月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2016年8月

中央农办关于《万变不离其宗:打造“股份农民”》的调研报告认为: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核心是打造“股份农民”,通过集体资源调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双轮驱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2017年2月

“三变”改革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村改革发展。

(责任编辑 / 付松)

猜你喜欢

三变村民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耕牛和农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农民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