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一个中心,三条路径”的创新创业培育系统

2017-11-21孙梅梅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孙梅梅

摘 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也到重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是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大重点。目前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各异,因此从系统化的角度,构建了“一个中心,三条路径”的创新创业培育系统,并提出了该系统可持续实施的保障措施。其中,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三条路径是“教育体系、实践体系、孵化体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培育系统。通过研究,旨在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行之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路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2-0067-03

一、创新创业培育系统的内涵

中国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各个方面。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是实现不同要素之间的系统化整合和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应着力体现其系统性特征。

创新创业培育系统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三条路径”。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三条路径即“教育、实践、孵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培育循环系统。具体内涵是基于系统论的原理,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为学生服务,并以创新创业硬件支持系统为基础,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和容许失败的文化环境下,发挥高校主体主导功能和创新创业教育优势,汇聚有利于大學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主体( 高校、政府、企业、家庭等),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和激发大学生研发创新创业成果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及技术研发转化等一体化培育,其目的是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培育系统的构建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实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数量增加,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为其总体目标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门课程就能解决问题的,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很多子系统构成的,包括教育、实践、孵化等多个子系统,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期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整合所有资源,形成整体优势。

(二)动态性原则

我们当今处在互联网时代和创新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发展变化的频率越来越快。高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务必要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动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三)共生性原则

共生性原则即指系统中的物种是多样共生的,物种越多系统越稳定,只有多样性主体间合作、融合,才能实现共赢、共生。创新创业培育系统所涉及主体是多样的,涵盖企业、高校、政府、家庭、学生等。企业包括生产性企业、金融及风投等服务型企业;高校内部参与要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科技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及各二级学院;政府内部参与要素涉及教育行政、科技、财政、工商、税务及共青团等部门;家庭的观念及教育也会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创新创业培育系统的构建

(一)以“学生”为中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即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生接受了创新创业观念,有了创新创业精神,并勇于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才能说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实际的效果,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进程中,学校应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教育和帮助。对于有着强烈创业意愿并适合创业实践的学生,学校要有效教育、引领,切实给予创业实践所需要的帮助和服务,使其努力在创业实践中有所作为。对于本身意愿不明确或者不具有创业条件的学生要正确分析引导,而不能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地引导、要求其进入到创业实践的队伍中来。最终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惠及每一位学生,瞄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效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除了高校,也离不开社会、政府、企业、家庭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课程、教材。

1.师资队伍的配备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加强,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之路,不断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然而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根源离不开教师,因此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培育系统的重要依托。目前,从各高校开展情况来看,虽然已有很多教师正在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这些教师基本都是“非科班出身”,教师本身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基本采用的传统的课堂讲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高校应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即要重视本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本校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包括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培训、组织教师赴企业实地交流、开展境内外创业教育专项研修、定期组织校内教师研讨交流,以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实践能力,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知名企业家、行业专家、风险投资家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和项目指导教师。endprint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根据高等教育规律,任何一个专业想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除了师资队伍建设外,还必须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来看,我国的创新创业课程还属于探索阶段,各高校开设的课程不尽相同,五花八门,非常零散;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只是一些零散的公共选修课;有些高校仅仅局限于《创业基础》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从整体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之前,首先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为此,高校应应建立一个“创新创业意识提升课程+创新创业知识必备课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创新创业实战实践课程”的四层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创业课程指导结合创业项目孵化,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除了开展专门的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程之后,如《思维创新与开发》、《创业者的成长之路》,各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还要结合专业特点,逐步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3.教材建设

创新创业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因此在教材的建设和选择方面,应该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教材内容应突出“内容翔实、贴近实际、案例丰富、形式活泼、文字简练”等特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其次,应当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大学生自身所欠缺的东西。比如,大学生如何发现和识别创新创业机会;如何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如何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败,特别是连续多次失败的现象。

总之,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材的选择,应坚持适用和优秀相结合的原则,即能将理论知识+实践案例相结合,能真正为本校学生所适用;优秀指选用的教材为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或规划教材,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材。

(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主要包括资源、平台、载体三要素。

1.资源整合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包括“创新创业案例库、名师库、项目库、人才库等资源整合。一是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利用课堂教育开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打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通道。二是让自主创业大学生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具有实用性的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三是向学生开放各地区、各高校已推出的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并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2.平台建设

加大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投入,整合、优化校内创业项目,营造创业氛围,通过建设实验管理平台、创新创业终端系统、虚拟证券交易所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成立校友创客空间,不仅给校友中的创客提供一个“遇见、分享、共赢”的机会,使其成为校友之间进行创业资源和商务洽谈交流平台,更多的是对学校创业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战。

3.载体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包括组织各种创业竞赛、创业实验室、创业训练营、创业沙龙等活动,还有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学校可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免费开展SYB创业培训,通过系统培训,让学员掌握基本经营知识和创业技能,让学员在培训中学习、演练实际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完成创业计划书,并在后续支持服务帮助下,降低创业风险,有效地提高创业成功率,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学员培训合格后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四)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创业孵化优势资源,以学生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各种孵化服务和营造一个创业环境为手段,形成“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研究、创业培训以及成果交易”等为一体的开放的、面向服务的基地和创业孵化平台。目的是尽力降低入驻项目的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系列必要的社会公共资源服务,帮助和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与成长,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该体系的构建要素包括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等。

1.学校应为学生创业提供全面服务

学校统筹资源,突破瓶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面服务,让学生的创业梦想成为现实。印制并发放《大学生自主创业宣传手册》;在校内制作宣传展板,使学生掌握国家及地方一系列优惠政策,让有创业激情的学生积极投身到创业中来;组织大学生创业典型巡回报告团,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举办创业高峰论坛,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子网站,搭建学校与创业学生的桥梁等;在全校形成重視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

2.争取政府,为学生创业争取政策支持

政府能够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舆论导向、服务体系、部门协调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它是高校创新创业培育系统中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协助者,起到了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如我校立足于西咸新区,服务于西咸新区,学校应紧密联系沣西新城管委会,形成有机联动,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为我校创新创业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争取企业,为学生创业破解资源困局

各种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他们是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最直观的感受和奋斗目标,因此,企业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创业实践、实训、孵化基地,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快速孵化和良性发展。如我校可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西部云谷为龙头,全力打造电子信息技术合作、科技交流的孵化平台,积极走出去,筹集更多创业资金,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快车道。

四、创新创业培育系统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环境氛围

正如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个口号从提到到现在,已经在全社会达成了广泛共识,得到了广泛认可;其次,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等,要逐步形成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形成追求创新、鼓励创新、激发灵感的环境氛围,营造创新为荣的社会环境,激励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创新创业培育系统的可持续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环境氛围。

(二)制度保障

创新的、健全的制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保障,是创新创业培育系统可持续实施的保障。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正处于初始阶段,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首先从制度上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基地、学校资助经费管理、创业孵化等方面加大制度保障的力度,让学生创业团队可以获得政策、资金、场地和智力等诸多方面的支持。

(三)政策保障

首先,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政策上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其次,是各高校、各地方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创新创业政策,使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最后,学校应出台一系列扶持学生创业团队发展的政策,如改革教学制度,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享受学校建立的自主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优先支持参与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完善学籍管理规定,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可享受学校实施的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