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塔西佗陷阱”研究
2017-11-21江西省南昌市心远中学冯敏
◇ 文/江西省南昌市心远中学 冯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提起了著名的“塔西佗陷阱”,进而阐发说,“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谓不严重”。“塔西佗陷阱”该词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的一种社会现象。塔西佗通过总结古希腊罗马执政过程中出现的民众对政府不信任的现象,经过系统的提炼后指出,当党和政府在执政过程中一旦遭遇社会公信力危机的话,那么,无论政府发布什么样的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出台什么样的措施都将无济于事,人们都会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对政府的言行给予负面评价,认为政府又在骗他们,从而会出现“政治冷漠”的不合作态度或者抵制行为甚至激发民众的“暴力反抗”,从而陷入“官民对立”的恶性循环。由此可知,“塔西佗陷阱”增加了政府治理难度,滞碍了政府治理进程,降低了政府治理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积极出台应对举措,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凝聚社会最大公约数,争取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
一、“塔西佗陷阱”社会现象表现
现代社会,在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打开电脑和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在镁光灯效应之下,就会在无形中发现其中类似“坏消息”的数量常常左右着我们的视线和思维。特别是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互联网或社会上就会充斥着相关的“谣言”,这些信息真真假假,但常常是骗取人们的信任,其目的是要消解党和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例如,很多人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窥探”欲,专门收集那些带有“惊天大案”“绝密消息”“揭开黑幕”“高层内斗”“维基解密”等字样的消息,并四处恶意传播这些所谓“绝密”信息,常常造成不良后果。
实际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人们对社会各类事件信息的知情权要求日益提高,这是一件好事情。与此相呼应,信息大爆炸时代也为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由于受自身学养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限制,很多群众在“海量”信息的“轰炸”下,丧失了对各类不良信息的筛选、过滤能力,对于一些“失真”或“扭曲”的信息也照单全收,被各种错误思潮牵着鼻子走,从而陷入了“盲从”的“陷阱”,很多时候还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工具”。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对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把握不够准确、运用不够娴熟,导致在信息发布过程中存在着跟不上、道不明、理不清的现象,对社会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不能及时给予“解疑释惑”。诚然,人们持有怀疑态度是民主社会的应有之义。但是,在不良信息恶意攻击和政府自身信息传播失误两方面的作用下,政府的公信力就往往会遭到民众的质疑,透支民众的信任,甚至出现“凡是政府倡导的,群众就反对;凡是政府反对的,我们就支持”的不良情绪,这种症状解构主流媒体的正面报道,借助宣泄性叙述使社会滑入“塔西佗陷阱”,导致人们陷入了“为怀疑而怀疑”的漩涡。这种“为怀疑而怀疑”的态度,会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不合作行为、抵制行为甚至激发暴力行为,导致政府治理失效,民间群体失和,社会秩序失控。
鉴于“人人都有摄像机,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信息传播现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塔西佗陷阱”形成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举措,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二、“塔西佗陷阱”多重成因分析
群众容易陷入“为怀疑而怀疑”的困境,使社会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如下三重因素来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
第一重因素是边际效用递减,导致政府行为不能及时满足民众对信息的诉求。从边际效用理论的角度来观察,人们普遍存在着的“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一种正常行为。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当前,物质生产日益丰富,对于很多人来讲,碗里的肉越来越多,肉的边际效用非常低。这样在其他商品价值比较而言更贵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羡慕嫉妒恨,自然而然地会发牢骚。例如,“肉是吃上了,但还没有住上别墅”,“工作比较稳定,但还没有当上一官半职”等想法,也从侧面体现了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现实反映,实际上也是社会上的一种自然存在的情绪流露。
第二重因素是社会从众心理,导致普通群众产生盲从心理。乌合之众理论明确指出,作为普通群众的个人一旦融入社会群体,他的个人思想和具体行为就会为社会群体行为所掩盖,而成为社会群体行为的一部分。在社会群体行为过程中,尽管内部也会出现一定的争议或辩认,但其中的个人通常体现出低智商和盲从行为,从而失去了自己的主见,而成为社会群体行为的工具而已。在这种生存模式下,就会产生亚健康的心理,希望看到别人不好,以便增加自己的幸福感,这本质上是通过比较别人“坏”的结局来提升自己目前“好”的状况,这是一种典型的阿Q心理。例如,很多群众热衷于关注、传播“高官”被查的小道消息,从而得出当官是一种高风险职业的结论,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宣泄。
第三重因素是人们等级依赖期望效用产生对风险的厌恶。由经济学理论可知,作为一种主观评估方式,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意愿排序的测度过程,内在地反映了人们对物质追求的先后秩序,也包括对社会风险的客观评估,表明了人们的一种心理取向。等级依赖期望效用模型(Rank Dependent Expected Utility,RDEU)由美国学者奎金(Quiggin)(1982)率先提出,通过对社会风险概率权重函数的测算,显示出人们持续的绝对风险厌恶和持续的相对风险厌恶。对于任意两个等概率事件结果,最坏的结果比最好的得到更高的权重,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民众的期望值在小概率事件时是“乐观的”,在大概率事件时是“悲观的”。这种心理使得人们精神处以一种不安之中,希望周围发生更坏的事情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三、“塔西佗陷阱”化解的有效途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有效化解“塔西佗陷阱”,凝聚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就必须不断培育人们的鉴别能力、完善人民表达渠道、提高政府公信力,做好开放共享服务。
一是培育洞察鉴别能力。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引导人们自觉自主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克服日常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偏见”,增强洞察分析能力,正确分析、理解、把握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内在关系,增强事务处理能力的协商性、规则性和法治性。一旦遭遇社会群体的各种质疑或批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以公开透明、务实管用的方式,积极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有效传播形式化解社会公众的不信任情绪,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在平稳有序的过程中处理解决问题,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
二是完善民意表达渠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的前提就是保障人民群众拥有的各项权利,特别是政治表达权。因为政治表达权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最基本保障,而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表达权,就必须完善政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民意表达渠道,推进政务公开,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有序合理的表达。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也要切实保障好群众的知情权,积极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探索完善民意表达的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实在在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各种现实问题,保持社会动态稳定。
三是提升政府执政口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信息接受主体多样化、信息作用形式多样化,导致信息引导方式也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才能实现有效应对和正确引领。为更好地“解疑释惑”,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创新信息传播方式,以揭真相、讲真话和做真事来体察民意、纾解民情、赢取民心,通过长期的良性互动,争取民众的积极支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政过程中真正走出“塔西佗陷阱”,巩固党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