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研究的谱系观念与研究实践
——以东海海岛信仰为例

2017-11-21田兆元

社会观察 2017年7期
关键词:谱系海岛东海

文/田兆元

民俗研究的谱系观念与研究实践
——以东海海岛信仰为例

文/田兆元

海岛信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海岛研究十分重视。英国学者对于海岛的研究十分突出,如功能学派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建立了一种海岛研究的基本视野。其名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以功能主义视野,考察和研究西太平洋特罗布里恩特群岛原住民的巫术与仪式在生产中的作用,开创了海岛信仰田野考察的先河。

另外一位功利主义的人类学大师拉德克里夫-布朗(Alfred R.Radcliffe Brown)的《安达曼岛人》(1922)则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海岛民间信仰研究的经典个案。他详细描述了安达曼岛上的仪式习俗、宗教巫术以及神话传说,并以心理学、社会学为基础,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解释其含义。海岛因其文化形态相对稳定,研究操作性较强而为人类学、宗教学研究所关注。

当代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认为,巴厘岛的祭祀、葬礼等礼仪,乃是社会政治的展演,体现的是国王的神圣权威与社会秩序。这些思路深刻影响到海外学者对于中国海岛信仰的研究。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那些关于“深描”的问题,都是在海岛研究中诞生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海岛研究视为西方研究范式与方法的策源地。

日本在殖民扩张时期,对于朝鲜半岛、台湾岛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吞并琉球时,日本也是下足了功夫,积累的资料是令人惊讶的。

妈祖信仰是国内外海洋信仰研究的重中之重,资料积累最为丰富,既有官方档案的整理,也有历代文献的综合采集。历代妈祖文献的汇编影印,各类研讨会于各地召开并推出论文集。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Watson)提出了神灵标准化说(1985)。他认为,福建沿海一带的海神妈祖是被国家封赐以鼓励民众的地方信仰,民众接受这种对于海神妈祖的封赐,形成国家对于海洋边疆的控制和民众通过接受国家意志达到与国家合作的双重结局。学界对于宋元以来国家对于海洋的开拓与海神信仰封赐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普遍的思路。

70年前胡焕庸先生的《台湾与琉球》(1945)一书,提出收复台湾与琉球的海洋战略观点和对国家危机的尖锐警示,这些在今天已经应验。胡焕庸站在国家民族立场,具高瞻远瞩的海洋意识,是海岛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先驱。《台湾与琉球》以历史和国家利益为逻辑线索,把台湾与琉球放在同一个文化系统和空间系统来讨论,这是胡焕庸先生的卓越见识。他所预言的大洋交通时代已经到来,我国海洋开拓发展之困境也都被他说中了,他所告诫我们不要犯的错误,我们却犯了。

20世纪后期,姜彬先生对于海岛文化的研究有独特的贡献。福建学者较为专注于两岸信仰关系的学术研究;浙江学者更加关注相关节庆的开发,海岛非遗资源的应用;台湾学者则偏于对于海岛自身文化的关注。

民俗学的民俗谱系问题

传统民俗志的方法有两种表现:一是对于一个村落、一个特定社区的民俗事项的整体描述和分析,二是对于某一专题问题的田野与分析。这些研究相对来说都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研究。

神话的原型学说、故事的类型学说出现,改变了孤立单一研究的做法,民俗研究进入了一个整体研究的新时代。神话和民间故事的母题研究、原型研究以及类型结构研究,为民俗的谱系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人类学传播学派的文化圈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民俗谱系的观念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这些研究则有明显的历史倾向。如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其所谓的“库拉圈”则是一种现实的构成。而美国人类学家通过针线盒上的图案考察海岛移民线路,也与他们这支号称为“历史学派”的人类学家的主张一致,所考察的民俗关系都是现实可稽的。近年来文化遗产研究开始重视线性文化遗产,或者线型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道路、河流以及相关通道,讨论沿线沿河具有关联性的文化遗产。这种线性的研究与文化谱系存在部分联系。

钢筋笼在加工厂统一制作,采用滚焊机分节同槽制作,主筋采用剥肋滚轧直螺纹钢筋接头连接,套筒每端严禁有超过一扣的完整螺纹外露。

民俗学的谱系观念强调民俗文化的整体性、联系性与互动性。民俗的谱系是一种有关联的集体行为。民俗谱系关注人类的某些共性,但是更加关注民俗生活的现实联系与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谱系,互动是谱系的存在形式。这种民俗形式的联系与互动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

民俗谱系的核心内涵之一是具有共同习俗与文化价值观的族群谱系。民俗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文化问题,没有人就没有民俗,但是民俗是共同体的产物,不是个人的产物,所以这个人的概念不是个体概念,而是族群概念。过去在讨论族群发生的时候,强调了其相处过程中共同的民俗传统,认为神话信仰、风俗习惯是族群构成的重要文化因素之一。族群的文化有其传承性,但也有断裂、重组、再造、回归的一面。所以民俗的谱系是族群民俗生活的延续与联系,也包括民俗生活的改变与再造,所以族群关系是民俗谱系的第一抓手。

与族群相关,流动是民俗谱系扩展的方式,也是民俗谱系消减的形式。当然这也包括变形并成为谱系的支系构成。这其间会包含新的族群加入、增长,一方面族群的民俗在流动中扩展,一方面也有族群的民俗在流动中消失,而加入另外的谱系。

民俗谱系的核心内涵之二是空间谱系。一般说,同一地理空间是特定民俗发生、形成谱系的条件。但是,城市化、现代企业、现代机构,支离了原有的空间统一性,地理因素变得难以描述地理的民俗形态了。比如,现代商业住宅的非联系性的邻里关系,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态,民俗认同何在?移民造成民俗的空间流动,但是空间因为各种问题造成民俗的关系加强与削弱。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较量,都会构成民俗的空间谱系形态。民俗的空间谱系延展也会造成对于现代民族国家边界的跨越,对于现代国家带来复杂的影响。而族群身份也在民俗行为选择的时候,产生重要的制约。

民俗谱系的核心内涵之三是时间谱系。时间谱系是考察民俗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的结构形式。这些来龙去脉本来是学术问题,但也是民俗当下形态的重要依据,更是文化建构、文化产业开发等必须回应的重要问题。由于民俗在当下呈现资源化倾向,时间的先后便成为文化资源争夺的焦点问题。所以,时间谱系不是简单的时间所能够概括的。

民俗谱系的核心内涵之四是民俗自身的形式谱系构成。它是民俗的结构形式,包括民俗的核心形式、延展形式和变异形式,也包括其语言形式、行为形式和景观形式,当下还包括媒体形式。民俗的核心功能是认同,表现形式是叙事。所以我们又将其视为语言叙事、行为叙事、景观叙事以及媒体叙事。民俗以叙事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功能。当然就其功能形式结构,又包括政治民俗、经济民俗、文艺民俗、信仰民俗和人生民俗等。那些故事类型、神话母题、民俗要素的研究,也是民俗自身形式的研究。对于民俗自身的形式谱系的认识,是民俗学学科完善的重要前提。

东海海岛信仰的谱系建构及其核心问题

何谓海岛民间信仰的谱系?一般说,民间信仰是一种自发的、无序的、无组织的信仰活动,与有组织的制度性宗教的信仰活动不一样。有的学者把民间的传统信仰与制度性宗教区分开来,认为民间信仰不怎么讲系统和结构。大家最喜欢引用的是美国人杨庆堃的说法:中国人较多信仰一种较分散性的、与世俗不分的宗教。

本文不认同这种看法。中国民间信仰虽然与世俗社会联系紧密,但是民间信仰与日常世俗生活区分开来,是生活的华彩部分。所谓与世俗不分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民间社会通过有规律的民俗行为将信仰与日常生活严加区分,如通过节日活动和仪式行为实现信仰理想,仪式结束则回归日常生活。民俗与信仰有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作用,但不是以日常生活替代民间信仰生活。因此,民间信仰也不是无序的,而是有着较为严整的逻辑,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谱系。海岛信仰更是如此,因此,我们把谱系问题作为海岛信仰研究的核心问题来看待。

为什么谱系问题对于海岛问题的研究这样重要呢?首先,海岛一般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岛群系列。这首先就是一个空间谱系。胡焕庸先生之所以将琉球与台湾放到一起讨论,除了历史文化的相似性,更考虑到空间的联系性。海岛既是一个孤立空间,又是一个联系站点。只是相对大陆交流的广泛性和自由性,海岛空间的交流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并且主要是岛间交流。

海岛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体系宗教之外的神灵信仰,包含世俗化的与道教和佛教相关的神灵信仰。这些神灵信仰具有一定规模的信众,在多海岛间流布,具有庙宇建制、程度不同的信仰组织和相对固定的祭祀礼仪,是在东海海岛间有影响的民间信仰类型。东海海岛的信仰谱系研究关注东海海岛信仰的谱系性的现实构成,及其信仰谱系的互动性与传承性问题。

信仰谱系的要素是指空间谱系、信众谱系、神灵世界的权力谱系和形式结构谱系等构成。海岛信仰谱系研究具体以七大结构要素(空间、族群、神话、经书、庙宇、仪式、节日)为目标,通过田野调查,并结合方志、奏议、出使纪录等文献,获得海岛信仰谱系的文字图片信息资源,找到海岛信仰的抓手。

关于谱系的存在形式,我们认为,互动性即联系性是谱系存在的基本形式,没有互动就不成谱系。互动性是指谱系间各类关系的总体描述,如册封、巡游、朝圣、传播、传承、冲突和融合等。

东海海岛民间信仰结构谱系,可对海岛民间信仰从地理空间分布、族群信众、神话传说、经书图符、庙宇宫观、仪式规程、节庆活动7个方面着手,对于东海海岛民间信仰的结构谱系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东海人居海岛之上海3岛、浙江200余岛、福建90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琉球群岛等共计5个大的海岛区域。

对于东海海岛信仰,如下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讨论王朝册封对于海岛信仰发展、信众文化认同带来的影响,并对当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设置在信众中产生的影响予以讨论。探讨中国国家意志与海岛信仰互动,以及其他文化主体意识的渗透在海岛信仰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此为国家与岛群间的权力谱系与互动关系讨论。

第二,大陆移民族群与海岛民间信仰互动问题。东海海岛民间信仰因族群迁移而与大陆信仰存在密切关系,如客家人、福建人、广东人迁移台湾琉球等地,均带去相关信仰。族群信仰传承以及由固有信仰转向海岛共同体信仰,与族群互动相关。祖庙与分香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祖庙朝圣问题、神灵巡游问题、香头与信众的传承谱系,是海岛信仰谱系的互动性与传承性的形式体现。此为空间谱系、族群谱系及其互动关系的讨论。

第三,东海岛群历史上是一个主体上以大中华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圈,现处于三种行政框架管辖下,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政治与行政的管理体制对于民间信仰的影响。提出国家管理海岛信仰,各岛群管理所属民间信仰的策略建议。如加强朝圣制度与巡游制度管理,合作申报信俗类国家级以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区域间香头的认同管理等。提出建设“平安东海”的策略方案,增强良性互动,建立东海海岛信仰的认同感,以维护地区和平安全。

东海海岛信仰的谱系形式:以观音信仰为例

以下我们通过观音传说的简单阐述来看这种信仰的谱系关系。在嵊泗列岛之主岛泗礁山岛之大悲山、岱山大巨岛和普陀山,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传说:

观世音菩萨从珞珈山跳到普陀山后还有三跳。其中第二跳就是跳到大悲山,说是观音从珞珈山跳到普陀山后,一天,坐在普陀山,数舟山群岛的千座山峰,数来数去差了一座,观音好生好奇,便跳到大巨岛观音山顶去数,还是差一座。于是观音跳到泗礁山岛的大悲山,第三跳跳到小洋岛的小观音山,数来数去,就是数不清,后来,她俯身看到自己的落座处,笑了,原来她把自己坐着的那座山峰忘记数了。后来观音虽然仍然回到普陀山去了,可她落脚处因她的仙气所化,成了海上灵验无比的名山。

观音是东海海岛中影响最大的信仰对象。就这段表述看,她已经超越一般的佛教信仰,有仙气,道教色彩也很重,完全是内涵丰富的民间信仰了。同时,这个故事不同于一般的讲述神灵灵验的故事。相反,该故事看起来是在讲述菩萨的糊涂和错误,具有不可替代的谱系意义。它将舟山群岛成百上千的观音信仰连成了一个整体,并在其中选择数处主要的信仰场所:以普陀山为中心,将观音山、大悲山、小观音山和普陀山连为一个整体,成为观音信仰的核心圣地。这样,传说就为这种信仰秩序的建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种联系可以清晰地找到东海海岛间的观音信仰谱系,其权利格局是长期形成的。在过去,这种格局是神圣的。在现实因为相关体制的背景下,会部分产生信仰权利的冲突,但是这种情形不符合民间信仰的长期格局惯例,也很难打破这种惯例。在今天,我们还是很清楚地看到,无论何种政治背景,信众往往还会因为共同的信仰走到一起,留下谱系重建的底线。

所以互动性是维护传统信仰格局的基本形式。笔者曾经考察琉球地区的龙舟信仰,看到了熟悉但是日渐陌生的文化现象,深深感受到增强岛间信仰互动的必要性。东海海岛群曾经是一个共同的文化圈,是一个共同的文化谱系。这个谱系是因为互动性而存在的,假如失去互动,谱系就会僵化消失,或者变异。但是对于曾经的谱系框架,我们要注入活力来激活它,即增强文化谱系的互动性。东海海岛间的文化联系活起来,地区就是和平的。龙舟只是一个例子,它牵扯着一系列的文化关系,它的谱系是客观存在的,与大陆的关联也是实在的,目前却是僵死的谱系,因为缺乏互动性。没有互动,任何文化都会萎缩,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海岛信仰的谱系研究实践将拓展民俗学的谱系观念,建立其民俗学的谱系研究方法。民俗学可以在时间谱系、空间谱系、结构谱系、族群谱系和传播谱系中找到自己的话语空间。民俗学的谱系观念将是民俗学所追求的一国民俗学、区域民俗学和比较民俗学的重要方法。因为只有谱系文化才会是有认同的文化。民俗学的核心问题是认同性问题,谱系就是一种基本的认同框架。就像人类学在海岛发现问题一样,民俗学将在海岛研究中找到自己的理论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民俗谱系问题。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谱系海岛东海
神族谱系
中国美术评论话语多元谱系和当代重构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陕西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与基因
在海岛度假
东海采风作品选
李东海的诗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