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深圳殡葬人手记
2017-11-21曾冬蔚
◎曾冬蔚
向死而生
——深圳殡葬人手记
◎曾冬蔚
我是一个从事殡葬工作23年的临时工。从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摒弃世俗偏见,在殡葬战线上工作至今。
我最先从事的是司仪主持工作,操办主持过本馆绝大多数大型追悼会(如丛飞、郭春园、闻立时等),从未出现差错,经常受到家属表扬,拒绝红包无数,且多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从事司仪工作期间,我负责司仪部全面工作,后又传、帮、带,使司仪部全体司仪都能独立做好追悼会主持工作。工作中,我先后完善了《日常管理》《殡仪服务行为规范》《岗位业绩考核、奖罚办法》等多项部门规章制度。
经过各种考验和磨炼,我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和为丧主办理丧事的技巧。每一场大型的葬礼,我都会事先征求家属意见,提前将策划方案交由家属确认,布置会场时我都会亲自动手,并现场指导工作人员细心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力求完美。
对生者来说,悲伤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有些哀伤或许永生难消。对殡葬人来说,葬礼是一种道别,而道别并不意味着绝望。每一场葬礼,都浓缩了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每一场葬礼,对我来说都是“养分”。
因工作需要,我于2007年3月调到业务部负责业务洽谈,2010年又调回司仪部,2013年调运输部任副部长,2016年调业务部任副部长,同年年底继续调回运输部任副部长至今。岗位在变,初心永恒。
清晨或深夜,运输部的车辆周而复始地行驶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当遇到突发事件,二十四小时待命!
光明坍塌事故的发生,震惊全国。凌晨,电话响了,收殓运输部所有人员立即回单位准备出发前往现场。
当我顶风冒雨到达现场时,心情异常难受。坍塌面积如此之大,救援难度极高,进度势必缓慢。我们立即和现场指挥部取得联系,车辆和人员有序停在路边待命。
我们成立了应急小组,分工准备工作。我负责后勤保障及总调度,所有人员取消休假,不管任何时间接到电话,工作人员都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收殓。
收殓运输部是殡仪馆接触遗体的第一道关口,我们要负责把事故中所有的遗体接回殡仪馆。因坍塌现场土质疏松不利于行走,遗体又变质无法正常抬出来,我们只能想办法几个人轮流把遗体抬出来、背出来或者抱出来。1月4日,接到指挥部电话,东二区/东三区纵深500米处出土大量遗体,我们放下电话立即出发,但因为刚刚下完雨,现场根本没有路可以走,泥土沾鞋导致脚出来了鞋还在泥土里。无奈之下,我们干脆赤脚进去,被渣土里面的碎玻璃、铁钉刮破、扎伤了脚,但我们依然忍着疼痛,将一具具遗体接回了殡仪馆。面对支离破碎、血肉模糊、高度腐变的遗体,为了让这些遭受灭顶之灾的同胞走完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我们像善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为他们一点点整理好。
腐肉要用双手捧进尸袋,闻着令人作呕。处理这些遗体时,衣服、头发甚至皮肤的毛孔都会吸入腐臭气味,无论事后如何擦洗,都难以去除。现场没水没电、没法洗澡、路边蚊虫多、机器声不停,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嫌脏,没有一个人说累。
我们在心里祈祷着尽快挖出受难者遗体,让他们安息;我们希望用无私的真情让这些不归人安安静静、了无遗憾地上路;我们24小时坚守岗位,累了就地休息打个盹,饿了啃块面包,就连生病了也坚持不离开现场……
逝者安祥地步入天堂,就是我们无悔的选择!
前不久看到一个报道,说最容易失眠的五大职业,包括记者、警察等,其实,我们殡葬行业的员工不也是这样吗?我们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大年三十,别人在举家团圆,共享天伦,我们殡葬工人还坚守岗位。清明、重阳等假日,我们依然如故。
有些人歧视我们这个行业,我不敢跟朋友说在哪个单位,孩子在学校的档案我也不敢填在哪个单位,怕孩子从小就被人看不起。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或流逝!摸不着、看不透,更不会停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眼下事,珍惜眼前人。
欣慰的是,殡葬战线的我,一直在成长:
2008年11月,在广州参加首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广东选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并获得高级职称;
2015年,当选工会委员,尽心尽力做好员工的后勤保障;
2015年12月,在北京参加技师考试,取得技师资格证;
2016年3月,获得深圳市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死者一无所求,只有生者营营不休。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懂得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
从死亡的角度回溯人生,我们会明白,过去所执着的一切,是多么荒谬可笑;从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我们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