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凹陷精细油藏评价及认识
2017-11-20刘文勇
摘 要:阿尔凹陷其成藏条件较为复杂,油藏具有满洼含油的特点,目前已进入油气认识相对缓慢的阶段。通过油藏再认识,开展井震结合,细分油组划分及对比,多手段精细地层解释,精细砂体展布研究,对已钻探井开展细致研究,建立构造及岩性双重控藏的成藏模式,落实多个有利圈闭,实施见到良好成效。
关键词:油组划分;油藏评价;实践;油藏再认识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2.041
阿尔凹陷位于中蒙边境的巴音宝力格隆起东北部,南靠近巴音都兰凹陷,东侧邻乌里雅斯太凹陷。其宽20~30km,长约80km,面积约2000km2,下白垩统最厚达3800m。该凹陷自东向西分为斜坡带、洼槽带、背斜带、断阶带四个构造带,背斜带局部构造发育,自南而北发育罕乌拉背斜、沙麦背斜、阿尔3背斜、阿尔6井区和哈达背斜(图1)。
1 精细油藏评价
精细油藏评价主要围绕潜力区,以目前已有钻井资料开展精细认识,瞄准可能成藏的目标,开展整体构造带、多层系、多领域的全方位评价研究工作,掌握钻井等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试油、生产等动态资料。全方位开展油藏认识工作,创新思路,变换视角,创新方法,发现有利目标。
1.1 精细井震结合及油组划分
利用井震结合,动态约束,旋回对比,实现全区的地层对比及油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油组单元,解剖已知油藏,通过已知点来分析面,同时以面来约束点,更好的认知油藏。分析油藏的展布及控藏因素,将沙麦背斜K1bt1上Ⅱ砂组进一步细分为Ⅱ1、Ⅱ2,Ⅱ3三套砂组,将砂组细分后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更为清楚。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分析发现,沙麦背斜阿尔23井与阿尔29井腾一上Ⅱ砂组出油层为同一套油层,储层分布稳定。
1.2 精细构造解释及研究
利用重新处理的三维连片地震资料,精细井震标定,细化砂组等时格架,加密网格,精细构造解释,对测井解释有储层的地层,全面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对核心目标区如油层对应弱轴的情况,实施以上部强振幅轴控制构造,油层对应弱轴控制范围的解释方案,确保构造的准确性及油藏的有利范围,如沙麦背斜阿尔29井区。
1.3 沉积相研究砂体展布
阿尔凹陷具有清晰的边缘相和独立的沉积体系。在下白垩统沉积过程中,地层在凹陷陡侧以断裂与边缘凸起或隆起对接,在缓侧沿斜坡向上逐层超覆,直至超缺。凹陷陡、缓两岸和长轴方向各类扇体成群分布,隔水对峙。
阿尔凹陷的主要油气藏赋存于陡坡侧或与陡坡侧相关的腾一下段上部和(或)腾一上段上部砂体中,这些砂体数量多、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孔渗性能较好,多属于好的以及比较好的储层。从地震剖面上可清楚地看出,这些砂体横向连续且处于构造高部位上,有同构造沉积体系下的腾一下段主力烃源岩,其盖层条件和储盖组合良好,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岩性-构造圈闭。
2 油藏特征及控藏因素分析
阿尔凹陷的构造反转现象十分显著,而且对凹陷的成藏起了重要的影响。沙麦背斜不存在着顶薄现象,属于后期构造挤压反转的背斜,构造反转作用与其凹陷的非同步性,不仅提高了生储盖的时空匹配性,而且增加了优质烃源岩和直接盖层的厚度,从而显著地改善了成藏条件。
2.1 沙麦背斜油藏特征认识
阿尔凹陷沙麦背斜油藏初期为受单断箕状结构控制单断结构,后期受构造反转的影响,形成沙麦背斜,整体受北东向老断层控制形成较大的鼻状构造,又被东向断层将鼻状构造分割成多个构造单元,为油气成藏提供了多个有利圈闭。由于阿尔凹陷烃源岩成熟门限深度低,其下又有两套优质而有效的巨厚烃源岩,油源充足,只要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有利,便可能聚集成藏。钻遇井分析发现,腾一上段Ⅱ砂組顶部油气显示活跃,油气资源丰富,区域储层物性好,试油试采效果好,为油气有利聚集区。通过精细落实构造,整体构造为向东南方向抬升的满断鼻含油的受岩性—构造双重控制的岩性—构造油藏。
2.2 罕乌拉背斜油藏特征认识
该背斜位于阿尔凹陷南部,整体为一个向西抬升的横向构造,其成因及性质与沙麦背斜相似。
油藏主要含油层位为腾一上段Ⅱ油组和阿四段油组。从各油组顶面构造平面图,其背斜构造形态具有较好的继承性。该背斜构造被三条走向北东的正断层分割错落为三个台阶,又被几条北西向断层进一步分割为多个断块。
2.3 哈达西油藏特征认识
该背斜位于阿尔凹陷南部,整体为一个向西抬升的横向构造,其成因及性质与沙麦背斜、哈达背斜相似。
断阶带及其控制的鼻状背斜带,是阿四段油藏成藏的关键,阿四段为大套深灰色湖相泥岩夹持多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细砂、粉砂岩体,构成良好岩性-构造圈闭,并且紧邻优质成熟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和储盖组合,成藏条件较优越。
3 认识
科学构建成藏模式是高效评价的关键,成藏模式的构建对圈闭的发现与落实、评价与优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阿尔凹陷的构造格架复杂,相带和砂体物性变化快,油气成藏受到构造因素和沉积因素的双重控制,正是科学地构建不同区带、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油藏成藏模式,才实现了阿尔凹陷石油评价工作的高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肖阳,唐瑾等.二连盆地阿尔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油藏类型[J].中国石油勘探,2010(15):41-44.
[2]赵贤正,王权,金凤鸣等.高勘探区富油凹陷二次勘探方法及应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0,15(01):1-5.
作者简介:刘文勇(1985-),男,本科,工程师,从事油气田开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