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操作活动的实效

2017-11-20刘发昌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操作小学数学

刘发昌

摘 要:操作活动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数学操作活动的现状还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培养。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操作活动中,要把“看”操作演示转变成“做”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操作体验。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创设的操作情境给予多次利用,还要注重学用结合,使操作变得更有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有效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数学概念的感知还要依赖于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操作活动能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然而,纵观周边的数学操作活动现状,却还存在许多弊端:有的教师操作意识不强,淡化了学具操作的作用;有的教师指导简单,操作活动流于形式;还有的教师重学具操作结果、轻学具操作过程。如此种种现象,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培养。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为此,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操作活动,以丰富自身的数学体验,为数学概念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那么,怎样的操作活动才使教学变得更有效呢?

一、变看为做,直接感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主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准确地把控课堂时间,喜欢以直观演示的方式代替学生的学具操作。然而,教师直观演示与学生亲历操作活动的教学效果却大不一样。因为直观演示的操作者是教师,学生成为观察者,在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学具操作活动的操作者是学生,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数学学习需要有效的空间观念,这是学习者不同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利用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对学习对象的直接体验中获得经验,进而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学习表象,再把知识内容与图形统一起来,才能顺利地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

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采用的是“短、平、快”的教学方式,先告诉学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什么,再给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最后又以“题海战术”的套路进行练习巩固。殊不知如此教学,学生对表面积的认识有如囫囵吞枣,公式与图形无法一一对应,学生运用起来往往就是生搬硬套,在出现错误之后又进行重复训练。事实上更好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建立清晰的长方体的表象,以弄清楚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与整个表面积的关系。

在这样的思路之下,笔者在教学时设计如下操作活动:(1)摸一摸:引导学生摸一摸长方体学具的表面,感受每个面与其相对应的棱之间的关系;(2)数一数:用自己的方法,有序地数数长方体的6个面,如数相同的面有几组,不同的面有几个等等;(3)剪一剪:把长方体的6个面按棱的方向分别剪开,在剪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写上“前、后、左、右、上、下”等,标明它们在原来长方体中分别处在什么位置上,这样学生才能清晰地认识到长方体表面积与六个面面积的关系;(4)做一做:给学生呈现一个长方体的直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对长方体的表面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效理解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与宽,以及其与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5)议一议: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共同讨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怎样表示,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真正做到数形结合,学生就可以有效掌握长方体各个面的基本特征,从而能够准确迅速地计算每个面的面积。这样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就比较精准了,为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打好了基础。

这样化静为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大脑中的长方体的表象与实际长方体结合起来,并且形成一种对应关系,于是长方体在学生的思维中就有了一个从实物到表象的转化。如果坚持这样的训练,那学生大脑中的长方体表象也会越来越清晰,从而把知识学“活”。

二、一境多用,提高效益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故笔者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象空间的舞台也是宽广的,让学生在易于操作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老师教学时就要精心设计有趣的学习情境,将新、旧知识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定制一个新的情境,将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操作效率不高。为此,教学中应设法让一个情境多次利用,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所学知识,又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渡,提高操作活动的效益。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合理创设情境,在应用中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上。在设计导入部分时,笔者反思了以往的教学:以往会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设计动画,小动物们骑着各种不同形状的独轮车比赛,骑正方形车轮、五边形车轮、圆形车轮的小动物,谁能最先骑到终点?为什么?这种问题情境虽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存在教学前后脱节、可利用率较小的问题。所以,为创设更为有效的操作情境,笔者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改变一境一问的方法,创设了“描点比赛游戏”的情境。首先,让学生先在纸上画出一点,记为点O,其次要求学生在距点O 3厘米处描点,比一比,看谁描得又多又快。这个游戏一下子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便于观察,在学生完成了“描点比赛游戏”后,老师利用智慧教室Hiteacher软件的即时影像功能,将同学们描点的过程、结果都展现在大屏幕中。接着笔者让学生认真观察屏幕中的作品,問道: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大都发现:能够描出无数个距离点O 3厘米的点,这些点连成了一个圆。通过对这一操作过程的展示,学生感受到了“几个点—虚线圆—实线圆”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对“圆由无数个到中心距离相同的点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时,再出示圆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接下来的教学,笔者还充分利用“描点比赛游戏”这一情境,一改以往“老师逐一出示概念,学生坐着听”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一边观察在“描点比赛游戏”中画出的圆,一边结合画圆的过程和自己的经验,进行“对圆有哪些认识”的大讨论。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大家互相启发,把和圆相关的一些概念,如“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都一一总结了出来。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描不完的点”,对于“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这个特点,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教学至此,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把点、线、面融为了一体,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清楚。像这样,同一个操作活动情境贯穿整堂课的方法,能让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也得以有效落实。

三、学用结合,巩固提升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生活。”当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初步的结论时,如果这个结论得不到进一步的深化应用,很快就会被学生所遗忘,而且会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分割开来。因此,教学中要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把学会的书本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并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操作验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课前,笔者引导学生在家里先进行操作实验,并提出操作要求:将外形不规则的物体,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观察并记录放入物体前后水面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学生从中得出排出的水的体积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在课前的生活中有了这样的操作体验,在上课时,对于把不规则物体转化成等底、等体积的长方体的抽象过程会理解得比较清楚,也能较顺利地推导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等学生对体积公式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运用公式去解决问题,如:试一试求长方体洗菜池中土豆的体积,求鱼缸中金鱼的体积等。实际教学中,除了安排课前和课中的实践操作活动,还可以用实践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与“用”结合起来,能加强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数学是做出来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紧密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就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益。endprint

猜你喜欢

操作小学数学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儿童数学学业求助的有效方式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变电运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