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之花开放在儿童指尖

2017-11-20杨永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小学数学

杨永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动手操作能力成为学生能力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想象力塑造、探究过程、实践材料和生活应用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探究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小学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的起点,小学数学的教学对学生一生的思维能力的影响极其重要。在小学,数学学的不仅仅是“1+1=2”那么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谓之智慧,智慧之花开放在儿童指尖。

一、发挥想象,动手创造

小学生初入学堂,思维还未受各方面束缚,比较活跃,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活跃的思维可遇而不可求,因此教师要把握此时的机会,在学生思维活跃时,积极开发其想象力,鼓励学生动手创造。

以一年级上册第六章“认识物体”为例。在小学阶段,几何方面的知识还处于感性的阶段,只需要进行图形的认知即可。在小学生的眼中,几何图形的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学生认识到的图形都是现实中的形象。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将生活中的图形转化为几何的概念。课前,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将生活中喜欢的物件画在纸上,上课的时候带来。当学生带来自己的绘画后,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的绘画能力尚浅,只能将物体的轮廓画出来。这就意味着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具体的物体形象转化为几何轮廓了。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引导学生想象的任务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就完成了,认识图形的过程在绘画中也完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动手操作的成果进行转化。笔者根据学生的绘画进行知识的讲解。以一个学生画的时钟为例,学生的画作是在一个圆形内画了一个角。笔者解释道,外边的这个圈圈就叫作圆形,它的特点就是由一条光滑的曲线围成的图形。说到圆圈大家都不陌生,在学生画的物体中也出现了圆形,因此,通过动手绘画,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简单的几何图形。

想象力是创造的根本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最不容易受到思想上的束缚,因此在学习知识时善于应用想象,进行动手操作,将极大提高教学效率。想象的意义在于将知识灵活化,从而进行有益的数学思考。

二、转化类比,引导探究

在数学中,转化类比的方法是用得非常广泛的一个策略。转化类比的思想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思维逻辑,而是根植于学生数学思维习惯中的一种思想。教师要善于渗透转化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探究。

以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认识图形”为例。学生首次涉及相对深入的几何知识,想象能力没有达到相应水平,理解起几何概念会比较困难。因此,笔者采取将抽象转化为具象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本章知识涉及了图形的认识,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了折纸,以辅助思考。在图形的讲解中,折纸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折纸的辅助教学,我们将抽象的图形概念转换成了具体的折纸和剪纸。笔者在讲解正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的同时,让学生在下面用折纸描画图形的大致轮廓,折叠后留出折痕,就像手工美术课一样,学生认真动手实践,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进行具象的转化,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放松,更容易思考得更深入。通过动手实践,深入启发,学生发现折纸的折痕可以将图形进行一个简单的拆分。在课堂的最后,我们还利用折纸的便利进行了圖形的折叠和裁剪,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探究,学生对常见的几种图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数学不是“直来直往”的独木桥,而是一个灵活多变的立交桥,因此转化类比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类比,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应用类比与转化的知识。

三、就地取材,强化操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操作的部分经常容易被忽略。其实并不是教师不重视这部分内容,而是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难得。因此,作为“领头羊”的教师,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素材,从而降低实践的难度,就地取材,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

以二年级上册第五章“厘米和米”为例。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求解应用类的题目中,厘米和米可谓是“常客”,因此认识厘米和米是非常重要的。乍一看这个知识点非常简单,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什么是米,什么是厘米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二年级时,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概念还很陌生,教师若只是单纯讲解,学生则可能只知道1米=100厘米而已,应用起来没有概念。一拃有多长?教师有多高?学生跳远能跳多远?显然学生并没有这样的概念,那么在以后的应用题中,学生可能就会因为失误,闹出“小明身高213 m”“火车长150 cm”这样的笑话。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恰逢学校筹备运动会,学生刚刚有资格参加运动会,他们的热情非常高涨,因此对于体育项目的报名非常踊跃,对项目的训练也非常积极。笔者意识到这对于学生认识厘米和米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在学生练习跳远项目时,笔者带上卷尺来到学生中间。学生们非常关心谁跳得更远,当大家成绩差不多,无法清晰比较时,卷尺就派上了用场。通过对学生跳远成绩的测量,学生逐渐熟悉了距离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对当时的“1米24、1米32”这些优秀成绩也津津乐道,这一章节的概念学生自然就学会了。

通过就地取材进行动手实践,将学生参与实践的门槛大大降低,强化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动手实践本就不应该有障碍,而是要随时随地去发现这样的机会。

四、联系生活,落实应用

实践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提高数学能力,更是为了通过实践的过程来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技能,将所学知识落实应用。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对生活技能的帮助非常大。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章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章主要给大家讲解了人民币中元、角、分的概念。在平常的生活中,虽然“钱”这样的概念非常常见,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讲,具体的面值及其换算还是比较陌生的。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这样一个意识,因此在这一章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找零实战”的策略。笔者将一套积木带到课堂上,积木形形色色,可以充当各种商品。另外,笔者也准备了一些零钱,主要是5元、1元、1角和1分的面值。早在课前预习时,人民币的面值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对这部分内容的疑问和想法还非常多。当模拟商店的活动开始时,孩子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在笔者简单讲解之后,学生们开始模拟着买卖自己喜欢的商品,同时还进行着单位的换算、大小的比较。一个陌生的概念,通过生活化之后就变简单生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乐此不疲。这节课之后,学生基本已掌握了买卖找零换算的技能,也能扮演大人的角色去买商品了。

虽然我们无法将生活搬到课堂上,但却可以将课堂中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虽然数学知识无穷无尽,但是动手操作的技能却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引申到生活技能中。生活中的数学或许会更加生动。

总的来说,小学生处于一个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而手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儿童的智慧需要一点点积累,更需要在指尖之中孕育而成。动手操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合作中凝练升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小学数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