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2017-11-20赵飞邵爱婷
赵飞+邵爱婷
摘 要:“身在校园,心在网”成为对青年大学生工作对象的最生动描述。目前,新媒体呈现出的自由性、选择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对高校共青团宣传教育职能、组织动员职能、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职能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共青团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和冲击,积极抢占网络新媒体宣传阵地,紧握网络新媒体抓手,创新性地履行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四项基本职能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
在中国网民构成当中,知识层次较高的高校大学生是网民构成中普及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1]高校完备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普及,从技术层面消除了现实物理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的边界,青年大学生的上网活动在变得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同时,也客观上增强了他们对于互联网的黏性与依赖性。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特别是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性格塑造、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模式面临新挑战
“身在校园,心在网”成为对青年大学生工作对象的最生动描述。如今,高校中占主体的“90后”团员青年是在网络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媒体与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新媒体时代,网络青年自组织兴起,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草根活力和民间特色,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3]高校团组织传统工作模式,如板报宣传、主题团日、面对面的宣讲讨论等形式,虽然曾经在引领学生团员成长、服务青年团员、提升参与者的感性认识等方面起到不容置疑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网络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模式正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自由性和选择性对高校共青团宣传教育职能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明和新媒体的应用引发了全球信息化浪潮,它不但超越了民族、国家和语言等界限,而且打破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正以其对时空的绝对和相对抽离而改变着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一方面,新媒体与网络空间是一个限制极少的虚拟空间,但又具备海量存储功能,如谷歌,号称有80亿的存储页面,百度号称有十几亿的存储页面。在这个大熔炉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随意在网络上写博客、发帖子、写留言、发表评论,宣传自己的思想,表明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内容繁杂多样、丰富多彩,但信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不乏色情、迷信、暴力甚至反动的内容充斥其中,特别是某些非法组织和反动势力,通过极力利用一些社会问题和现实矛盾在网络上蓄意制造是非、非法传播谣言以吸引人们的猎奇心理来达到他们的非法目的。由于监管技术的不完善,新媒体与网络的自由性和选择性削弱了信息的可控性。当团员青年置身于新媒体与网络空间,面对复杂的海量信息时,难免出现思想困惑、认识模糊、行为偏差,干扰和破坏了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与正面宣传教育的效果。
(二)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对高校共青团吸引凝聚职能的挑战
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平台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互动系统,它既无地域中心也无空间边界,并且具有无限的扩张性和随意性,在平台上的任何一个网點所引起的涟漪都会快速波及全球、辐射全世界。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开放性和交互性的优势和特点消除了时差和距离的障碍,为人们的自由交流和交往提供了便捷通道,并使之日渐成为青年宣泄情绪、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场所。《2016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显示,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已接近国内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大专以上的中高学历人群为社交网站的主体人群。青年学生通过网络交往平台和运用各类通讯软件,可以自由、直接和便利地进行沟通、互动、交流和社交。目前,新媒体已成为青年大学生进行沟通和联络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吸引、凝聚青年大学生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的目标成了高校共青团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新媒体应用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动员职能的挑战
发布号召、召开会议、布置任务、组织活动等是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的传统模式和工作法宝,在共青团组织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投身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中智慧和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然而,当新媒体以其独特优势和魅力吸引越来越多青年的时候,这些传统方式的作用便显得捉襟见肘了。因为新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广泛覆盖、快捷传播、多点沟通、直接互动和广泛影响等特点和优势,具备了很高的传播效率和极强的快速组织动员功能,所以正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号召动员和组织行动的新方式。如今,手机网民占全体网民的九成以上,而新媒体是手机与互联网的最重要媒介,成为网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方式。
(四)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对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职能的挑战
竭诚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和重要任务。网络具有身份虚拟性、地位平等性和交往匿名性等特点,许多青年大学生可以在网上交流娱乐、表达需求、展现自我和反映问题等,许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需求却可以在互联网上得以暂时满足。但是,网络又是区别于现实的虚拟世界,如果青年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和沉溺网络,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一是网络的虚拟性会使青年大学生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导致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淡化;二是网络中夹杂着消极颓废、低级趣味和庸俗无益的内容,一些意志不坚定的青年往往经不住诱惑而难以自拔,以至于价值判断迷失,是非观念混淆;三是长期习惯于人机对话,会导致青年大学生精神世界空虚、社交能力低下、集体意识淡漠;四是青年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会弱化甚至丧失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调查研究能力。例如,学校要求学生在假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交一份社会调查报告,许多大学生习惯于在网上“搜索—复制—粘贴”而敷衍塞责。鉴于此,如何通过网络、利用网络来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深入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endprint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模式探析
高校共青团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和冲击,积极抢占网络新媒体宣传阵地,紧握网络新媒体抓手,创新性地履行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四项基本职能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意义。广西师范学院团组织通过对青年工作规律的把握,对网络新媒体功能的研究,结合自身长期应用网络新媒体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共青团组织三级网络工作模式,为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创新:高校团组织三级网络工作模式的提出
高校共青团应当积极掌握新媒体的操作手段和使用方法,利用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新兴渠道,通过生动的语言、多彩的图片、鲜活的事例,把主流媒体宣传的有益“大道理”转换为青年人自觉接受和积极领悟的“小道理”,使得主流价值观念深入青年。[4]针对当前团员青年喜欢运用新媒体交流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借助博客这一载体,以网络分团委和网络团支部建设为突破口,创造性地建立了团组织三级网络工作模式,大力加强互联网团建。把团组织三级网络作為反映工作和联系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主渠道建设,大力推进团组织网络化,不断强化利用互联网团组织对团员青年实行全时段、全地域的覆盖,让互联网成为团组织思想引领、组织动员、服务学生、开展工作的“四位一体”综合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共青团网上、网下“两线作战、联动并进”的战略转型,并从结构形式、建设内容、运行机制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创新性地建立了团组织三级网络。
1.团组织三级网络结构形式
积极探索在全校所有二级学院分团委、班级团支部统一建设两级博客群,依托博客建立网络分团委和网络团支部,并要求在建立网络团总支博客时,每个团员都要参与讨论建言献策,最终实现了团组织三级网络对团员青年的全面覆盖。
2.团组织三级网络的建设内容
各级团组织博客内容涵盖各类工作文件及思政教育、党团知识、专业学习、生活休闲、求职信息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挖掘博客的各类功能,把网络博客打造成固定的、可持续的团组织宣传新阵地,构建团员青年的网上精神家园。
3.团组织三级网络的运行机制
团组织三级网络由校团委的网站上链接各二级学院分团委的工作博客,形成了以校团委为核心,以二级学院分团委为重要节点、各班级团支部紧密连接的“校—院—班”三级团组织网络。建成后,团干部改变了过去只通过开会、传达文件、谈话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代之以虚拟的身份与大学生在博客上展开交流,通过发帖、回帖、留言、讨论等方式,以亲切和蔼的姿态在网上和同学们就社会热点问题、时政新闻等话题展开互动,引导大学生关心政治、关注国家大事,将思想政治学习的风气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入同学中。
(二)超越:团组织三级网络对高校传统工作模式的重构
团组织三级网络的建立为共青团工作的开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带来了新的工作理念与思维方式。以往主要以板报、展板、现场面对面的讲座、谈话、报告、讨论等为主体的传统工作模式被具有创新性的团组织三级网络所超越,并且团组织的工作环境也因此被改变和重塑:摆脱了物理时空的限制,使信息传递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信息内容对视听感官具有更强的调动性与冲击力。
1.团组织三级网络互动的时空特性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注定会深刻改变人们开展社会互动与人际交往的习惯与方式,如果把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空间看成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这片疆土中,人们可以持续地展开“一对一”、“一对多”及“多对多”的社会互动。众多学者对于这片“疆土”场域特性的主要研究可以归纳为“非场所”“流动空间”,即他们认为网络空间具有流动性、过渡性、暂时性。一方面,能感受到它“真实”的存在,另一方面其又不断变化着位置,互动的可延续性差。正是由于网络空间的这些特性,所以以往我们在利用网络空间组织开展共青团工作中总会感觉难以找到与团组织传统工作模式的最佳契合点。以往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上网”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为“上网”而“上网”,既没有把共青团工作的传统工作模式中的优势在网络空间发挥出来,也没有真正通过网络技术和新媒体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突破与超越。校团委系统借助博客这一特点鲜明的网络互动工具,很好地规避了网络空间不利于共青团开展工作的特性,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网络互动的时空特性。具体表现为:场所化、正式性、延续性。
(1)场所化
通过搭建校团委网站到各二级学院分团委博客群,再到全校各团支部博客群三级团组织网络架构,每个层面的团组织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建立了独立的网络阵地与精神家园,使全校各级团组织在网络空间拥有了开展各项活动的“固定场所”,实现了共青团工作“上网”的场所化。
(2)正式性
有别于QQ群、飞信群等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可以有更为完整的独立页面,页面也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进行较大程度的美化完善。全校各级团组织的网站博客都有专人设计、维护、更新。围绕“展现团组织活力,营造团组织氛围”的思路,各二级学院、各团支部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对各自博客进行精心设计美化,这样从形式上表现得更加正式。另外,从制度层面规定部分信息的传达与输入和活动的开展必须在团组织三级网络中展开实施,从而在制度上给予了团组织三级网络权威。在这个系统中,博客已经从简单的“网络日记本”的功能变成了各级团组织交流互动的正式平台。
(3)延续性
团组织三级网络的“场所化”特点,使在网上开展的各类共青团活动具备了延续性。例如,经管学院分团委在博客上推出“在线学习”板块,每隔两周组织各班级团员青年在博客上就某个话题进行专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同学们通过留言的形式就话题进行互动交流、发表看法。每次讨论可以根据团员学生的感兴趣程度延续几天甚至到开展下次讨论之前。同时,团支部根据线上交流情况撰写一份在线学习总结,挂在班级博客上供全体团员学习。此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团员青年参加讨论积极性很高。endprint
2.团组织三级网络互动形式的超越
由于受到场地、时间、载体等因素的制约,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模式在形式上表现单一,沟通向度上自上而下,具体表现为单向性与不对等性。一方面,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输出都是单向的,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如在宣传上,我们主要依靠校园广播、校报、黑板报、横幅、展板、传单、海报等形式来开展工作,这些形式只能传递信息,起到简单的告知说教作用,不能得到受众即教育对象——团员学生的互动与反馈。由于没有大量详细的信息反馈,导致宣传效果与活动组织往往陷入吃力不讨好的窘境。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模式中主要依靠依托物理空间的现场集会、宣誓签名、讲座、谈话、报告、讨论等互动形式,由于是面对面的,从形式本身就确定了互动双方地位不对等的状态,上级与下级,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位中,下级团组织与学生出于所处位置和身份的考虑往往不愿意,甚至不能与上级团组织和教师形成实质性的互动交流。
团组织三级网络对传统互动模式予以了超越。一方面,借助博客这个载体,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建立了固定的宣传阵地,搭建了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平台,通过这个阵地,我校团组织可以在更大的覆盖面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通过对这个平台上信息的阅读、评价、讨论、调查反馈,形成了穿梭往来的信息沟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团组织间、团组织与团员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另一方面,由于允许匿名留言、讨论,从形式上实现了互动主体间的地位平等,拉近了团组织与团员学生的距离。由于团员学生在身份匿名状态下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达到了畅所欲言、袒露心声的效果,为我们提供了最真实的反馈信息,为下一步团组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团组织三级网络互动内容的超越
三级团组织网络在解决传统团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方式问题上进行了超越,但团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工作模式上,如开主题班会、利用团属新闻媒体宣传等,形式感较强,团员自发性不积极,且学习方法单一、工作载体单一,内容以文字、图片和团干的说教为主,可延续性也不強,无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鉴于此,我校的三级团组织网络在与团员学生的互动内容上也进行了有益尝试。
(1)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博客使用技术的可获得性较高,各级团组织博客可以轻松方便地加入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视频、图片、动画、音乐、表格、链接等表现手段,把国内外热点政治事件,领导人重要讲话、共青团重要文件精神、大学生热点话题、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学术研究、就业信息等集德育、智育、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在博客上集中表现出来,寓教于乐,既缓解了团员学生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的枯燥感,又考虑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团员学生视觉、听觉多重感官,同时达到生动、直观的良好教育效果。
(2)互动内容更贴近大学生活实际,增强团员青年的主体意识和集体凝聚力
校团组织三级网络,在互动内容上强调要符合团员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收习惯,满足他们的确实需求,服务于他们的成长成材。比如,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分团委开辟了“团员奢华”板块,定期推选一批在德智体各方便表现优异的团员代表进行网络宣传,把他们努力学习、拼搏进取的事迹放到板块中去,让团员们进行学习,还定期举行网络交流会,让优秀团员代表与团员们在网上互动畅谈学习工作体会。一方面,树立了团员们学习的榜样,由于这些优秀代表都来自团员们身边的普通同学,因此对双方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在团员中也成功地营造了“比学赶帮”的热烈氛围。
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凝聚力、吸引力是关系到团组织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组织体系上,校级团组织和各分团委、班级团支部之间缺乏经常性的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团组织的组织资源利用,影响了团组织的活力,并最终导致团组织影响力的下降。这也是团员青年组织性和团员意识不强的客观原因。团组织三级网络打破了传统团组织机制行政化、互动不强、形式固定化的弊端。开放式的博客交流平台为上下级团组织的交流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自由领域。
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凝聚力不但有赖于制度性的组织生活,还有赖于活跃的班级文化。各团支部通过建立博客,将班团活动以视频、照片、动态新闻等形式放在博客上,极大活跃了班级文化、团支部文化,强化了团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班会、团活动联系同学的局面,班级集体凝聚力空前高涨。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团组织开展创业就业教育的效力,校团委号召各级团组织在博客上开辟“就业创业指导”和“社会实践”等板块,将就业创业宣传教育、就业信息搜集、创业指导等工作下放到每个基层团组织的博客建设中,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三)回馈:三级网络工作模式对团组织功能的完善
团组织三级网络工作模式,在网络互动的时空性、互动主体的范围、互动方式、互动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实现了对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模式的超越。这种超越,从表面上看是对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模式的否定,是先进网络技术对原有工作方式的取代,而就其本质而言,团组织三级网络工作模式恰恰正是建立和依托于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模式基础之上,更好地利用了网络博客这个抓手,对原有的工作模式进行了有益补充和回馈。因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对象始终是人——团员学生,所以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与归宿归纳起来仍然是:落实“两个全体青年”,推进“两大战略任务”,履行“四项基本职能”。
1.创建团组织三级网络实现校园网络覆盖,增强高校团组织的思想引领功能
校团委在全校所有二级学院分团委、班级团支部统一建设了两级博客群,各二级学院分团委和班级团组织以博客为平台纷纷建立了网络分团委和网络团支部,形成了以校团委为核心,以二级学院分团委为重要节点、各班级团支部紧密连接的校—院—支部三级网络团组织,切实增强了共青团的以下两项具体职能。endprint
第一,以建设学习型和服务型团组织为主线,打造团组织魅力形象,增强了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大学生的职能。由于在团组织与团员学生间搭建了全面覆盖的团组织三级网络,实现了对团员青年的全时段、全体性覆盖,因此共青团的工作也在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触及到了每一个团员学生,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动员职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借助网络博客这个载体,团组织与团员学生互动的形式与内容有了质的超越,通过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实用的博客板块内容设置,寓教于乐,服务性明显增强,也已成为建设学习型和服务型团组织的有力抓手,很好地落实了“成长服务”的战略任务,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团组织的魅力形象进一步提升。
第二,以创建网络精品文化为依托,开辟宣传教育新阵地,增强共青团引导青年大学生的职能。“思想引领”战略任务的落实,需要依托有力的宣传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团组织三级网络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开辟了新的宣传阵地,在传统宣传形式的基础上增强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注意结合多种信息输出形式,调动团员的视觉、听觉感官,达到了生动、直观的宣传效果。同时,结合共青团工作的特色和现有校园文化的成果,运用网络博客的技术功能,结合具体学院、专业的特点,通过开展网上征文、博客设计大赛、Flash动漫大赛、摄影评比大赛等科技文化活动,创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网络团支部阵地,形成了为团员青年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网络精品文化。
2.创建团组织三级网络,不断提高高校团组织成长服务功能
团组织三级网络的创建使许多以往受限于物理空间的服务活动现在都可以实现“全员参与”,真正落實了“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高校团组织成长服务功能。
第一,以打造素质拓展平台为主线,构筑成才就业新途径,增强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大学生的职能。网络博客在建设内容上集德育、智育、体育于一体,鼓励团员学生把素质拓展的成果放到博客上与大家分享,并通过博客大赛、年度评优等多种激励机制保障了团员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团支部的创造力,营造了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同时,博客的全天候运行及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优势,方便了各级团组织随时随地地开展工作。以往大学生寒暑假常常是团组织工作的盲点,同学们返家留校,无人组织开展活动,交流困难。有了团组织三级网络后,团组织彻底解决了工作阵地缺位的问题,同时还填补了团组织对毕业生的覆盖盲点,激发了团组织的长效性。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工作单位之前,会有一段时间的空白,这段时间,对于团组织来说是一个工作盲点。由于就业环境的严峻,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后无法迅速实现就业,从而成为“漂一族”,这部分大学生亟待团组织提供思想引领、就业指导等服务。博客团支部建成之后,团组织可以在网上建立内容丰富的服务资讯栏目,通过搜集就业信息、整合校友资源、提供网上就业辅导、发布就业创业和投资信息等方式,对未充分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团组织关怀,帮助团员青年解决就业困难,实现“毕业不分家,人在阵地在”的目的。。
第二,以网络化管理为手段,创建合法维权新载体,增强共青团组织维护青年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职能。在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模式中,团员对于团组织而言,更多时候是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同时团组织也没有太多的途径获取更多来自于团员的信息输入,团组织的工作难免陷入无的放矢的状态。团员没有合理反映问题的渠道和合法维权的平台,长此以往容易滋生不稳定因素,团员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没法得到及时维护。团组织三级网络的创建,为团员合理反映问题及合法维权提供了平台,对高校团组织工作也起到了有效的舆论监督作用,有利于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阶段。同时,还应借助这个平台,利用校内法律资源,为团员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法律咨询、就业合同签订等特色服务板块,以进一步增强共青团维护青年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职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EB/OL].(2008-06-20)[2017-08-20].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7408960.html.
[2]王文杰,袁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方法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85.
[3]徐璐洁.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56.
[4]杨勇,常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