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表达的感情分析
2017-11-20贺楚滢
贺楚滢
摘 要:《阿房宫赋》是晚唐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统治阶层发出了警告,生动地向世人展现出了一个士族阶层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上述的统治阶层有着特殊含义,指的是把持唐代政治的士大家族,可以说对唐代阶层的腐化与普通人悲惨命运的揭示是《阿房宫赋》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阿房宫赋》;晚唐;士族政治;腐化;底层百姓;惨淡
一、前言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与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由此足见其在晚唐文学上占有的重要地位。《阿房宫赋》是杜牧的经典作品之一,这篇散文除了展现杜牧深厚的文学功底外,更多地表达了杜牧对唐代统治阶层腐朽和底层百姓生活惨淡的厌恶。杜牧之所以拥有此种思想境界更多地是因为他自己出身士族阶层,他对士族阶层的腐化与衰败有着清晰的了解。杜牧23岁(公元825)正值唐敬宗在位时期,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腐化达到顶点。士族阶层的代表唐敬宗,奢侈荒淫,沉迷击鞠(古代马球),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称“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鉴于这种情况,出身士族的杜牧对国家和整个士族阶层抱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1]。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杜牧写下了《阿房宫赋》,希望达到劝说士族阶层和皇帝的目的。由此来看,长期以来将《阿房宫赋》定位对统治者警告的论断必然有些片面,这并不是《阿房宫赋》真正所要表达的感情。对于《阿房宫赋》所要表达感情进行有效分析,有利于端正人们的认识,因此这一研究有着较强的重要性。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即《阿房宫赋》写作的历史背景、《阿房宫赋》的基本内涵、《阿房宫赋》所表达的感情。
二、《阿房宫赋》写作的历史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公元825年,此时是晚唐时期,虽然国家政治形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唐代的政治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唐代政治肇始于关陇集团士族。所以唐代政治一开始就把持在士族阶层手中,后来虽然山东士族逐渐进入统治阶层,但是正如余英时先生说,有唐一代,门第(士族)始终占据着政治世界的中心,“寒士”始终处于政治中心的边缘地带。因此,唐代的政治统治阶层始终都处于士大家族之间,社会阶层的上下流通极其微弱,可以说士族的统治地位呈现了长久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状态自然就滋生了士族阶层的贪图享乐和不思进取,士族阶层的代表皇帝更是如此。我们检索相关史料,就會发现唐朝皇帝很少有勤政爱民、俭朴的影子,即便是最有名的唐太宗也并不是前后如一。
这种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点点地累积,到了杜牧所处的时代,士族阶层的腐化就达到了顶点。这一时期,普通人在社会上升的渠道基本上被堵四,因为贡举这条读书人进入统治阶层的道路完全被宦官士族,以及权豪子弟所占据,因此当时的世人发出了“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的感叹。就连杜牧本人也恰恰是因为出身士族,才能够在26岁进士及第。这种更加稳固的地位就进一步滋生了士族阶层的腐化心理,他们生活的骄奢淫逸达到了极点,不断通过搜刮百姓来维持他们腐化生活的需求。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因此杜牧不会不明白唐朝可能会因此而亡国,出于对国家安危和百姓艰难的考虑,杜牧写下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对皇帝和士族阶层能够有所警告。
三、《阿房宫赋》的基本内涵
通过上述对《阿房宫赋》写作背景的详细描述,我们能明白杜牧写下《阿房宫赋》的目的,但是要想全面把握《阿房宫赋》所要表达的感情,还应该在掌握其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对《阿房宫赋》的基本内涵做详细的了解。而对《阿房宫赋》基本内涵的分析还应该结合其原始的文本文献。值得强调的是,笔者所引用的《阿房宫赋》中的语句均出自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
《阿房宫赋》第一段写道:“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从字面意思上看,这句话准确地勾勒出了阿房宫的整体规模之大,占地广大,以致宫内有不一样的气候。这样的表达自然有夸张的成分,但这句话却真实地传递出了唐代士族阶层腐化的情况。这样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不仅皇帝拥有,出身士族阶层的高官也同样拥有,而底层百姓却毫无立锥之地。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这一句道明了六国王室在亡国后的悲惨状况,也写出了普通百姓家的子女[2],他们早早离开父母和家乡,用自己的一生服务于士族阶层的腐化生活。“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更点出了平民子女长期服务于士族阶层腐化生活 的悲哀。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士族阶层对底层百姓搜刮之残酷,使底层百姓无法生存的境况。“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及“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士族阶层轻视底层百姓的利益和生命,在士族阶层眼中底层百姓生来就是为他们服务的。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和“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两句点出了杜牧内心的担忧,以及对士族阶层劝解的重点。无休止地搜刮底层百姓来满足自己腐朽的生活,最终会导致自取其灭,只有爱护底层百姓才能使自身的利益和统治地位得到长久性的稳固。
四、《阿房宫赋》所表达的感情
通过对上述两方面的介绍,我们对《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和基本内涵有了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不难明白《阿房宫赋》所要表达的感情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对士族阶层的劝诫、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一)对士族阶层的劝诫
杜牧写下《阿房宫赋》的主要目的在于警告士族阶层应该收敛自己的行为,但是杜牧毕竟出身士族阶层,不可能否定士族阶层的利益。因此,《阿房宫赋》所表达的感情更多体现为杜牧对士族阶层的劝解,也就是说杜牧主张的还是士族阶层的自身改良,而并不是要革掉士族阶层的命,这一点也恰恰是《阿房宫赋》的局限性所在。
(二)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虽然杜牧写下《阿房宫赋》时尚未中进士,也未曾出任任何官职,但是杜牧毕竟博览经史,也对士族阶层的腐化生活和底层百姓的惨淡有着深入的了解[3]。在思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杜牧必然会对底层百姓有一定的同情,爱惜百姓的呼吁恰恰是他同情底层百姓的外在表现。
(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出的最大担忧,他担心国家会因为士族阶层的腐化而灭亡,那样不仅士族阶层的利益一去不复返,而且人民也会因此流离失所。双重的担心真实地表现了杜牧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参考文献:
[1]刘伟生.杜牧《阿房宫赋》的文体文化意义[J].名作欣赏,2016,(34):104-111.
[2]刘建龙.解破“后人”迷魂阵始觉警钟更深沉——《阿房宫赋》教学体会点滴[J].新闻知识,2008,(11):99-100.
[3]胡荣华.也谈杜牧《阿房宫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2):26-28,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