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教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2017-11-19李蓉芳
李蓉芳
摘 要:虽然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日益普及,但实物教具仍具有它自身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教育实践,介绍了实物教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优势。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物教具;电化教具
在现代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电子课件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已基本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教师走进课堂后,只需鼠标轻轻一点,纷繁多姿的世界就会呈现在学生面前,传统的实物教具却在我们的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中,越来越难见到。那么,在现代媒体教学普及的形势下,实物演示教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本文就实物教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来谈谈它与电化教具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一、教学展示直观形象
实物教具直观性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的学生来讲,能够亲眼看一看,亲身感受到并亲身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来,能够给他们带来更为深刻的记忆以及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电子课件不及实物教具更具有直观性。
在一节要求描写水果的习作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对苹果进行观察后描写。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投影出苹果的样子,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的只有苹果的外形特点;如果教师让学生拿一个苹果在手中摸一摸、闻一闻,甚至咬一口尝尝,那么除了苹果的外形,苹果的手感、香味、口感这些信息也能直接地传递给学生。我相信,后者出示的实物教具——苹果,更能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从而使学生在描写时有更加直观深切的体会。
而在《乌鸦喝水》寓言故事中,乌鸦究竟是怎样喝到水的呢?这个问题你会通过网上的flash动画演示来解答吗?其实,最好的无声之师就在生活中。如果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个窄口的玻璃瓶,一些小石子或玻璃弹珠,相信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站到讲台上争做小老师,演示乌鸦喝水的方式。这种直观演示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或许下一秒,学生就会用发散思维告诉你,他还有别的方式可以帮助乌鸦喝到水,并用玻璃瓶進行现场演示。
二、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培养
网络的互通性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等,使得电子课件的获取相当便利,但反观市面上的实物教具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实物教具不得普及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想要使用实物教具而又他处求不得时,自制教具就成了很好的选择。自制的教具可以是教师做,也可以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而后者更能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潜在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
实物教具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课中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在小学生识字的初期,有不少识字方法,比如基本字带字识字。好比基本字“青”,可以带出言字旁的“请”,竖心旁的“情”,日字旁的“晴”,目字旁的“睛”等。这类字在字形结构上都有共同成分,但是也正因如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字也非常容易搞混。我在课堂上用废纸板给学生做了一个带有基本字“青”的识字转盘,这个转盘可以将“青”转到任意一个偏旁边上进行认字。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这样的识字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无法完全消化,所以我又在课堂上讲解了识字转盘的做法,要求学生回家后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也做一个识字转盘。这样做,一来可以巩固当堂课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更可以把自制转盘带到学校里,在课后与同学相互识字,如此一举多得之计,何乐而不为呢?
三、使用条件更加灵活
教师在使用电子课件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多多少少遇到过一些问题,如电脑死机、多媒体不兼容等等。这时,有着诸多优点的电化教学,最为致命的缺点也就暴露了出来。而一旦遇到此类情况,教学现场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实物演示教学就不会受到这么多条件的约束,只要教师将实物教具带到教学现场,一般不会出现教具使用受阻的情况,课堂教学也能顺利进行。
一次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上,公开课的教师可能提前未做好课件调试,导致课件无法正常运行,在教技人员的一番“抢救”过后才得以继续上课。但这毕竟延误了上课时间,同时也影响了上课教师及学生的情绪。回想当时,如若教技人员无计可施,没能让课件起死回生,那么这堂没有电子课件的公开课,是否还能正常进行呢?
反观当时在隔壁的另外一堂课,授课教师没有过分依赖多媒体,而是为每个小组发了精美的教具,让他们仔细研读课文,获悉《蜜蜂引路》这篇课文中蜜蜂引路的路线,通过教具的摆放来展示小组的阅读成果。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讨论的气氛也非常浓厚,我相信,这个课堂中,哪怕多媒体出现了问题,这堂课也依然会顺利进行下去。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否认现代化多媒体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便捷,但传统实物教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不一味依赖电化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具辅助教学,结合实物教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优势,才能真正将教具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值。
参考文献:
[1]杨阳.如何运用小教具激活语文课堂[J].广西教育,2014(17).
[2]章海霞.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1(20).
[3]周颖慧.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四个维度[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Z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