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农业文化遗产审美意蕴对高校美育的启示
2017-11-19陈禅
陈禅
摘 要:徽州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其美学和美育价值也将对高校美育体系有着深刻启示。文章首先分析了徽州农业文化遗产的美育价值,然后着重探究其美育资源与高校美育的结合方式和途径,最后分析这种结合对于高校美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徽州农业文化遗产;审美意蕴;高校美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66-02
一、前言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保护项目提出之后,“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新兴词汇渐渐走进了高校师生的视野中,并引发了高校师生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广泛的兴趣和思考。徽州农业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徽州农遗”)以古村落为典型,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遗产品质和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成为一块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审美意蕴的理想案例地。
因而,“农业文化遗产”在如今高校美育工作“离席”的状态下,能否以其独特的美育思想资源对教育有所启示、有何种启示、怎样落实这一启示,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话题。
二、高校美育边缘化和徽州农遗之“参”
20世纪初,蔡元培等人从西方引进了“美育”的概念,并在教育工作中高呼“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表示培养“完美之人”才是救国济民的手段。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的手段。”①古代哲学家直至蔡先生等前辈学者,无一不是伟大的教育家,虽跨越千年同等而重视美育,可见美育在中国教育中的独特位置。并且,蔡先生等人还特别强调了在现代大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教育方式,“他们的美育概念和理论一路传扬,后经梁启超、朱光潜、李泽厚等人结合中西古今美育理论相互参照阐发,具有了更加系统化的人本内涵和启蒙价值,也成为高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美育思想来源。”②
众所周知,“美育”的概念由席勒于1793年提出。他认为“美必须表现出它是人的一个必要的条件。”③说到底,美育思想是西方的观念。然而照搬西方的美育思想,势必阻碍中国建立自己的美学美育体系这一目标。
因此,我国的美育思想必须传承于传统文化,立足于当代建设,且放眼于世界。本着此理论视野,人们应该把美育阐发为对我国学子的自然观或天人观、社会观和生命观的启蒙和塑造,而不能简单地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混淆。
然而,各地的实际情况却恰恰误解和误用了美育。“各地高校在德育主话语的支配规训下,高校美育成为被统纳于德育的素质教育方式之一,美育并没有如德育、智育、体育等获得同等地位。”④绝大多数高校在教育教学上使美育课程和相关活动排出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及课程设置等结构之外的,纵然给定了相应课程也是不受學生重视的选修课。更值得重视的是师资条件的良莠不齐,仅有的美育教师大多都是中文系、哲学系跨科兼任。
总之,美育并没有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成分,而是在普遍的专业课、学分制的藩篱下被严重边缘化。
叶朗先生指出:“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爱恋,无限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⑤使叶先生所讲的美育目标在教学体例中得以体现的高校实在是凤毛麟角。美育在根本上与其他教育方式和目标有着根本区别。它并不是像德育那样把道德教化看得很重,美育是一种引导和陶冶;也不像智育那样强调知识和技术,美育更重视性灵自由,审美地去看人生;也不是如体育那样重视强健体魄,而是强调修身养性,提升精神境界。将美育边缘化的做法,归根结底是忽视美育的重要性。缺失美育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是不健全、不全面、不够合格的。
自从联合国粮农棉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后,世界各国都纷纷加入到对本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开发之中。中华文化,是从农田地里走出来的文化,中华文化可以说是从博大精深的农业文化中脱胎。生产从农业做起、变革从农业开始、主流文化也从农村氏族中化育而生,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徽州农业文化遗产,以古村落为重要形式,更加突出了农业文化以人为核心载体重要宗旨。古村落中包孕着徽州先民的审美理想和美感意识,展现着人的生命本然的创造和对自由的向往。正是这一点,才成为了与高校相契合的美育资源的对话成为可能。但是,高校美育被边缘化造成了徽州农遗的遮蔽状态。就徽州农遗的审美意蕴与高校美育的关系论述,尚很少见。
三、徽州农业文化遗产的美育价值初论
前面已经说到,我国的美育准则,应该是把美育理解为对学生的自然观或天人观、社会观和生命观的启蒙和塑造中。古村落作为的徽州农遗的典型代表,其美学思想巧妙且深刻地回应了这三个问题。
首先,体现在对何谓天地的追问上,对塑造自然观有着重要启示。
人与万物相和谐,是其自然观最根本的思想要旨。在农耕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观点就是希望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首先要求人要敬天、法天,对“天”要有崇敬与畏惧,还体现为一种依赖甚至是衍生关系。在徽州的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业村落内的祭祀与庆祝活动,与远古时代巫术的“敬天法祖”的观念一脉相承。产生出如五福神会等祭祀活动,成为农耕文化代表性的产物。农民们以这些活动与天地交流,期盼与天地和谐相处,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另外,天人合一,直接给先民们的启示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徽州多雨多山,于是茶叶种植和毛竹种植格外繁荣。顺应天时地利的农业生产智慧。积极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天、地、人三者有机的统一。同时,顺应自然,而后发展自身,正体现出一种“无为”的思想观念,无为不是无作为,而是不强为。所谓“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 ”,说的就是“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endprint
其次,思考何谓社会,对塑造伦理观有着关键指向。
徽州是历史上朱熹理学最昌盛的地域之一,在这里还诞生了著名的新安理学。徽州先民尽管以农业为生,但仍然不忘读书。西递村有一联云“教子孙曰读曰耕”,即使是耕种,也不忘记人于天地之间的立身使命;徽商以“贾而好儒”著称,又称为“儒商”,他们走遍全国,以宽以待人的风范和诚信经商而美誉天下。尽管躬耕于天地中,依然在探索和认清人于天地之间的位置,不断思考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义务和责任。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启示了徽州先民们对人生的思索、对耕读的平衡和对社会的思考。如何摆正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如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徽州先民们给出了答案,这也为如今的美育留下了深深地思考空间。
最后,体现在何谓生命的品味上,对塑造人生观有着根本的推动。
徽州的生活,完全是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地栖居”。徽州古村落,就是一个浓炼的审美意象。这里山水房舍都是诗歌,一草一木都是画。徜徉古村落中,就是在山水中穿行和在水墨画中游荡。村落的建造依山傍水,没有开山也没有隔水。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融进生活和生命之中。画里乡村,实际上代表的是诗意的生活,象征的便是诗意和情趣的人生。就像前面叶先生所讲的美育人生,实际上在徽州古村落中的陶冶,就是这种美育人生的彰显。徽州农遗这一得天独厚的对领略美的番外天地,必将能对当今高校的美育工作和美育事业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四、徽州农业文化遗产参与高校美育的途径
汤显祖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⑥将徽州农遗引入高校的美育教育,能够给边缘化的美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高校本身来说,高校自身必须审视美育的缺乏或缺失,要重建包纳美育的教育体则;重要的仍是需要转变美育观念,既要重视传统经典文本和艺术的教育,也要引进新的审美资源。“既要重视课堂审美知识的传播,也要推行田野参与式的审美探索”⑦在可操作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走进徽州农业文化”,领略“农遗”的美,同时,也要鼓励徽州农遗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向学生。形成“农遗”和学生的双向互动。
首先就是徽州农遗走进校园。
这是其参与高校美育的第一步。高校相关的专家和学者,要进一步探究和论证徽州农遗的美学意蕴。让徽州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者、研究者和开发者走进校园里,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会等,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们认识徽州、发现徽州,领略徽州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徽学文化的本根性特点。激发学生们对徽州农遗的热爱,增强对徽州农遗的保护意识。这也是徽州农遗面临的问题。走进校园,是对学生审美观的渗透和引导,同时,也是增强自身生命里和活力的保证。
其次,要在课堂上认识到徽州农遗之美。
相关高校可以直接开展“徽州农遗审美教育”课堂。将农遗之美形成理论、化成特点,在课堂上就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徽州地区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坚实的旅游基础,这是徽州农遗的一大优势。专家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徽州理念,即徽州并不只有黄山,徽州农遗也是徽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们领略代表性的古村落的美,达到悦耳悦目、悦心悦志、悦意悦神的审美效果。同时要 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有所针对,有所不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是美育的基础。
最后,走进徽州,真正去实地考察才是美育的关键一步。
徽州农遗以古村落为代表,是承载着千年文化气息的重要载体。只有走进徽州的山水中,在青砖黛瓦里领略风光,在山水中陶冶性情,在古建筑里增強历史气息,在古村落中树立人文意识,在调研考察中发现问题,在实地访问中才能增强才干。只有在这些综合的锻炼下,学生的美育才能最终有所突破。传承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记忆。同时,下乡的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与人交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等联系起来。
美育,说到底是一种陶冶和熏染,其方式是润物无声的过程,但是,美育的缺失确实是高校教育体系下的一些缺憾。对于徽州农业文化遗产的审美意蕴的讨论仍然在路上,高校的美育体系重建却是迫在眉睫。终究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引导学生立足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和生命观,将是徽州农遗带给学生最大的礼物,也是千年农业文明对如今文化最大的馈赠。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徽州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现代转化”成果,项目编号: 201610364012。
通讯作者:张伟
注释:
①王国维论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②谢中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参与[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③席勒,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④谢中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参与[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⑤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⑥汤显祖全集(全三册)[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⑦丁永祥.当代美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州学刊,2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