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工笔人物画创作发展探微
2017-11-19薛长杰
摘 要:追溯、展望中国工笔人物画从古至今演变进程,探索古今工笔人物画创作、题材和表达,进而得到现代与未来工笔画进步与拓展的思路。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人物画主体;西画影响;进步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57-02
一、前言
中国画之形成,工笔画先于写意画;而工笔人物画又较之工笔山水画和工笔人物画于文字之外,更为直面客观代言中国各个时代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中国工笔人物画在确立之后,即由一代代画师前赴后继的不断创造、延展和推进,故此达到本时代如此绘写现状和面貌。
二、创作方法与方式
自远古原始社会始,中国工笔人物画“以线写形”为发端,岩画壁画中所描绘的部落全貌、生活和战争,以及仰韶与马家窑彩陶上的人面纹和舞蹈纹以富有抽象性和装饰性“线描”形式出现,这便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形成与创立”之源 头。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绘画”作为“黼黻文章”阶段,仍以“线描”为主的战国壁画;秦汉之时,汉代木板画和木简画所刻画人物,采用“墨线”勾画。通过比照战国与汉代的画绘画技法,对“金雀山帛画”当初绘写方法加以实现性临摹后得出结论:其除用墨线勾“骨”外,又采取了平涂和渲染着色方法,从而证实其为中国工笔绘画“没骨”先驱。
魏晋南北朝,中国绘画已将室外(壁画等)与室内(帛画等)相区别,置于室内绘画体系已初步形成,并有了明确分类;即人物、山水和花鸟,就此中国早期绘画理论也同步产生。
至于后继而来的“张得其肉和陆得其骨”,其画技亦逐步从写形中向更高层次探索。隋代工笔画家展子虔《游春图》,其是将人物置于山水间:即人物画与山水画结合的典范,其为明清两代人物画再度走出宫闱走向自然埋下伏笔。
自此,开启了中国人物画“自上而下”的逐步描绘、向上推进的过程中国工笔人物画在盛唐社会环境与精神环境俱佳的状态下,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经典范本。针对工笔画的确立与定位,直至宋代皇家画院的创办才真正被纳入轨道上来。相对于工笔花鸟画在宋时的成就更凸显,这与当世最高统治者对花鸟画的喜好无不关联。
工笔人物画到了明代遂得到长足发展,对人物五官轮廓勾画和以色彩晕染塑形所产生的立体效果。从明朝至清代,伴随立马窦、朗士宁等传教士相继进入中国,以宫廷画家焦秉贞为首的工笔人物画家,成为最早期介入西画方法的实践者。由于满清皇室对汉文化的喜爱和重视,相对于宫廷画家而言,职业畫家在人物画创作上似乎更有创新精神。
中国历史转瞬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术进入新纪元。“海归”美术学子回国后创办美术学校,推动美术教育拓展开辟“新美术”道路中成为先锋改革派,西画技术最终被引进纳入美术教育基础当中;工笔人物绘画仍在坚持传统或中西结合的观念中徘徊,其技法与创作未有更高的建树。
在中国新政权和新制度建立之际,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艺术形式必服从与内容。在基础美术教育中,采用了和其它画种相同的西画素描速写训练和学习,但在50年代至70年代末之间,鉴于社会形态的转变,艺术始终作为时事服务的唯一功能,工笔人物绘画只作为宣传画之形式而发挥其作用。上世纪80代初,中国“经济改革”的到来,文化艺术创作从形式由统一走向多元。
今天,西画构成被广泛运用,在工笔人物画重又创造出除传统重彩和淡彩以外的精绘与写实技术。以现代工笔人物画家潘契茲、王叔晖、王美芳和任重为例,以尚古摹古为艺术追求绘画方向;而蒋采萍、刘泉义等画家,则坚持的是传统工笔重彩技法进行现实人物画创作。
此外,“新海归”画家,冯长江,但所创作的女性人物,属于理想而非现实中的西方和东方美人特点融绘于笔下;此外,以崔进、徐乐乐等曾创作的另类变形工笔人物也不失为形式探索;而出现于80年代后,以首创并推出“现代仕女”工笔绘画人物画家何家英,以“新唯美派”写实绘画风格,反映再现出现代女性和体貌形态和精神世界,从中可见:现代工笔人物画家在接受全方位西画基本造型方法后,比之历代工笔人物画家画技写实精准度,更具创新性和成果感。
三、创作体裁与题材
以“人”为题材的中国绘画最初出现在远古氏族群居生活的彩陶和岩画上。而夏、商、周到和春秋战国时代,在社会阶层划分分明后,除人物壁画体裁外,则又出现了以“贵族”生活为绘画内容的帛画;再至秦汉,又有木板木简、画像石画像砖和漆绘人物体裁同时产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由于东汉时期佛教的引入,故此人物绘画体裁与加入了这一内容;同时,以“文人士大夫”和“文学和哲学”为题材的人物画首次呈现于画像砖上;而到隋唐五代阶段,以钱国养和韩滉为代表的描绘“农牧风情和市井风俗”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家,初次将笔触指向平民阶层。待到两宋,除延续前代宗教和贵族题材的会画外,“儿童和戏曲”工笔人物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新体裁。在工笔花鸟大兴其道、工笔人物未有长足进展的宋代,出现了以工笔描方法为主绘制的全景风俗人物画《清明上河图》,为后世留下一摹写经典杰作。辽金西夏,因其所受民族文化底蕴所限,除以其贵族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内容外,似乎别无选择。而至于元朝与明代,则在宗教道释和带有文人“讽世警示”情绪的工笔技法人物画之外;间或出现了民间大众情态的“肖像画”之新兴体裁。随着清代灭亡,中华明国的建立之后的这一历史阶段,日渐僵化匠化的宫廷官方“帝王嫔妃及歌功颂德”题材工笔人物画相对日益生动活跃的各种形式民间工写人物绘画,形成了两个对决阵营;相比之下,民间人物绘画内容,无论体裁和题材更为多样,包罗万象。
当新中国建立后,工笔人物画遂承担和承载起了国家使命,工笔人物画体裁和题材进入统一的大主题时代。自80年代后,在各个人物绘画中,重彩工笔人物出现了如李少文创作极具装饰性的《九歌》组画。近三十年的中国工笔画,在线画者以将各自的视觉感受和视觉观察,拓展到本世代的每个层面,提高了对所处时代的责任度和关注度;涌现出一批赋予个人风格和见树的优秀画者:王天胜军旅画家《红土地》和《兵》;王根生创作的《和谐西藏》。“80后”的当代年轻工笔人物画画家宋彦军和王冠军,他们所创作的具有当代写实意味的数幅画作,以本身熟悉的当代青年为绘写体裁,大胆地突破以往画家没有关注和表现的题材,创造性的发挥了自己年轻的优势。endprint
四、创作表述与传达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中国的原始绘画,简单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构成了人们简单的思维和惟有喜怒哀乐单纯的情感表达;而之后的夏商周、春秋戰国乃至秦汉,鉴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转变,人们的情感变得复杂。佛教(东汉以后)人物画的传入,以及外来与自立宗教的介入,也对中国绘画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工笔人物画可以直观表述和传达自身的思维和情感;而山水和花鸟画则需诗文题跋加以辅助修饰和阐述。故此,自唐宋以来开辟了“诗画一体”的新途径。到元朝明清和近现代,赋予山水和花鸟画以人性情感抒发和哲性思索探求;将自然与生灵提升到拟人化高度和深度。诗画相互结合成为中国艺术一大特色;值此工笔人物画“从无诗文”这个先例持续至今。
当工笔画人物画产生直到鼎盛,从隋唐到五代两宋代,其完全服务与上流社会,从中所表述和传达的也都是“帝王将相”精神状态和心理情感。而当历史逐步向前推进,社会构成和等级划分越来越复杂,又出现了反映“士大夫”阶层生活和精神的文人画;无论是人物画抑或山水人物画,无一不传达着文人怀才不遇、隐喻山林和愤世嫉俗等情绪;而到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工笔人物画则大多为宫廷官方所服务,相对于文人画和民间绘画,表述与传达的却是:各层面对社会世态和生活状态不可言喻的情绪情感及其祈愿期待。
在岁月流转、世纪变更,新中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刻,中国艺术共同进入同一个主题同一种表达的时代;他们以各自绘画形势倾诉着他们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关爱……
五、结语
回顾中国工笔画历史,可见中国工笔人物画逐步走向今日之推进过程。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进入又一个历史纪元,其创作团队业已超越以往任何一个世纪的状态下,在“传承与再创”这个本世代重要课题中,必然肩负着“同一种使命”;为传承和光大属于中国本土的这种传统绘画,每个在线画者必将为此做出毕生努力或贡献。
作者简介:薛长杰(1962-),高级职称,大学本科,进修于中国现代工笔画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生指导老师,牡丹江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年画研究会理事、北戴河中青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中艺财富签约画家,双百领军艺术家,牡丹江国画艺委会副主任,牡丹江市书画院专职画家。
1993年参加中国首届农民书画展获一等奖
2001年作品《四季平安》入选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中国文化部、新闻出版署、中国美协、;《秋韵》入选中国画澳大利亚展(中国美协主办);同年,随团赴俄罗斯参加中俄友谊之桥联合画展。
2002年,作品《与月争辉》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5·23画展。
2005年,作品《秋滋味》获全国第三届法制书画大展二等奖。
2009年,年画作品《盛世》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
2011年,作品《盛世欢歌》入选中国美协主办201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作品《亲子嬉游得天趣》在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群星奖,比赛中荣获金奖。
2013年,作品《相聚》参加中国美协主办全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大美西双版纳。
2013年作品《盛世歌》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相聚宜兴中国画大展,同年作品,《一曲心歌唱满天》获中国美协举办的纪念恽南田诞辰380周年花鸟画大展中荣获优秀奖。
2014年荣获中国美协主办,首届八大山人花鸟画大展荣获优秀奖。同年,作品《月光如洗照我家》入选中国美协主办,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同年作品,繁荣昌盛,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吴冠中艺术馆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5年入选纪念扬州2500周年城庆,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同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入编《黑龙江画坛百杰》,作品曾赴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有多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作品《悠然自得》刊登在人民日报,创作活动被多家电视台、报刊报道。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美术出版社,1982.
[2]薛永年,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