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刻尔克》的电影时空结构解析

2017-11-19李序刘伟炜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敦刻尔克

李序+刘伟炜

摘 要:电影《敦刻尔克》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全新作品,其取材于二战时期真实历史事件,但在表达手法上,却巧用了时空的魔术,让电影艺术与时间的维度,横织交错。本文通过对这一影片三重时空线索的梳理,试图把握本片的叙事架构,感受诺兰导演的电影魅力。

关键词:敦刻尔克;叙事线索;电影时空

中图分类号:K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15-01

电影《敦刻尔克》的故事取材于二战时期的真实事件,只是导演在对这一故事进行诠释时,并没有采用按部就班的叙事方式,而是将陆、海、空穿插在不同的时空中,将逃亡、救援和掩护浓缩在一天、一周和一小时的印记当中,直到生死抉择当中,三段“时空”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点。

一、撤退者的一周

被击沉的军舰、被轰炸的海岸,在枪声中逃亡,在缝隙中躲藏,影片的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近似于绝望的悲凉。观众跟随主人公Tommy的一次又一次逃亡失败和一次又一次继续逃亡,彻底走进了诺兰恢弘的影像视觉当中,跟随这股不知从何处会突然出现、亦不知是否会终止与消亡的恐惧,窥测故事的走向。

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早已被尘封、无从更改结局的故事,但是诺兰在处理这一源自历史的影视故事时,却没有采用“流水线”式的铺陈叙述,而是将这一真实的事件分别刻画在三个时空当中,借由空中一小时与海上一日的碰撞,借由海上一日与陆地一周的碰撞,让拥有不同命运、身处不同境地的人产生交集。这漫长的一周自然包括七个一天,自然包括无数个一小时,也就是说在炮火席卷敦刻尔克,在无数士兵长眠于海岸,在生与死的边界苦苦挣扎时,还有一天又一天更迭的救援在上演,还有一个小时接连一个小时的掩护在进行——也正是这样的错综复杂,造就了最初计划撤退3万人,到最后撤退33万人的奇迹。

同时,在这生死交织的一周当中,在一次次逃亡失败的冲击之下,导演为观众呈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矛盾和希望。可以说战争的到来让太多的人变得迷茫、丧失理智,只有行进到一周的尾声,侥幸生存的人才可以感慨自己还活着。

二、援助者的一天

当Tommy和Alex,终于被Dawson先生父子救起时,影片的第二个时空悄然而至。第二个时空浓缩在第一个时空当中,浓缩在所有正在上演的、关于撤退的故事当中。战争的存在造就了一群人的恐惧逃亡、避世不出,却也造就了另外一群人的迎难而上,当军队想要征用Dawson先生的船时,他并没有被动地接受,而是自己直接出海。事实上这种选择,意味着死亡的随时到来。所以当如此年轻的George跳上船、而不是选择留在岸上的那一刻,一个壮烈的故事也在悄然上演,他这一走,有去无回。

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战争中爆发的奇迹,来源于一群爱国人士和身具民族大义人们的慷慨和无畏。Dawson先生的勇敢曾一度令很多人费解,但故事直到他和被救助者在已沉没的军舰附近躲过一轮扫射后,才慢慢浮出水面,原来他如此坚持是因为他有一个参战三天便亡于战场的儿子,不愿世上再有更多和自己儿子一样的年轻士兵,和自己一样的悲伤父母,毅然决然地走上这条道路。

Dawson先生是茫茫海面上万千救援者中的一个.短短的一天,他们所经历的生死抉择比那些等待撤退的士兵更为艰难、更为复杂。因为那些士兵在生死面前更多的是被动、是等待,而冒风雨前行的援助者,却是一种放弃安逸的砥砺前行。

三、空战者的一小时

而此时的天空之上,同样上演着一场抉择,是一场只有一个小时便从开始到结束的短暂故事。空军Collins追击迫降,刚好被Dawson先生父子所救,此时第二时空与第三时空出现交汇,海上的民船不但帮助士兵们撤退,也在帮助天空中的战士逃脱危难;而另一个油表已经坏掉、原则上已经没有能力去拯救和掩护兵士、民船的Farrier,却仍然抱着一丝希望,为了能让海上更多民船、岸上更多的士兵被救、被掩护,而选择奋起一战,击落了海上敌机——他本可以用最后的19加仑油平安返还,却在海岸线上清理轰炸码头和海滩的敌机之后,黯然收场、迫降被俘。

血色彌漫的敦刻尔克,与所有兵士的故乡隔海相望,但是仅仅这一海之隔,是空军返航对民船和兵士的掩护;是兵士对回乡的渴望,是民船对背后故乡、家园的无限自豪和倚仗。当一小时的掩护,在天空中画上句点、当一日的奔波最后演变成一片出没风波里的坚持与倔强,当一周的亡命之旅,以最终回到家乡落下帷幕——所有死里逃生的背后,所有清晰的时间线索也在滚滚海浪中、在影片最后丘吉尔的演讲声中淡去。

在影片叙事风格的选择上,诺兰本身便面临着顺序还是创造性的抉择,由于事件本身的磅礴,传统线性叙事会瓦解事件本身的意义,但是反复强调、反复突出、反复回忆却能够加深观众对每一个细节的印象,加深其对战争的感悟。所以,当观众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回归沉没的军舰旁边、看到一张张渴望活下去的脸,当枪炮落向敦刻尔克这最后的战场,又闪耀天空、映红海面时,三大时空终于在血色中重叠、相互映衬,渲染了救赎与牺牲的最后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凌.时间的密钥——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叙事模式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2]杜楠.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的陌生化叙事[J].电影文学,2015(23).endprint

猜你喜欢

敦刻尔克
浅谈电影《敦刻尔克》中视听语言的气氛表达
碎片化叙事视角下家国情怀的多维度表达
“大章鱼”
抗战时期中国工业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电影《敦刻尔克》影像符号研究
电影《敦刻尔克》声音设计的艺术
从《敦刻尔克》看大画幅电影的发展
骇图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次“大逃亡”的奇迹
敦刻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