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瓜州新发现的几座古城址的调查与考证

2017-11-17李并成

敦煌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瓜州调查研究

内容摘要: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发现古瓜沙二州间有一片面积达420平方千米的荒弃的古绿洲,即芦草沟下游绿洲,遂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2013年利用遥感手段学者们又在这片古绿洲上新发现了5座古城废墟等遗迹。本文即对这些新发现的古城址做了调查与考证,以复原其历史面貌。

关键词:瓜州;古城址;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6;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5-0103-04

An Investigative Study of Several Newly Discovered Ruins of Ancient Cities in Guazhou

LI Bingcheng

(Institute of Dunhuang Studi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In the 1990s, the author discovered and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a stretch of deserted oasis about 420 square kilometers in area, which was the oasis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Lucaogou. In 2003, scholars discovered the ruins of five ancient cities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se newly found ancient city ruins and attempts to restore their historical features.

Keywords: Guazhou; ruins of ancient cities; investigate and research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西部,即与敦煌市交界的芦草沟下游,发现了一片面积硕大的废弃古绿洲,遂对其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于《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撰文,对这片古绿洲上遗存的诸多古城址、遗址、古渠道以及绿洲的兴废变迁及沙漠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考察和研究[1],并于2003年出版的拙著《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一书中做了进一步深入探讨[2]。近年来又几次深入这片古绿洲反复考察,续有一些新的收获。笔者的研究成果引起学术界及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如2013年10月12—13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王心源研究员等,即在笔者发现、研究的这片古绿洲上,运用卫星影像又发现了一些疑似古城址的迹象,遂在瓜州县文物局(博物馆)的大力协助下,在实地找到了5处古城废墟及11处民居遗迹,由此进一步证实了这块古绿洲的存在。2015年8月13日,在刚刚出席完瓜州举行的“锁阳城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后,笔者又与瓜州县博物馆李宏伟、宁瑞栋、李春元、王建荣、谢晶以及李正宇、刘晶等先生一道,对这片古绿洲上新发现的一些古城址做了进一步的实地调查。本文拟对新发现的5座古城址做系统的调查考证,以弄清其存废时代、性质和兴衰演变过程以及它们与古绿洲上先前已发现的古城址的关系。

一 芦草沟下游古绿洲及先前

发现的古城址简况

芦草沟下游古绿洲,位于敦煌市与瓜州县交界处,南起今截山子芦草沟出山口,北至汉长城一线,东达瓜州县南岔乡西部,西抵西沙窝以西敦煌市一棵树井子一带,南北宽10—14千米,东西长33—38千米许,总面积约420平方千米。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所记苦水(即芦草沟)、独利河水(疏勒河支津)流灌这片古绿洲南部,《通典》卷174所记“白水”(源自疏勒河干流)以及锁阳城周围汉唐古绿洲的灌溉回归水亦泄入其地。武周时期沙州刺史李无亏所建的“堰苦水以溉田”的长城堰(系仅次于马圈口堰的瓜沙地区第二大堰)亦位处这块古绿洲上,昔日河渠网织、阡陌纵横、良畴万顷的境况可以想见。

今天这片古绿洲的地表景观则为成片的弃耕地伴有少许吹扬灌丛沙堆,弃耕地皆呈遭受强烈风蚀的光板硬质地表,风蚀垄槽比高0.8—2.5米。垄槽皆作东西向条带状排布,与当地盛行风向同。灌丛沙堆一般高1—2.1米,多有白刺覆盖。河道、堰坝遗迹清晰,有明显的干、支、子渠之分。干渠渠堤多用砂土垒成,至今仍高出风蚀地面1—1.5米,渠底宽约20米,残深0.2—0.8米。支渠大多呈低槽式,一般低于风蚀地面1—1.4米,底宽3—8米不等。子渠从支渠分出,亦呈低槽式,残深0.4—1.2米。各级渠道呈树枝状展布,受自然地势制约,向西、西北方向延伸。

先前查得,芦草沟下游古绿洲残存着汉唐时期多座古城址、古驿址,主要有:五棵树井古城(甜水井二號遗址),笔者考得为北魏、西魏的敦煌郡东乡县城;甜水井一号城址,为汉代屯田兵卒驻所,北魏、西魏时为东乡县下辖某乡的乡城;甜涝坝古城,唐悬泉驿遗址;巴州1号烽侧遗址,唐阶亭驿址;巴州城,魏晋时寄理敦煌郡北界的伊吾县城;六工破城,唐常乐县城,其前身为曹魏所置的宜禾县城、西凉凉兴郡城,亦即北魏明帝时改置的常乐郡、隋常乐镇城;沟北古城,为唐代的一处军事戍所,疑为唐广明戍;百齐堡城,清代前期所置一处军防城堡。此外芦草沟下游古绿洲上,还发现聚落遗址多处,遗存的墓葬也较多。这些古城址、遗址虽然身陷沙海之中,早已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们存在的本身即是古绿洲最好的历史见证。揭示它们的存在,恢复其历史面貌,探究其环境变化的原因,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2013年新发现古城遗址的调查考证endprint

2013年在芦草沟下游古绿洲上新发现5座古城遗址,对其调查考证如下。

(一)巴州古城北二号城

位于巴州古城东北约7千米处, 95°28′00.6″E,40°28′16.1″N,海拔1115米,北距汉长城约2千米。由三道墙垣构成,外侧一道墙垣距中间一道墙垣约8米,中间墙垣距内侧墙垣7米。外侧北垣残长64米,东垣残长59米,墙垣底宽3.5—4米,残高仅0.5—1.1米。三道墙垣均向南开门,门宽约12米。城外尚有壕沟遗迹,壕沟距外城约9米,残宽8米许。内城偏西北部存土台遗迹一座,土台长宽各22米,残高1.8—2米。内城北部还有烽燧残址一座。最外侧一道城垣西南角旁侧存陶窑残址一座,散见红色烧结土、陶器残片和黄羊粪。城内东南部遗落马粪较多,可能原为马厩。城内随处可见散落的陶片(绳纹、素面)、铁片等物,发现“五铢”、王莽“大泉五十”钱币、石磨残块两片和数块大石块。据之可判定该城应为汉至魏晋时城址。笔者认为,该城规模较大,城垣结构复杂,城壕环绕,城内又有烽燧,且距巴州古城较近,可能为魏晋时寄理敦煌郡北界伊吾县外围的一处军事城堡。

(二)北路井城

位于西沙窝北部西侧,东距北路井约5千米,东南距西沙窝一号城约1千米,北距汉长城约3千米,95°12′55″E,40°27′47″N。城址平面略呈正方形,长、宽各约110米。城垣结构呈“回”字形,内外两道墙垣相距仅约5米,东、西、北三面墙体尚存遗迹,南垣隐失。东垣残长93米,中部堆积沙丘一座。西垣残长90米许。城内西北部有窑址一处,西南部有沙丘一座,城址东西两侧亦堆积低矮沙丘。城内采集到王莽时期的刀币“契刀五百”一枚,据之该城应为两汉时期的城址。考虑到其距汉长城较近,城址规模也较大,有可能为长城沿线的一座驻军城堡。

(三)西沙窝一号城

位于西沙窝北部西侧荒滩上,西北距北路井城约1千米,北距汉长城约3.8 千米,95°13′31″E,40°27′13″N。该城系此次发现中规模最大的城址,北垣残长131.7米,西垣残长172.5米,部分墙段被低矮沙丘埋压,东垣残长约160米,南垣缺失。门一,东开,门宽约9米。城内北部存一处小型院落遗址,东西长约28 米,南北宽20米许,东侧开一门,可能为城中指挥机构所在。城内散落陶片,还有少许石器残片,据之该城应为汉代城址。该城距北路井城很近,距长城亦近,规模亦较大,亦可能为此段长城沿线的驻军城堡,两座城堡可相互策应,前后呼应。

(四)西沙窝二号城

西沙窝二号城(曾编号为巴州古城西三号城),位于西沙窝北部东侧,西南距北路井约4 千米,西略偏南距北路井城约9 千米、距西沙窝一号城约8 千米,95°19′08″E,40°28′25″N,海拔1097 米。城址南北120米,东西100米许。墙体已严重坍塌,仅存残宽3.5—4米、残高0.3—0.5 米许的颓垄,其上覆盖一薄层小卵石。城内散见少许陶片,城周全系风蚀土质地表,有零星的低矮柽柳、白刺生长。该城北距汉长城遗址仅约100米,此段汉长城形迹完好,底部坍宽6—8米,顶部残宽2.3米,残高3.2米,系夯土夹柴草筑成,最底层压胡杨,其上每层均夹筑柽柳,最顶层夹压罗布麻。城址北部即汉长城内侧存烽燧一座,烽体底部正方形,每边约16米,高出汉长城1.6米。烽周存正方形坞壁,有两道坞墙,外侧坞墙每边长42米,内侧坞墙每边长26米,距外侧坞墙8米。该城规模亦较大,且靠汉长城如此之近,无疑应与西沙窝一号城、北路井城类似,亦为汉代戍守长城的一处驻军城堡。笔者曾考察得出,瓜州县境内延伸的汉长城,大部分属于汉敦煌郡宜禾都尉所辖,其西部一段属于汉敦煌郡中部都尉万岁候官辖[3]。由当地所出汉简知,宜禾都尉下辖5所候官,自东向西依次为广汉、美稷、昆仑、鱼泽、宜禾候官?譹?訛。广汉候官约辖今蘑菇滩至九墩一段塞垣,长约30千米;美稷候官约辖今九墩至高皇庙、双塔水库以西约2千米段塞垣,长约31千米,约在此附近长城越过疏勒河,由河北岸伸向河南岸;昆仑候官辖段从双塔堡以西2千米处延伸至北干沟,长约29千米;鱼泽候官相当于北干沟口至四工农场段,长约29千米;宜禾候官辖段约相当于四工农场至西沙窝以西草包段,亦长约29千米;中部都尉万岁候官辖段约为西沙窝以西草包至西湖南沙窝段,长约30千米[4]。草包西侧不远即为瓜州县文物普查所编长城7号烽燧,此烽东2千米为长城8号烽燧遗址,该烽土坯砌筑,四棱台体,底边8米,残高3.5米,土坯残存17層,烽燧被北侧的长城围在中间,烽燧南侧筑坞障,与烽体相接。坞障平面长方形,东西99米,南北70米,东西墙北端与长城相连,墙体夯筑,底宽2.6米,顶宽1.4米,残高1.6—2.8米,门南开。障内外地面散见大量夹砂灰陶片(绳纹、水波纹)、铁器、铜器残片、铜镞、五铢币、草绳、丝绸、绢、纱、漆器残片等,并发现转射1件,1979年出土“宜禾都尉候障”木简1枚[5],证明此段塞垣确为宜禾都尉辖段。西沙窝二号城恰位处宜禾候官辖段的中部,且靠近长城塞墙,其规模与候官一类城址相当,因而笔者认为,西沙窝二号城有可能为汉宜禾候官驻所。此段塞垣名为“宜禾”,其名称本身即寓有“适宜禾谷生长”之义,由此亦可证明昔日这一带确为农业兴旺的绿洲,与今天其地满目龙荒的景象恰成鲜明对比。

(五)西沙窝三号城

西沙窝三号城(曾编号为巴州城西一号城),位于西沙窝北部东侧,西北距北路井约2.5千米,东略偏南距巴州古城约14千米, 95°17′52.4″E,40°26′47″N,海拔1095米。城址规模较小,平面大体正方形,2013年考察测得其长宽各约43米,东垣、北垣、西垣北段保存稍好,夯层厚约8—12厘米。东垣已被风蚀成数段残垄,残宽6米许,残高1.2—1.5米。北垣亦残宽6米许,残高0.3—1.7米,其东北角为全城最高点,残高2.3米。南垣、西垣南段被细砂砾埋没。2015年8月我们又发现在该城的外侧还有一圈低矮的残墙,痕迹较清晰,长宽各约65米。东垣外侧墙体残高0.2—0.6米,残宽1.5米许。南垣外侧墙体残高0.3—0.4米,残宽1.7米,与南垣相距约9米。西垣、北垣外侧墙体低矮,已不甚明显。城内靠近外侧南垣处有一座房屋台基,长约10米,宽3米许。城内散见较多灰陶片、碎砖块等物,还有残铁片露出。陶片纹饰全系雨点纹、浅窝纹,未见有绳纹者,应系唐代遗存。东南部存生活垃圾一堆,有动物骨头、灰烬遗迹。城址西侧为干涸的湖床,由于地下水位较浅,今仍芦苇丛生,并有甘草、芨芨等生长。endprint

笔者认为,西沙窝三号城址应为唐代瓜沙二州间驿道新道的甘草驿。这条新道开辟于武后天授二年(691),由沙州东北行,经州城、清泉、横涧三驿,又北行至白亭驛、东北行至长亭驿、东行至甘草驿,又东南行至阶亭驿,再东行抵常乐驿(常乐县),东南到达瓜州(锁阳城)[6]。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甘草驿,右在州东北一百卌五里,东南去阶亭驿廿五里。前刺史李无亏为中间路远,兼有沙卤,奏请,奉敕置。驿侧有甘草,因以为号。”该文书又记:“长亭驿,右在州东北一百廿里,东去甘草驿廿五里。”笔者考得,长亭驿址即在西沙窝西侧的荒滩上,地理坐标X16683、Y4481.3,今仅残存两座夯土墩。由长亭驿东去约12.5千米(约合唐25里)恰为西沙窝三号城址。而阶亭驿址,已如前考为巴州一号烽燧之处,该烽又恰位于西沙窝三号城址东偏南12.5千米处。这三处驿站遗址之间的方位里距,与P.2005所记完全符合,可见西沙窝三号城确应为唐之甘草驿。该城大小又与唐代驿站类城址规模(如前考唐悬泉驿以及唐州城驿、清泉驿等)相似,且靠近湖床(今已干涸),地下水位高,取水用水方便。而且城址距北路井亦较近,该井为一眼淡水泉源,系芦草沟洪积扇扇缘露头泉水,泉源旺盛,可同时供三四百人饮用。这眼泉水亦可为过往行旅提供良好补给水源。众所周知,在干旱荒漠地区行进,沿途水源补给为首要条件,而西沙窝三号城恰可满足其需要;同时这一带旺盛生长的甘草、芦苇、芨芨、白刺等植物,又可为过往牲畜提供良好草料。因而甘草驿设于这里,恰当其位。笔者又从当地了解到,之所以有“北路井”一名,盖因解放前瓜州通敦煌的北路(南路沿截山子走)经过该井而得名,今天井侧仍有农家车道通行。

(六)民居遗址

新发现半地穴式民居遗址11处、墓葬1处。遗址面积大体在百余平方米上下,墙体多用草泥、沙石夹红柳筑成,类似于塔里木盆地中一些古遗址常见的“木骨泥墙”,残高一般不足米许。一些民居残址在1968年出版的1:5万和1:10万的地形图上已有标注(如下图所示)。

(七)古代道路、渠道遗迹等

2015年8月的考察中,我们还发现古代道路与渠道遗迹。从巴州古城北二号城向三号城行进中,一路上见到多处地表有明显的路槽,虽时断时续,但一路可见,长约4—5千米,印迹清晰。路槽深0.3—1.3米,宽2.5—3米。

所见古渠道遗迹位于巴州古城北二号城西侧3—4千米处,黑色砂石堆起,高出地表约1.4—2米,残宽14米,其长度至少超过3千米。对照古绿洲上其他地点发现的渠道遗迹,这应是一道延伸在古绿洲北部的大河母(主干渠)。

2015年8月,我们在考察途中,还新发现两座砂石堆,95°17′04″E,40°27′01″N,海拔1088米,两堆相距约11米,呈圆锥体状,底径各约12米,高约1.6米,为这片古绿洲上较大的墓葬。

参考文献:

[1]李并成.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J].敦煌研究,1994(3):71-78.

[2]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6-113,249-250,263.

[3]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210-216.

[4]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J].敦煌研究,1995(2):135-145.

[5]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下)[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290.

[6]李并成.唐代瓜沙二州间驿站考[J].历史地理,1996(13):93-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瓜州调查研究
瓜州的“大地之子”
更 正
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家窟”与“公共窟”——瓜州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构成再探
瓜州养路忙——甘肃省酒泉公路管局瓜州公路段集中整治路域环境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运动损伤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