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建议研究

2017-11-17梅冠群

当代经济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互联互通一带一路

[摘 要]未来一个时期,“一带一路”建设重心要从形成共识转移到实施落地上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在战略对接、建设规划、行动方案编制、共建沿线自由贸易网络体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建互联互通网络、完善“一带一路”建设机制、加强沿线智库合作等方面通力合作、互利共赢,力争收获一批早期重大建设成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进一步进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战略对接;自由贸易网络;国际产能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11-0038-06

前 言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截止2016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表达了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国与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46份共建“一带一路”协议。2016年11月17日,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协商一致通过决议,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来,建设进展超出预期。2017年5月14~15日,我国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家高峰论坛,对4年来“一带一路”的建设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对下一步“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规划和展望。未来一个时期,“一带一路”建设重心要从形成共识转移到实施落地上来,如何务实推进“一带一路”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坚持规划先行,以重大建设项目为抓手,以自由贸易网络建设、国际产能合作、沿线地区互联互通为重点,以“一带一路”建设机制、沿线国家智库交流合作为保障,统筹协调、循序渐进,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深入。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六方面建议。

一、沿线各国共同启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尽早收获一批典型示范项目

为进一步凝聚合力,将“一带一路”建设分阶段、分步骤、有序稳步地推向前进,建议沿线各国共同启动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推动各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对接,尽快签署一批合作备忘录,推进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形成重大项目滚动实施机制,尽早收获一批建设成果。

(一)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对接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经济合作发展有共同的诉求和期盼,除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外,沿线一些国家及域外相关国家也提出了各自版本的区域经济合作计划,如欧盟“容克计划”、俄罗斯“欧亚联盟”、英国“北方动力”、印度“季风计划”、巴基斯坦“愿景2025”、蒙古“草原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大道”、土耳其“中间走廊”、波兰“琥珀之路”、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沙特“2030愿景”、越南“两廊一圈”、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等等,这些计划与“一带一路”异曲同工、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未来相关国家应共同努力推动这些计划与“一带一路”、这些计划之间的充分对接,大家朝着一个统一的、共同商定的目标“齐步走”,形成相向而行的共同战略和政策选择,进一步凝聚合力,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套式发展格局,结成更为巩固的“命运共同体”。

(二)沿线各国应共同启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编制工作

“一带一路”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合理有序推进,必须规划先行,沿线各国应尽快启动“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规划的合作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要坚持求同存异,充分尊重沿线每个国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沟通协调解决意见分歧;要坚持权责明确,明确各国任务分工,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要明确建设任务、建设主体、建设工期、投资方式;要坚持有序推进,率先推进一批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关键领域的重大项目,形成示范效应和全局带动力。根据“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规划,沿线各国应在交通、能源、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共同制定专项规划,丰富规划层级,细化规划内容。根据“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沿线各国应共同开展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明确落实规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建立对“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行动方案的动态评估机制,每隔两至三年,对上一阶段的规划执行情况、建设进展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对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编和调整。

(三)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储备库

重大项目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沿线各国应共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储备库,将涉及“一带一路”的重大交通、能源、通信、文化、民生、国际援助及国际产能合作等各领域的重大项目囊括其中,使其成为“一带一路”项目选择的主菜单。项目入库可采取提案制,沿线各国可单独提出或多国共同提出重大项目入库申请,经专业机构前期论证和科学评估后可进入项目库。库中项目应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扶持项目和重点推介项目,项目库可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及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开放,政策性资金优先向入库项目倾斜。重大项目储备库将采取滚动实施机制,项目开工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逐年进行调整,并要定期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情况进行评估,对多次未通过评估的项目要从项目库中剔除。

(四)共商签署一批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为进一步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沿線各国应进一步加强双多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合作意愿较强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应积极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围绕编制对接规划、共建重大项目、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形成文件并推动落地,对各方认可、条件成熟、前期工作扎实的重大项目和合作议题抓紧启动实施,尽快形成一批标杆性工程和典型合作示范项目,与沿线各国、各国际组织围绕“一带一路”积极磋商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相关协议或备忘录。中国应率先投资建设若干“一带一路”重大示范工程,为各国开路搭桥、摸索经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早日开花结果。endprint

二、沿线各国共同推动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体系,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已近十年,世界经济尚未走出阴霾,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新的增长动能尚未形成,世界经济增长疲软乏力。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日益激烈,封闭保守、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时有推出,这为原本脆弱的全球经济增添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参与方,沿线各国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共同推动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体系,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一)加快推进沿线国家双多边自贸区建设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已启动了欧盟、东盟、中国—东盟、中国—瑞士、中国—新加坡、中国—巴基斯坦等一批多双边自由贸易区,对于推动沿线各国经济合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区域全面伙伴关系(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中欧BIT、中国—海合会自贸区、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第二阶段、中国—斯里兰卡、中国—以色列等一批自贸区谈判也正在积极推进。当前沿线各国应积极推进各类双多边自贸区建设,已签署协定并启动的双多边自贸区可结合各国国情努力打造升级版,进一步提升开放程度;正在谈判的自贸区协定应积极加快谈判进程,必要时可考虑创新谈判规则,推动尽早达成关键共识和早期收获;共同开展一批新的双多边自贸区谈判,推动各国与主要经贸合作伙伴自贸区建设;沿线各国也应积极推进同域外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如推进沿线各国与域外国家的双边自贸区建设、域内外國家共同推进亚太自贸区(FTAAP)等。

(二)欢迎沿线各国在国内选择部分地区建设自由贸易开发特区

目前中国已在上海、广东、福建、天津等地开展了一批自由贸易区建设试点,实际成效明显,在开放型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欢迎沿线各国结合自身国情在国内选取一些园区、开发区或专门划定一片地区,开展自由贸易开发特区试点,先行先试高标准自由贸易规则和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方式,搭建新的开放平台,各国自由贸易开发特区之间实行对等开放、制度对接,这对于各国逐步探索适合自己的开放模式、提升开放型经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应将自由贸易开发特区建设的试点经验向沿线国家分享,欢迎各国来到中国自由贸易区试点调研考察。

(三)沿线各国共同开展“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

沿线各国应在已建成和未来将逐步建成的双多边自贸区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各机制整合,探索建立基于WTO框架,但标准更高、合作程度更紧密、沿线各国全部参与其中的“一带一路”自贸区。考虑到沿线各国发展阶段不同、对高标准经济规则的接受程度不同,该自贸区可从标准规则相对较低的1.0版开始做起,未来逐步提高标准,升级版本,力争早日建成全球最大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同时也欢迎有意愿的域外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自贸区的谈判和建设中来,深入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沿线各国应顺应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

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先后经历了多轮产业转移浪潮,全球制造业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欧洲转移到北美,二战后又进一步转移至东亚特别是中国,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全球工厂”。随着中国发展水平提升、需求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目前中国的一些产业也正在沿“一带一路”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走出去”,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大幕正在拉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顺应这一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共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基于各自比较优势构建新型产业分工体系,重构“一带一路”沿线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

(一)构建沿线国家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禀赋各不相同、比较优势差异较大,当前这一差异主要以沿线国家之间的最终产品贸易形式体现,各国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总体尚未实现。各国应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各环节整合,积极承接来自沿线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积极推动不适应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生产流程向沿线其他国家转移,提高中间品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基于各自比较优势构建新型产业分工体系,重构“一带一路”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形成共建、共赢、共享的包容性经济发展模式。

(二)沿线国家共同建设跨境经贸合作区

目前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了56个跨境经贸合作区,合作领域涉及加工制造、资源能源、商贸物流、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践证明跨境经贸合作区模式对于推动企业跨境投资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更多跨境经贸合作区,通过专业化园区运营,整合各类生产要素,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吸引全球企业入区投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而以点带面、聚点成片,进一步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合作。

(三)沿线国家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沿线国家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不仅有助于开发国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展经贸市场,也有助于帮助第三方国家提升发展水平,是一件各得其所、互利共赢的好事。“一带一路”两端的东亚和欧洲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中间广大腹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国愿与欧洲国家一道率先开展对中亚、南亚、中东、非洲腹地等地区的第三方市场开发,推动中国与欧洲的资金、技术、人才、装备等要素流向腹地地区,帮助“一带一路”腹地国家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四)沿线国家共同适应、参与、引领信息经济条件下的新经济革命

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涌现与成熟,围绕信息这一经济要素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业态,信息要素融入传统产业彻底颠覆了一些传统经济模式,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而生。“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共同开展对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系统研究,共同探索建立新经济的监管模式和引导性政策,创造新的经济规则和标准,建设“网上丝绸之路”“信息丝绸之路”“数据丝绸之路”,共同适应、参与、引领信息经济条件下的新经济革命。endprint

四、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

“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是实现沿线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沿线各国应共同努力提升“一带一路”交通、金融、能源、信息、文化等领域互联互通水平,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以互联互通代替逆全球化的“孤岛经济”,塑造全球互联互通的超级版图。

(一)共同打造通达互联的“一带一路”交通网络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沿线国家应积极推動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关键通道、关键节点、重点项目和工程为抓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构建联通内外、安全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沿线国家应共同推动建设“陆上丝绸之路”,以内陆港建设为重点,拓展高铁和铁路国际运输通道,继续打造“中欧班列”品牌,推动建设泛亚高铁、中亚高铁、欧亚高铁;共同推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拓展联通沿线国家的重要海上航线,以重点港口群建设为重点,建设国际海洋运输大通道。沿线国家应共同推动建设“空中丝绸之路”,推动沿线国家“第五航权”开放,进一步密集中欧、中国—东南亚航线网络,加强中国与南亚地区城市间的空中联系。通过落实“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形成覆盖亚非欧大陆的航空网络体系。沿线国家应共同推动交通标准的对接和统一,形成沿线国家统一的铁路和公路标准体系,促进国际运输便利化。

(二)共同打造自由互联的“一带一路”金融网络体系

金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沿线各国必须深入开展金融合作,盘活存量资金、优化支持结构、创新运用方式,为“一带一路”长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进一步发挥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各国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等投融资机构和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区域合作转向资金、中国—阿联酋共同投资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中非基金等多双边基金的重要作用。要加大沿线国家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要推动沿线国家债券市场开放和发展,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及金融机构在他国发行债券,支持沿线国家面向全球发行“丝路债券”,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沿线国家要构建稳定的货币体系,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中国应在沿线建立更多人民币离岸中心,推出更多人民币投资产品,与更多沿线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和结算协议。沿线国家应积极构建跨区域的信用体系,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各国现有信用评级体系的改进与完善,研究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与标准,逐步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平衡的“一带一路”信用体系。

(三)共同打造稳定互联的“一带一路”能源网络体系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能源储量极为丰富,同时也是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市场,全球最主要的能源供需国大部分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沿线国家应密切加强能源领域合作。沿线国家可成立“一带一路”能源俱乐部,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大宗能源产品交易平台,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掌握全球能源产品定价权,避免能源价格大涨大落对供需双方造成损失。沿线国家应共同推进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建设一批以油气为核心的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及加工转化合作带和示范区,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沿线国家应加强能源互联网建设,可考虑共建一批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风能基地,推进中国与中亚、西亚、东南亚能源通道建设合作,加快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提升中俄油气管道运输能力,推进中国与俄罗斯、东南亚、中亚跨境电力通道建设,加快联网步伐,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油气丝绸之路”“电力丝绸之路”和“绿色能源丝绸之路”。

(四)共同打造安全互联的“一带一路”信息网络体系

信息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一带一路”建设要把信息互联放在突出位置。沿线各国要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推动沿线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国与中亚、东盟地区的跨境光缆建设和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中国—印度洋—欧洲跨境光缆并接入洲际海底光缆,完善沿线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要在沿线选取适宜地区建设若干大型国际数据中心、信息平台、信息港,形成强大的信息数据交换能力、路由能力、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面向沿线国家提供高速、低价的国际通信和互联网服务。要共同构建和完善沿线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空间法制建设,建立多边、民主、透明、安全的信息治理体系。

(五)共同打造多彩互联的“一带一路”文化网络体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并通过交流形成了多彩绚烂的丝路文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不同国家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宗教信仰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形成了多彩多样的现代文明,沿线各国要在传承古丝绸之路交往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国文化间的交流合作,创造新的文明。各国应共同精心打造一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项目,深入开展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科学教育、宗教历史、体育旅游、卫生健康等领域交流合作,共同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论坛、展览、演出活动,共同举行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联合译介、出版相关书籍,拍摄、播放有关影视片,支持各国青年往来、学术往来、志愿者派遣、非政府组织交流,广泛开展教育医疗、扶贫开发、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通过文化交流推进民心相通,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认同、感情认同、发展认同和道路认同,形成代表人类进步和正义的和平观、义利观、历史观、发展观和价值观。

五、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机制性安排,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保障endprint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逐渐突破各国体制机制割裂的藩篱,逐步推进相互对接的制度性安排,并做出重大制度创新,形成一些新体制、新规则、新办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一)建立域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开放机制

世界各国、国际和地区组织,只要有意愿都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共同致力于允许新成员国、新成员组织加入的开放机制建设。中国应与世界上有志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一道,共谋盛举、共享盛宴,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

(二)建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组织协调机构

为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可共同成立专门的“一带一路”组织协调机构,该机构由沿线各国政府派出代表组成,主要负责“一带一路”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进展评估、重大项目选择、相关信息统计发布及相关重大问题协商等,并制定“一带一路”年度建设工作安排,该机构可在北京设立机构秘书处,形成常态化的联合工作机制。

(三)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地区地缘政治军事冲突激烈、恐怖主义问题严峻、分离分裂主义势力猖獗,对安全稳定建设“一带一路”构成威胁。沿线各国应共同建立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形成制度化的共同对话框架,围绕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安全问题沟通协商,在充分尊重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凝聚相关方最大共识,逐步拓展利益契合点。沿线各国应共同建立常态化的安全合作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合反恐演习、海上合作巡逻、重大灾害救援演习、地区维和演习、网络安全应急演习等,进一步深化各国安全互信,不断强化安全合作水平,建立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安全力量。

(四)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通关机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以一体化通关为重点,改革海关监管体制,优化作业流程,合作建立沿线国家大通关机制。沿线国家海关应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合作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互认;应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推动口岸操作、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的有机衔接,形成统一的运输规则,达到“一次通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捷通关目标;加强沿线国家出入境管理和边防检查领域合作,积极开展扩大双向免签范围谈判,方便沿线国家人民友好往来。

(五)建立沿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强参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沟通,形成趋同化、协同化和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各国应藉此推动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沟通,统筹兼顾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減少相关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不连续性和不均衡性,将政策负面外溢效应降至最低,以支持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应对潜在风险。

(六)建立“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常态机制

以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国家高峰论坛成功召开为契机,建议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每年一次的形式持续办下去,沿线所有国家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使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最高级别官方论坛。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国家高峰论坛为首届论坛,未来几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可考虑在“一带一路”的主要起点城市中国西安和厦门举办,长期可考虑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主要国家、重要城市举办。

六、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智库交流合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沿线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认可和支持。智库在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沿线各国智库应围绕“一带一路”进行密切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真知灼见,用智慧、理性和深邃的思想力,构筑更具引领性的共识、议题和方案,进一步凝聚沿线各国的共信、共识和共知,面向未来,创新、扬弃、联通、协同,让站在人类道德和道义制高点上的思想光芒普照大地。

(一)共建“一带一路”全球智库交流网络

智库是一国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企业发展、社会舆论与公共知识传播具有深刻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应特别注重智库的交流与合作。建议全球智库共同成立“一带一路”全球智库交流网络,智库和相关机构可通过这一网络开展围绕“一带一路”的双边或多边联合研究,共同举办有关研讨活动,相互交流“一带一路”研究成果,共同发布研究报告,促进各国智库在“一带一路”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

(二)共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依托“一带一路”全球智库交流网络,沿线国家智库可合作建立“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组织开展“一带一路”顶层设计谋划和“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制定,组织设计策划“一带一路”全球智库论坛,组织围绕“一带一路”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组织跟踪沿线国家社情民意,对苗头性动向性问题进行疏导,对公众关切的重点问题主动回应,对舆论曲解的热点问题有效引导,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可行性论证、社会调查、风险评估等服务。

(三)共同发布沿线智库“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大数据对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要充分发挥沿线各国智库的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整合利用各国数据平台的信息资源,打造面向政府和社会的“一带一路”大数据库,让大数据和科学之光普照“一带一路”的现在和将来。“一带一路”大数据库可由国别库、区域库、理论库、实践库、项目库、资讯库等若干部分组成,囊括沿线国家基本概况、经济产业、政策法规、规划计划、项目工程、文化交流、社会舆情等多种信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多元化、常态化、可视化的大数据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和未来建设需求。中国智库应与沿线各国智库一道,链接沿线各国政府、智库、研究机构和媒体等的数据信息,进一步丰富完善大数据库的内容和功能,使大数据库更好发挥作用。endprint

(四)共同发布沿线智库“一带一路”年度研究报告和年度贸易投资报告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智库应围绕“一带一路”开展合作研究,共同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舆论等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每年定期发布“一带一路”年度报告,对“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与问题进行年度总结,为各国政府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宏观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每年定期发布“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报告,通过对沿线国别、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跟踪研究,形成对沿线国家投资营商环境变化的动态跟踪,为企业投资、项目落地提供指导。

[1] 曾培炎.“一带一路”:全球共同需要,人类共同梦想[J].求是,2015(10):14-16.

[2] 曾培炎.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新机遇加强亚洲金融合作[J].全球化,2015(2):5-7.

[3] 陈文玲,梅冠群.“一带一路”物流体系的整体架构与建设方案[J].经济纵横,2016(10):19-26.

[4] 陈文玲.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新未来[J].全球化,2015(6):5-29.

[5] 陈文玲.“一带一路”建设开启新全球化伟大进程[J].人民论坛,2017(4):6-16.

[6] 陈文玲.对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几点建议[M]//中国智库经济观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7] 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5(11):30-38.

[8] 张茉楠.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J].宏观经济管理,2015(2):20-24.

[9] 李向阳.构建“一带一路”需要优先处理的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15(1):54-63.

[10] 張蕴岭.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J].世界知识,2015(2):28-31.

Research on Suggestions of Promoting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Mei Guanqun

(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In the near future, the main work of constructing the Belt and Road should transfer from reaching agreements to implementation. All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should cooperate on strategy matching, idea planning, action planning, free trade system build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capacity cooperation, interconnectivity, mechanism perfecting and think tank cooperation, strive to get a win-win situation, and strive to harvest a number of early major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to jointly promote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progress further.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terconnectivity; strategy matching; free trade system;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capacity cooperation

(责任编辑:张积慧)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互通一带一路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合作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