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理解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

2017-11-17朱玉霞

克拉玛依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习近平一带一路

摘 要: 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是探寻“中国梦”和“世界梦”互利共生的伟大尝试。“一带一路”倡议内在蕴含着态度转变、共识生成和实践飞跃的三重逻辑,展现了中国浑厚的发展感召力和强烈的大国贡献意识。文章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倡議的相关重要论述,要以实践为本、思维为先、道义为重,进一步消除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偏见,达成各国的合作共识。

关键词: 习近平;“一带一路”;唯物辩证法;内蕴逻辑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5.0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朱玉霞.科学理解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J].克拉玛依学刊,2017(5)3-9.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并称为“一带一路”。

一、“一带一路”倡议之意义

1.“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创新和发展

“一带一路”既是古丝绸之路内涵的延伸,也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创新和发展。早在公元2世纪以前,作为丝绸之路前身连接东西方的商道就已存在,西方思想、技术、艺术、音乐和宗教等通过这条商道传入中国,养蚕术、冶铁术、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通过这条商道传向世界,将东西方紧密联系起来。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先后回顾了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哈萨克斯坦这片土地对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唤起了世人对古丝绸之路的记忆。进而,面对当前形势,习近平主席指出:“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把中国同欧亚国家的互利合作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1]288。习近平主席通过对历史的梳理,表明他高度重视历史和传统的继承性,表达了他对“一带一路”远大前景的诚挚期望。基于历史和现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领会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并赋予“一带一路”更多的时代内涵,增强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进沿线各国人民对“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2.“一带一路”是对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

“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国内外发展变化深刻认识的结果。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他对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形势的深刻认识,表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背景下,为了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当今世界必将以强劲的步伐迈入“共赢主义”时代,互利合作与共赢终将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习近平主席还指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各国人民。”[3]中国与世界的紧密相连,要求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迈进世界发展的主轨道,致力于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发展,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对外开放升级版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4],顺应了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潮流。

3.“一带一路”是探寻“中国梦”和“世界梦”互利共生的伟大尝试

“直面难题的勇者担当”是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实践品质,更是习近平主席在国际社会有责任担当的写照。“一带一路”不仅是对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也是一次自下而上的变革,是探寻“中国梦”和“世界梦”融合的伟大尝试。在共同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欧美发达国家构建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与发展模式以及援助欠发达国家的计划效果甚微;在互利合作与共赢的时代,中国以义利合一的制度设计、敢于担当的心态提出富有远见且意义深远的“一带一路”,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倡导以最朴实的自下而上的“要想富,先修路”的战略变革促进底层发展、从而带动制度和观念上的开放和变革,推动整个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5]中国坚持义利合一的原则,在追求自身利益倡议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国家发展的同时,也推动自身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而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互利共生。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三重逻辑

中国共产党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将唯物辩证法思想内蕴其中,以否定之否定规律扭转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质疑,以对立统一规律促成合作共识的生成;以质量互变规律力促中国改革实践的质的飞跃,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准。

1.态度转变逻辑:由质疑、拒绝和反对到普遍认同

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建立在新事物对旧事物否定的基础上,这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必然过程,但是,否定不是对旧事物的完全抛弃,其实质是“扬弃”,表现为既克服又保留。“一带一路”倡议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典范:一方面,表现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再造,也是对当今世界旧有发展模式的扬弃,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华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与世界已经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无意推翻国际现存的发展秩序,而是秉持命运相依的发展理念,吸收古丝绸之路的积极作用方面,克服旧有国际合作模式的弊端,通过把“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起来,将“中国梦”与“各国梦”相融合,积极向世界输送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实现发展普惠。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蕴含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辩证统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伊始,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有过质疑,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沿线各国对倡议认知的加强,中国的倡议由最初的被质疑、拒绝和反对到60多个沿线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普遍支持的转变,表明中国给世界提供的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更不是威胁,某些国家肆意猜测和故意曲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和平属性是不符合事实的。中国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着眼于世界和未来、致力于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避免古丝绸之路精神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突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瓶颈和更好地参与国际间合作,为了勉励各国携手致力于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为了构建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中国的努力获得各国普遍认同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带一路”蓝图的实现虽任重道远,但只要各国怀有共进意识、致力于实践执行,就一定能创设人类合作发展的典范。endprint

2.共识生成逻辑:由差异、分歧和冲突到求同存异

作为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核心,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由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构成,而矛盾双方的博弈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共识生成逻辑中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在矛盾的差别中把握矛盾的同一、在矛盾的同一中包容矛盾的差别,并创造积极条件引导国家间的差异、分歧和冲突向生成共识转化,体现尊重客观事实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不同的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存在政治、经济、环境等多种差异,存在复杂的历史问题、尖锐的民族宗教矛盾和频发的武装冲突等诸多现实问题,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就必须在深入分析沿线国家存有的问题基础上,主动观照各国发展诉求并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在包容各国利益差异中谋取发展共识,致力于打造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加强与各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289-290。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尊重多元发展模式,但在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完整和人类安全的重大问题上是坚决不能容忍的,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落实的灵活性和原则的坚定性的有机兼顾。习近平主席主张“治不必同,期于利民”[1]315,各国可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此外,中国对于在历史上的领土争议方面以大国胸襟愿意暂时搁置争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方式,充分彰显“一带一路”倡议执行的灵活性。“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可以实现经济互惠,但在关涉中国主权完整的核心利益上中国绝不会迁就。因此,习近平主席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环节,发挥这两者的功能互补作用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习近平主席以大国领袖的治理智慧和全球担当,把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立场上的坚定性与促进发展方式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有力地提高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认可度。

3.实践飞跃逻辑:从改革开放的“向内引”到“向外走”的跃升

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渐进量变累积与激进质变突破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内蕴的实践飞跃逻辑的哲学基础。

一方面,从拒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到互利共赢理念的扎根,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飞跃进行必要的宣传准备。经济全球化先后经历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时代,这三个时代显现的不公平性、歧视性、排他性、对抗性和冲突性等特征表明其已不再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因此,习近平主席主张“共赢主义”:“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6]“一带一路”倡议是共赢发展战略,中国以久久为功的努力向国际社会宣介“一带一路”的和平互惠主張,为顺畅实践“一带一路”倡议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实践从“向内引”到“向外走”的质的飞跃,显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务实准备与主动突破的有机结合。中国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营造实干氛围,聚焦于共赢理念的世界知晓度,反映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务实准备。经过中国改革实践的国力积聚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共赢”理念的愈发认可,中国适时担负起大国责任,在国际社会抓住时机有所作为。中国从改革开放的“向内引”的物质基础准备到提出为世界做贡献的“一带一路”倡议,代表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质的飞跃, 也从侧面表明中国主张的发展要共赢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三、贯彻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

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重要论述既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飞跃,又彰显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能力更为强劲。在充满挑战的全球,“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也面临着不少风险。因此,中国要把实现自我发展作为防范风险的根本,积极主动创新国际合作新方式,同时综合运用科学思维,增强各国间政治互信、发展互享、道义互惠。一言以蔽之,只有以实践为本、思维为先、道义为重,才能够消除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片面认识,从而进一步促使合作共识的达成和执行能力的跃升。

1.实践为本: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根基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135国际合作方案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方案的科学性,但根本因素在于扎根于实践并根据实践中执行的情况不断总结问题、优化方法、解决问题,进而确定方案在实践中的执行成效。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紧密依靠国内民众的实践力量和改革智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效力。立足国内改革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将国内的实践优势转化为“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世界参与兴趣的重要资本,促成各国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

首先,就立足国内实践而言,在党的领导下协调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确保中国担负起“一带一路”倡议责任落实的重要保障。只有办好中国自身的事情,才能让世界相信中国有能力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发展当代中国的有效方略,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示范中国实践效应的窗口。要把“四个全面”战略的整体协调推动作为中国当前治国理政的重点,同时注重优化推进方式,最大程度地体现推进成效的人民性。因此,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准补齐民生建设的短板;要坚持顶层设计谋划国家治理,以改革普惠成果凝聚进一步向外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共识。总之,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承建者,需要以久久为功的恒力,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适应、把握、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只有在改革开放中为本国人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才能凝聚中国人民支持党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民意根基。

其次,就扬弃全球各国以往的合作经验而言,要在坚持平等互惠下凝聚各国支持创新合作新方式的共识。面对国际治理中出现的发展失衡、冲突迭起的情况,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8]。“一带一路”倡议拒斥霸权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式,坚持以公平发展为准线,强调各参与国要多照顾成员国家的利益关切,在凝聚“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共识的前提下,创新设计实实在在、具体可行的合作方式。中国不仅要向合作国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激发参与国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杜绝依赖心理。“一带一路”的推进不仅是沿线国家的事务,同时也关涉全球发展。要把改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生作为吸引更多国家主动介入的最大吸引力,继续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新关系,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畅推进创设和谐的国际环境。总之,“一带一路”倡议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中国愿意担负起世界对中国期待的全球治理责任,在引领国际关系的公平民主中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话语权,以新的发展方式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方案。endprint

2.思维为先:“一带一路”倡议成效涌现的法宝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面临着多元化的风险挑战,这就决定了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理念来顺畅推行“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习近平主席具有丰富、先进的思维理念,其主动贯彻运用这些思维方法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执行成效提供方法论支持。

首先,运用历史思维,筑牢“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认同。

当今世界各国不仅注重经济硬实力的较量,更把实现价值主张的国际认同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关键指标。论及“一带一路”倡议,多数人只能以经济理性原则衡量“一带一路”的推进价值,却忽略了丝绸之路精神的价值。习近平主席深悉“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渊源,在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深刻思考中把握“一带一路”的价值实质。他指出:“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1]314可以说,古代丝绸之路精神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先进理念能有效启迪后世的互惠意识,聚合发展力量。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要用更长远的发展眼光,预判沿线国家利益诉求,以实践中执行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化解未来不可预料的风险;同时,让古丝绸之路精神焕发更大的时代价值,是夯实“一带一路”倡议价值认同的现实要求。为此,需要依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价值诉求,系统打造新时期的“一带一路”精神 。“新丝绸之路精神”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实践支撑,具有超越地理限制的价值吸引力,进而实现“中国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家梦”同频共振。

其次,秉持底线思维,托底“一带一路”倡议的安全实施。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9]288“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既拥有重大机遇,同时也直面复杂性风险,必须以忧患意识兜底安全推进。一方面,中国对外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当前,西方国家依赖中国的国际经济话语权,在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等国家安全领域的重要方面竭尽全力制造障碍打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要有理有据地向国际社会阐述中国道路的和平属性,用共享发展的事实驳斥西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诋毁,让“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以及“能源论”“基建论”“固边论”等荒诞言论失去传播效力,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看清西方少数国家固守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的本质。另一方面,在立足国家安全最低点的同时,也要以进取行为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执行,这是底线思维的本质要求。实现“一带一路”倡议能持续安全推进的根本方法是以看得见的共享发展实惠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10],这样才能彻底澄清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的负面舆论。

最后,运用精准思维,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受到质疑、诋毁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还不足,因此,“一带一路”的实施效益及和平属性还有为各国进一步知晓的空间。中国向外传播“一带一路”需要借助强大的国际话语权,而国际话语权必须借助强劲的对外话语体系才可获取。因此,建设“一带一路”必须树立精准思维,精准建设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从而将中国的实践转化为“一带一路”的话语优势。对此,要细致剖析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能力不足的原因,找准话语能力欠缺的“短板”,以“钉钉子精神”提高国际话语权。在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上,积极向世界精准传播中国“一带一路”;还要把传播大国建设作为补国际话语权短板的关键工作来抓,“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新型竞争力的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1],从而有力地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话语优势的提升。

3.道义为重: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执行动力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人不仅讲爱国主义,还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这表明中国开展对外合作是建立在中国发展利益和外国发展诉求和谐一致的基础上。中国方案不会吞食有损自己国家利益的苦果,而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以中国道义作为推进的价值根基,在实现互尊互诚、互联互通、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继续推进的动力。

首先,秉持互联互通的实践指向,以务实合作落实发展平衡。

习近平主席在国际社会多次重申“一帶一路”要贯彻互联互通的实践指向,充分体现“一带一路”倡议内蕴的合作互惠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把握好互联互通中的硬件联通、软件联通和人文联通的关联性,构筑一个“硬件联通、软件联通、人文联通”在内的“三位一体”实践推进体系,用务实合作落实发展平衡。一是,加强硬件联通是“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现实要求。进行“一带一路”建设要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把中国强大的市场容量和基础设施建造优势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衔接起来,落实好配套资金、技术的投入。二是,要把减少制度限制和规则壁垒作为软件联通的重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建合作新机制,积极主动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减少贸易市场保护主义的壁垒,打破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设计。只有加强沿线国家的贸易制度协调、减少制度冲突,才能为沿线各国的务实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加强人文联通,而民心相通是人文联通的根本目标。“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1]317“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要把公共人文外交作为合作的主要方向,以人文交流联结民心,特别要注重发挥政党外交、非政府组织沟通、青年人文交流的作用。总之,只有整体推进“硬件联通、软件联通、人文联通”,统合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执行效用。

其次,秉持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的合作前提,以政治互信实现战略对接。endprint

习近平主席指出:“彼此坦诚相待,不惧怕分歧、不回避问题,就各自外交政策和发展战略进行充分交流,增进政治互信,促进战略对接。”[1]318一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只有通过合作方之间的政治互信,才能驱动参与国主动将本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战略中。而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上的相互尊重是政治互信的基石,各国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恪守相互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国家交往原则,这是有效处置国家制度上的殊异、利益上的分歧、价值上的冲突的方法。二是,促进各国紧密合作是各国政治互信的动力。“一带一路”的各参与国既要把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其他国家紧密结合,也要把政党建设、生态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其他重要子战略与他国深化合作。三是,完善现有国际治理体制是各国政治互信持续的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相较于其他实践执行力较弱的发达国家推出的合作战略,具有的显著特色在于中国主张各国以商议和探讨的方式完善世界客观存在的不公正治理方式,从而为各国政治互信扫清障碍。

最后,秉承互帮互助的国际道义,以正确义利观贡献大国责任。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意思是说在国际交往中道义为重是国家间关系和谐的重要前提,这在实践中的要求就是“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12]。中国在世界经济话语权中所占据的份额日益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责任期待越来越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应该成为体现中国彰显大国道义的示范,要用互帮互助的发展实惠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参与,中国要进一步加强向世界传递、辐射道义的能力,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向外传播中国道义的力量;要善于运用以道义担当赢得的国际声誉及时澄清少数国家质疑中国道义担当不足的荒诞言论,把中国的道义感召力向外推介;同时,中国也要防止西方以抽象道义诱导中国肩负起与中国能力不相称的责任,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贡献自己的道义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29.

[3]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N].人民日报,2014-07-18.

[4]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

[5]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23.

[6]习近平.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N].人民日报,2015-05-0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N].人民日报,2015-09-27.

[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3-10-04.

[11]习近平.共同为改革想招 一起为改革发力 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报,2014-08-19.

[12]習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N].人民日报,2014-07-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习近平一带一路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WADA运动员行踪报告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
初中数学教材中量变到质变的素材倒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