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流通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及国别比较

2017-11-17刘天祥

商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流通业投入产出国民经济

刘天祥

(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中国流通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及国别比较

刘天祥

(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总体、横向、纵向和国家比较四个视角分析测算中国流通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结果显示,流通业的第三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前向和后向的直接和完全关联并不突出,特别是后向关联;中国流通业的各类关联效应呈先降后升态势,但总体上是下降的;中国流通业与第三产业有较强的后向关联度,但与第三产业的前向关联度不显著;与发达国家的流通业投入结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用和推动效应对比,中国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且流通业的产业地位在不断强化。

流通业;产业关联效应;国别比较

一、引言

产品不同创造阶段的价值贡献是不同的,低端制造业已难以助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提升全社会的价值创造。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产业[1]、先导产业[2]和战略产业[3]的特征。而从价值链视角看,流通属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流通能力的提升不仅是企业组织实现价值链升级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整个宏观经济结构应该努力的方向 (夏春玉,2012)[4]。有研究认为,强大流通业组织支撑下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产品价值链愈分愈细 (吴敬琏,2003)[5],与此同时,评估中国的流通业参与分工的程度及演变趋势,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投入产出分析下的产业关联指标的刻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从产业关联角度对流通业解析,能够真实的反应流通业的产业链的长度,从而明确流通业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评估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流通业更好地发挥价值创造潜力明确立足点。

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工具,用于各个行业的产业关联研究中[6~8]。众多学者运用这一工具对流通业进行了分析。如王笑宇 (2014)[9]通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应指标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商贸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属性和特征。袁建文 (2009)[10]采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广东流通产业的发展情况,认为工业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流通产业的增长带动了广东省经济的增长。夏明 (2010)[11]也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流通产业进行分析,他认为流通产业属于高附加值的基础部门,由于流通部门的整体影响因素较小,导致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作用较小。王燕铭 (2014)[12]基于投入产出法,系统、定量地分析了2005、2007和2010年我国流通业的产业特性、产业地位以及变化态势,认为流通业的依赖面较广,但被不断压缩,流通业的产业地位正不断弱化。司增绰 (2011)[13]比较苏、浙、鲁、粤了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特性和产业地位,认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特性比较明显。赵霞 (2012)[14]和李晓慧 (2015)[15]对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进行分析与动态比较。赵霞 (2015)[16]利用最新的投入产出数据,定量测算我国流通业对三次产业以及各细分部门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揭示了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长之间的关系。李杨超 (2016)[17]测算了流通业带动就业的能力,虽然流通业成为我国服务业中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但是流通业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

在现有的流通业产业关联研究中,着眼于国内,并未进行流通业的国际比较,而流通业关联度的国际比较很有必要,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对于其高端环节的学习和追赶是我们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另外,现有的研究结论认为相比于其基础性产业的定位,流通业的地位正不断弱化。事实上,中国各行业的中间品和增加值都存在一定的全球关联程度 (程大中,2015)[18],不区分产品的来源和用途的传统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可能会造成国产品的影响力和感应度被夸大。其次,对于假定每个部门的最终产品或增加值都相等的等权处理法并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特点,刘起运 (2002)[19]定义最终产品构成系数表示第部门最终产品占国民经济最终产品总量的比例。同时,笼统地以总产出评判产业关联度可能会导致像流通业这种中间投入比例不高的产业的地位错估,因此,沈利生 (2010)[20]引入增加值率来改变以往总产出的衡量标准。鉴于此,本文采用肖皓(2015)[21]经过赋权处理和考虑增加值的改进后的公式测算流通业真实的国民经济地位。并将其与代表性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流通业产业进行对比,在动态分析基础上系统地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流通业的差异。

二、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各产业部门间存在着广泛、复杂又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产业关联关系使得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活动中的任何变化,都将对其他产业部门形成一定的波及效应。投入产出模型是研究产业关联的重要工具,其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模型以矩阵的形式分布着部门间的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最初投入和总产出,展现了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关系。从这些关系中我们能够解析出产业间的关联关系,一个产业对其相关产业产生的效应主要有后向关联效应和前向关联效应,而这种关联效应又可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流通业的后向关联效应是指流通业对直接或间接地向其他产业供给生产要素的产业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流通业对其他产业产生的需求拉动作用;相应地,流通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是流通业对直接或间接地需求其他产业产品或服务的产业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流通业对其他产业产生的供给推动作用。

后向直接关联效应由直接消耗系数aij来测度,一般认为aij越大,表示j产业与i产业后向联系越紧密,i产业在j产业的投入要素中依赖程度越高。后向完全关联效应由完全消耗系数bij来度量,bij越大表明j部门对i部门的依赖程度越高,j部门对i部门的后向完全关联度越高。因此,流通业对应的直接消耗系数代表其后向直接关联效应,对应的完全消耗系数列代表其后向完全关联效应。

同样,前向直接关联效应和前向完全关联效应分别用直接分配系数hij和完全分配系数gij来度量。hij越大,表明j部门对i部门直接需求越大,i部门对j部门直接推动作用越大。gij越大表示i部门对j部门的直接和间接分配联系之和越大,i部门对j部门的推动作用越大。

判断一个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后向完全关联效应 (拉动效应)和前向完全关联效应 (推动效应)相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是高还是低,可以分别用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反映。影响力系数表示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计算公式为:

感应度系数表示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计算公式为:

以上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应用广泛,但是存在种种缺陷。本文采用肖皓(2015)[21]综合考虑现有公式的各种缺陷而改进的新的公式,具体如下:

改进后的式 (3)和式 (4)为新的影响力和感应度计算方法。用替代bij剔除进口品的影响。引入的增加值率是j部门产生的增加值vj占该部门总产出xj的比例,旨在用增加值而非总产出来衡量那种被拉动的效应。定义国内最终产品权重为j部门国内最终产品占全部国内最终产品的比重,反映国内最终产品的构成比例。

本文的分析是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的,基于对国别、行业、年份三个维度的综合考量,即为了尽可能涵盖这些国家、行业及年份,使用包含41个经济体、35个行业、1995~2011年的WIOD数据库,来源渠道的一致性确保行业划分口径一致和对比时间的相对一致,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1年四个年度的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的国家投入产出表。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狭义的流通业定义的,因此将原始的35部门投入产出表的批发和零售合并为同一部门,另外将其他不影响研究的部门间的合并,最终形成32部门的新表。基于此分析中国流通业产业关联的现状、演化趋势及国家比较。

三、中国流通业关联效应变化

本节对流通业的后向、前向关联效应及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总体、横向、纵向和国别比较,以发现中国流通业真实的产业链长度。

1.中国流通业的后向关联效应

流通业对应的直接消耗系数列和完全消耗系数列即为流通业的后向直接和完全关联效应。从计算结果来看,流通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呈现如下特征:

第一,总体来看,我国流通业后向直接关联效应和后向完全关联效应并不显著,以2011年为例,我国流通业中间投入率 (后向直接关联效应之和)为0.034,在所有行业的中间投入率的比较中仅位列29。后向完全关联效应总和为0.835,排名30,即我国流通业每增加1单位产值对各产业的总带动效应为0.835。

第二,从后向关联产业看,我国流通业的产业链较长、波及面较广,国民经济中绝大部分产业与流通业有关联关系,但不同产业与流通业的关联程度不同。以流通业对各产业的关联度的均值为划分依据,大于平均效用表现为流通业与其关联度较为显著。从结果来看,与流通业有显著的直接后向关联的产业有12个,如机械设备的租赁和其他商业服务业、陆上运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和餐饮业,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相较而言,流通业的完全关联效用波及面更广,可以发现以上的产业与流通业既直接密切关联又间接密切关联;流通业对第二和第一产业中的某些行业的完全关联效应也较为突出,如农林牧副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品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而这些产业并未受到流通的直接后向效应影响,即流通业并未对这些产业直接产生后向拉动作用,而是间接产生的后向波及。从关联产业的结构来看,无论是直接和间接影响,流通业对第三产业的后向拉动作用较第一、二产业显著,流通业的发展依赖于金融和房地产业提供的物质资本,交通运输部门提供的物流,以及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提供的流通信息技术。

第三,从后向关联产业的动态演变来看,流通业对行业的依赖性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后向直接关联效应和后向完全关联效应呈现先下降后微弱上升的波动,但总体上下降趋势明显。流通业的中间投入率在1997年为0.462,2002年下降至0.427,2007年继续下降至0.370,2011年微弱上升至0.374,总体下降了19%。与各产业的完全关联效应总和由1997年的1.008降至0.835,下降了17.2%,这也说明我国流通业的依赖面正逐步压缩。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流通业对本身的直接消耗系数下降显著,1997年批发零售业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086,2002年降至0.023,2011年在2007年0.008的基础上微弱上升至0.009;完全消耗系数由1997年的0.127降至2011年的0.028。对金融业的直耗和完耗呈现减少趋势,流通业经过多年发展,已进入到稳定发展阶段,对金融资本的需求下降。流通业一直以来对运输业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并且这一依赖性一直在增强,如1997年流通业对陆上运输的直耗为0.041,2011年达到0.041,完耗系数由0.027增长至0.052。

第四,与其他三国比较,总体而言4个国家流通业的完全后向联系效应之和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尽管各国流通业对各产业的需求拉动作用在减弱,但中国的流通业的完全后向联系效应之和大于其他三个国家,如2011年美国流通业的后向完全关联效应值和为0.460,日本为0.570,印度最小仅为0.164,而中国为0.835。进一步对比各国流通业后向关联产业的结构,中国流通业的经济活动除了广泛依赖第三产业之外对第一和第二产业中的某些产业同样有所消耗,美国流通业的完全后向关联产业仅发生在第三产业部门,日本和印度相较而言流通业的后向波及产业的范围也低于中国。印度的金融业对流通业的支持稍显不足,如2011年这一水平为0.049,低于中国的0.610,但是近年来相比其他国家,只有印度的流通业对金融业的完耗系数在增加。

2.中国流通业的前向关联效应

计算流通业对应的直接分配系数行得到其对各个产业部门前向直接关联效应,对应的完全分配系数行得到其后向完全关联效应。流通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呈现如下特征:

第一,流通业前向关联效应不突出,如2011年流通业的前向直接关联效应为0.577,在32个行业中排名19,前向完全关联效应为1.365,稍小于各行业1.529的平均水平,位列17,即我国流通业每增加1单位产值对各产业的直接推动和总推动效应分别为0.577和1.365。

第二,与流通业存在较强的前向直接和完全关联效应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品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制造业、未另分类的机械制造业、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煤气和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可以发现流通业的前向波及行业集中在第一、二产业。从产业关联渠道上看,那些与流通业有前向关联的行业,呈现出直接密切关联又间接密切关联。

第三,从流通前向关联产业的动态演化来看,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建筑业不仅与流通业有着较强的前向相关联效应,而且流通业对这些行业的前向推动作用逐步增强。如对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的完全分配系数从1997年的0.090增长至2011年的0.185,推动作用显著增强。相比而言,流通业对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的前向推动作用减弱。另外,流通业对自身的直接和完全分配系数降低,1997年批发零售业对自身的完全分配系数达到0.127,2011年流通业对自身的推动作用已降至0.028,远低于平均效用,从与流通业有着密切前向关联的行业中脱离。

第四,从各国流通业前向关联效应来看,各国流通业在所有国民经济部门中的供给推动作用均不显著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尽管各国流通业的前向完全关联效应和不高,但是中国的1.365的前向完全效应大于印度的1.013,更远大于美国的0.3997和日本的0.7371。说明中国和印度的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 “瓶颈”制约作用相较于发达国家依然较大。其次,比较流通业前向关联产业结构,尽管中国和印度流通业前向推动效应较大,但其前向推动部门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美国和日本流通业的经济活动的供给推动作用波及至各产业部门。另外,中国和印度两国的流通业对建筑业的完全分配系数都较大,且分别排在两国流通业前向关联部门的第二和第一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流通业对建筑业的前向关联效应,说明发展中国家流通业对建筑业的推动作用比发达国家要大。

3.中国流通业产业地位分析

与当前有关流通业产业关联度的文献中普遍采用的传统计算方法不同,本文剔除进口最终品的影响,通过重新赋权和考虑增加值而不是总产出后的式 (3)和式 (4)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评价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表1 各国流通业的影响力系数

新的影响力计算方法的结果显示,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副渔业、旅馆和餐饮业的影响力系数较为靠前,2011年流通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094,排名第3,2007年、2002年和1997年分别为1.095,1.043和1.032。可以发现近年来流通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且逐步上升,即对各产业的拉动效应高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对比其他国家的影响力系数的变动趋势,美国、日本的流通业影响力系数上涨规模较小,排名较为稳固,特别是日本在研究期间其流通业的影响力系数一直位列第4。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流通业的影响力系数整体上涨。对比各国流通业的影响力系数,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均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但是拉动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印度、中国、美国、日本。即相对来说印度流通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相较其他三国更高。在当前阶段,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如果以增加值为发展目标时,流通业应当成为政策倾斜的重点。

中国流通业的感应度系数历年来均大于1,1997年、2002年、2007年和 2011年分别为1.646、1.348和1.295,排名从第8位上升至第3位。相较而言,美国的流通业的感应度系数虽然大于1且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居于前三,但是其感应度在下降;日本和印度的感应度系数都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各国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即各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增加一单位最终产品,流通业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流通业对各国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显著。这一结果与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特性是一致的,通常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产业。与影响力系数相同,印度和中国的感应度系数大于美国和日本。发展中国家的流通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也说明流通业也易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表2 各国流通业的感应度系数

四、结论

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进行了动态分析和国别比较,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流通业作为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具有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较低的行业特性,并且呈现出越来越低的趋势。但是以增加值而不是总产出来衡量其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不仅大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并且在各行业中排名靠前,同时有越来越强的趋势。

第二,相对来说,美国和日本流通业发展较为成熟,流通业的服务化程度和产业内部的专业化水平都比较高,而中国和印度流通业内部专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或“软化”趋势。

第三,中国流通业的后向拉动效用小于前向推动作用,与各个产业都有着后向关联尤其是与第三产业有较强的后向关联度,但与第三产业的前向关联度不显著。这与美国的流通业投入结构不同,美国流通业仅与第三产业有较强的后向关联,但其前向关联能够辐射各个产业,流通业对各产业存在明显的推动作用和瓶颈作用。

目前,中国低端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全球价值链中只能被迫接受相对 “廉价”的价值创造环节或阶段。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的研发和流通是我们的重要着眼点。中国流通业的前向产业关联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需要改进,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大力发展流通业,流通业对价值增值的贡献显著,支持流通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该行业的持续发展,而且能够通过辐射其他产业对其他产生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1]洪涛.我国流通产业已成为基础性产业 [J].江苏商论,2007(18):5-6.

[2]宋则.流通产业地位和效能需要重新看 [J].中国经贸导刊,2003(19):37-37.

[3]冉净斐.流通战略产业论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10-15.

[4]夏春玉,丁涛.从微笑曲线看流通与结构调整 [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7-12.

[5]吴敬琏.中国流通业缺陷与出路 [J].商业时代,2003(1):46-47.

[6]王国军,刘水杏.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 [J].经济研究,2004(8):38-47.

[7]王莉莉,肖雯雯.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海洋产业关联及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分析 [J].经济地理,2016,36(1):113-119.

[8]谢锐,王腊芳,赖明勇.中国钢铁产业关联效应及国际比较分析 [J].统计研究,2011,28(8):49-54.

[9]王笑宇,廖斌.商贸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再认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 [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29(3):39-47.

[10]袁建文.基于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方法的广东省流通产业分析 [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09(2):73-78.

[11]夏明.我国流通部门的投入产出分析 [J].商业时代,2010(25):14-14.

[12]王燕铭.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我国流通产业特性、地位及发展态势 [J].商业时代,2014(16):7-9.

[13]司增绰,苗建军.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特性和产业地位:苏、浙、鲁、粤的比较——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 [J].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2011(3):129-158.

[14]赵霞.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分析与动态比较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1):5-14.

[15]李晓慧.我国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30(3):39-47.

[16]赵霞.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2013[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30(4):16-25.

[17]李杨超,祝合良.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流通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 [J].统计与决策,2016(6):86-90.

[18]程大中.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及演变趋势——基于跨国投入-产出分析 [J].经济研究,2015(9):4-16.

[19]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2):40-42.

[20]沈利生.重新审视传统的影响力系数公式——评影响力系数公式的两个缺陷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2):133-141.

[21]肖皓,朱俏.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评价与改进——考虑增加值和节能减排效果 [J].管理评论,2015,27(3):57-66.

On Linkage Effects of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LIU Tian-xiang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Hunan 410205)

In the paper,the input-output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linkage effects of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from four perspectives,which are overall,horizontal,vertical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ird industry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determines the fact that its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 effects are not prominent,especially backward linkage effect.All forms of linkage effect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take a downward and then upward tendency,but with an overall downward tendency;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has a strong backward linkage to the third industry,but with weak forward linkage.Compared with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the pulling effec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romotion effect,China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countries,and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status has been strengthened.

circulation industry;industrial linkage effect;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F724

A

2096-4315(2017)02-0012-07

2017-05-25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 (项目编号:14BJY138)。

刘天祥 (1960—)男,湖南郴州人,经济学博士,湖南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商品流通与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邹乐群)

猜你喜欢

流通业投入产出国民经济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