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效果分析
2017-11-16黄海彬
黄海彬
【摘要】 目的: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效果加以分析。方法:将2014年6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确诊为甲状腺腺瘤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中,依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为分配原则,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对比组,每组44例,治疗组患者施以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对比组施以传统手术方法,统计、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明显要比对比组短,而且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比组(P<0.05);治疗组患者中无1例患者复发,而对比组中患者复发率为15.9%,明显要高于治疗组(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3%,对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量少,且术后患者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都比较低,能够获得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而可在临床上做广泛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甲状腺腺瘤; 临床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7.0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7-0178-02
甲状腺腺瘤为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若不能根据适应证很好的手术治疗,患者有继发甲亢及恶变的可能[1],因此,治疗甲状腺腺瘤的原则是尽早手术切除。甲状腺周围伴有异常丰富的血管,传统切除术治疗的方法很容易就会对这些血管造成损伤,继而发生破裂,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再加上传统切除治疗后会在患者颈部留下很明显的瘢痕,在患者心里留下不良影响[2]。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基于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而被普遍应用的一种甲状腺腺瘤治疗手段,有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手术创伤小等诸多应用优点。下文研究主要就在甲状腺腺瘤的治疗中使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效果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确诊为甲状腺腺瘤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中,依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为分配原则,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对比组,每组44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32例,患者年龄24~54岁,平均(38.6±2.8)岁,其中单发与多发甲状腺腺瘤患者分别为34、10例;单侧甲状腺腺瘤患者33例、双侧甲状腺腺瘤患者6例,另外5例患者甲状腺腺瘤位于峡部;对比组中,男11例,女33例,患者年龄24~55岁,平均(39.1±3.2)岁,其中单发与多发甲状腺腺瘤患者分别为36、8例;单侧甲状腺腺瘤患者34例、双侧甲状腺腺瘤患者5例,另外5例患者甲状腺腺瘤位于峡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比组 施以传统手术治疗,进行常规消毒、麻醉,在患者胸骨上缘的2 cm处,做4~6 cm的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组织、皮下组织,对皮瓣做钝性的分离处理,范围为:上至甲状软骨处、两侧至胸锁乳突肌外侧,之后沿颈白线切开,彻底暴露手术区,高频电刀切割病变甲状腺的组织,切割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术腔做处理后,常规安放引流管,缝合。
1.2.2 治疗组 该组患者施以甲状腺次全切除治疗,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麻醉,在第2~4个气管软骨环皮肤的投影位置,做一弧形的切口,切口至胸锁乳突肌后缘,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行钝性分离,颈深筋膜浅层的切开使用高频电刀进行,牵拉胸锁乳突肌,将患处充分暴露,依次结扎一侧甲状腺上、中、下动静脉,切除甲状腺叶与峡部,之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术腔做常规冲洗,安放引流管,缝合。
术后,两组患者均予以一次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1)两种不同术式的手术用时、患者术中出血量情况;(2)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复发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出血量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比对比组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发现,治疗组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复发,而对比组中患者复发率为15.9%,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3%,对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2.7%,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这一病症在中青年女性群体中较为多发,若单使用药物治疗这一方法,临床疗效并不是很确切,而且如果对腺瘤进行反复不良的刺激,还会诱发病变,如病变严重,还能使之转变为恶性[3-5]。因此,临床上对于甲状腺腺瘤的治疗主张是通过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此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传统手术在进行甲状腺腺瘤的切除时,是使用沿颈部皮瓣加以游离的这一方法,虽然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积攒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人们颈部解剖结构是很复杂的,有气管及较多神经血管等重要器官,如果一旦在手术切除的过程中对患者颈部重要动静脉及喉上或喉返神经造成损伤,轻则会使患者声音嘶哑、诱发大出血等问题,重则会使患者发生失血休克或呼吸道梗阻甚至窒息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6]。而且传统切除手术的实施,切口取在患者颈部,由于需允许术者手方便触摸到病变处,就会做较大范围的切口,这样便会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手术结束后,传统术式会涉及到在患者胸骨柄上窝处戳口安放引流管,患者痊愈拔除引流管之后,这一位置便同样会存在一个磨灭不了的瘢痕,基于颈部是时刻都暴露在外部环境下的,这就会直接给患者心理带来不良影响[7-9]。endprint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便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而被受到广为使用的一种新的术式,这也使得对甲状腺腺瘤的治疗迈入新的阶段。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切除患者病变部位,而且尽量确保其正常组织不受到损害,术后无论是复发还是并发症发生情况都比较低,术后留有的瘢痕也不是很明显,患者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容易接受[10]。
近些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已经将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广泛的应用到临床治疗上,基于该术式的安全、高效性,也受到了患者的认可。本次研究中,就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在2014年
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8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分别予以对比组、治疗组传统手术方式、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对比组施以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在进行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时,选择在了胸骨上缘2 cm的位置,而该部位有着较为丰富的血管,所以手术过程中很容易损伤到血管,发生破裂问题,得到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治疗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情况要明显比对比组少(P<0.05)。同时,治疗组施以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完全切除了患者的甲状腺叶与峡部,而对比组的解剖更为复杂,这也就导致对比组手术用时要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另外,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时长为半年的跟踪随访,治疗组的44例患者并无1例复发,但是对比组中患者复发率为15.9%,明显要高于治疗组(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3%,对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施以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患者并不会留有很明显的瘢痕,这也能满足患者对自身美感的要求,而對比组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则会在术后留有显著瘢痕。
综合上述结果,临床选择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基于该术式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再加上术后患者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都比较低,能够获得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而可在临床上做广泛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跃.改良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4,26(13):188-190.
[2]徐国成,殷学富.几种不同甲状腺腺瘤手术方式的术后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5,11(22):122.
[3]王伟,丁爽.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甲状腺腺瘤的治疗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4(1):42-43.
[4]陈显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甲状腺腺瘤的治疗效果[J].医学信息,2015,15(49):338.
[5]陈笑,郁正亚,肖晖,等.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甲状腺髓样癌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10):781-784.
[6]赵坚强,戚晓平,楼建林,等.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家系的临床筛查及预防性甲状腺全切除术[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4,17(2):145-149.
[7]李寒冰.甲状腺次全切除在甲状腺腺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31(16):168,171.
[8]封鹏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6,6(33):63-64.
[9]石治国.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65例回顾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3(1):126-127.
[10]康迪,李春,边拜,等.探讨保留甲状腺大血管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6,37(1):48-50.
(收稿日期:2017-05-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