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静脉滴注20%甘露醇患者静脉留置针应用的影响
2017-11-16刘蕾
刘蕾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静脉滴注20%甘露醇患者静脉留置针应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予以20%甘露醇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护理干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均予神经内科常规对症及静脉留置针20%甘露醇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组患者予行综合护理干预,干预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1)干预组患者其临床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患者其护理总满意度(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神经内科静脉滴注20%甘露醇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提高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
【关键词】 综合护理; 神经内科; 20%甘露醇; 静脉留置针; 影响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7.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7-0142-02
甘露醇是神经内科中的一种常用药物,属于利尿剂、高渗透降压药的一种,具有起效快、化学稳定性好及临床疗效显著等特点。目前,临床上甘露醇的使用常通过静脉输注治疗,但有临床资料表明,因甘露醇属于高渗液体,当静脉输注外渗时,易积于组织间隙间不易被吸收,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炎、皮肤及组织坏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1]。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甘露醇的应用逐渐通过静脉留置针输注,较传统静脉输注而言,其输注速度较快,可更快地起到临床效果。但随着广泛应用,张小娟等[2]学者发现静脉留置针其留置时间过短,增加了患者再次穿刺的痛苦,除对患者躯体加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外,对其临床疗效也可有一定的影响。文献[3]研究表明,适当合理的护理干预可对患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有着一定的临床效果。本文通过观察分析72例神经内科予以静脉留置针行20%甘露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静脉滴注20%甘露醇患者静脉留置针应用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予以20%甘露醇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相关脑病疾病的明确诊断标准[4];(2)所有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等临床表现;(3)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原发性心、肝、肺及肾等器官系统疾病;(2)脑部外伤患者;(3)自愿退出本研究者。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38~75岁,平均(52.26±9.82)岁。其中脑出血22例,脑梗死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按其护理干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神经内科常规对症及20%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一般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在常规临床护理上予加以如下护理:(1)事先选好留置针所放位置,尽量避免手背血管或下肢静脉;(2)决定好留置针个数,分别在选好的留置针位置处的浅静脉留下留置针1根;(3)两个注射部位交替留置针,确保同一部位不重复连续滴注2次,每隔4小时留置针封管后更换,封管选取生理盐水或稀释肝素;(4)输注甘露醇先以高渗溶液方式渗入血管中,1 h内不应再次输注高浓度、大刺激性药物,避免过度刺激血管;(5)甘露醇在输注时将其温度控制在35 ℃。干预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干预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临床疗效评价按照国际神经内科治疗标准[5],可分为完全缓解(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著缓解(临床症状较前明显缓解但未消失)、缓解(临床症状较前稍缓解)和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较前无任何改变或进一步恶化),临床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显著缓解+缓解)/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可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患者其临床总有效率94.44%(3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7%(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出现3例静脉炎,2例皮肤红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9%(5/36),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5%(2/36),其中静脉炎1例,皮肤红疹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其护理总满意度97.22%(35/36),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新型护理操作技术,已成为临床实施救治、治疗、静脉给养的重要方式[6]。根据相关临床资料可知,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放置时间可达3~5 d,但目前临床上对于输注甘露醇患者其静脉留置针时间较短,使患者出现因反复穿刺而加大其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可能[7-8]。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水平及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多种护理干预模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中,综合护理干预在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其可延长静脉留置针时间和降低静脉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而提高其临床效率[9-10]。在本文研究結果中,使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其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护理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8]。考虑原因可能为甘露醇是一种高渗透型利尿剂,其输注入血管后,除可增高血浆渗透压外,还可使血管内部发生脱水现象,使静脉变窄及变硬而容易发生炎症,进而激发炎症介质及激活蛋白酶,造成血管壁损伤,而微粒在静脉内碰撞,引起局部出血,加重静脉损伤,从而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影响患者临床疗效,而综合护理干预中每次在进行甘露醇输注之前将其温度控制在35 ℃,该温度可使甘露醇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从而降低静脉炎可能[11],另一方面,综合护理干预选择留置两根留置针进行交替输注,避免了反复穿刺同一部位刺激血管。除此之外,予以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其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由此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神经内科静脉滴注20%甘露醇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时其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作为临床上一种广泛推行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钱燕.集束化护理预防肿瘤放疗患者静脉滴注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效果[J].江苏医药,2015,41(10):1236-1237.
[2]张小娟,李静.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研究[J].河北医药,2016,38(23):3669-3671.
[3]杜青爱,马春利.静脉保护护理对静脉留置针患儿舒适度及静脉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8):200-201.
[4]王振华,杨琳琳,滕达,等.留置针静脉滴注高渗性药液引起静脉炎的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2015,21(2):364-366.
[5]陈妍静.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5,15(7):128-130.
[6]刘燕.优质护理干预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效果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5,9(1):257.
[7]朱艳,陆娟,吴曙华.超声测量外周静脉直径对超声引导下置入静脉留置针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1):1876-1878.
[8]王玉芳.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6(1):364-366.
[9]韩雪馨,任佳彬,许红梅,等.3%高渗氯化钠溶液对比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疗效的Meta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10):1054-1060.
[10]陈熙,李爱华,刘艳超,等.静脉留置针在急诊输液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6(2):368-370.
[11]郑晓燕,门倩倩,郑超.直式静脉留置针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幼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0):930-931.
(收稿日期:2017-0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