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松解置管药物持续输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运用
2017-11-16曾志忠姚林清苏水珠
曾志忠 姚林清 苏水珠
【摘要】 目的:讨论椎管内松解置管药物持续输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运用。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椎管内松解置管药物持续输注方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近期疗效:优65例,占77.3%;良13例,占15.4%;有效3例,占3.5%;无效3例,占3.5%;优良率达到92.9%(78/84)。其中19例患者跟踪回访无效,65例患者通过8个月跟踪回访结果显示,远期疗效:优16例,良42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优良率为89.2%。结论:椎管内松解置管药物持续输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效果良好,切口较小,易操作,患者痛苦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 椎管内松解; 药物输注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7.0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7-0067-02
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老年人发病率较高,但是经调查发现颈椎间盘突出症逐渐年轻化,很多年轻人由于长期使用电脑工作,且坐姿不正确,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其主要症状为:颈部活动受限,颈部酸痛,头痛,头晕,恶心,上肢、肩背酸痛、麻木等,严重的患者会导致下肢行动异常,踩棉花感[1]。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一般,尤其是病情较重的患者,一般会采取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创面大,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手术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部分患者手术效果一般,并没有很大的好转,一部分患者在手术之后症状虽有所改善,但是出院之后护理工作沒有做好,比如颈椎的固定没有做好,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康复,这些情况最终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可以采取椎管内松解联合药物输注来进行治疗,椎管内松解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较多,在颈椎病中应用较少,现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椎管内松解置管药物持续输注方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并对其进行跟踪回访,效果满意,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椎管内松解置管药物持续输注方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其中包括男64例,女20例,年龄35~65岁,平均(50.13±1.22)岁,住院时间为5~10 d,平均(7.51±1.51)d,所有患者无重要器官缺陷症,并排除巨大型脊髓型颈椎病。
1.1.1 主要临床症状及分型 神经根型42例,主要症状为疼痛放射至背、肩、上肢,手指麻木、感觉障碍等。椎管动脉型16例,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脑缺血等症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等。脊髓型22例,其中早期16例,一侧下肢麻木或者双侧下肢麻木4例,肌肉萎缩、行走困难
2例。交感神经型4例,主要症状为颈部活动受限,感觉肢体麻木,发凉、头晕、头痛。
1.1.2 病因及随访 (1)有既往外伤史者21例,占25.0%。(2)长期坐姿工作16例,占19.0%。(3)睡眠时枕头过高或者睡眠姿势不正确有8例,占9.5%。(4)无明显诱因的有45例,占53.5%。病程3个月~6年。84例患者中有65例患者进行了完整的跟踪回访,其中包括电话回访46例,复诊随访15例,其他方式随访4例,随访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3年。
1.1.3 影像学检 84例患者在入院前全部进行颈椎CT检查或者是X线片检查,有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MRI检查。提示单节段突出9例,占10.7%;提示多节段突出75例,占89.2%;其中二节55例,占65.4%;三节26例,占30.9%;四节3例,占3.5%。突出节段在颈椎第2~7节,突出直径最小2 mm,突出直径最大7.5 mm。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C型臂及心电监视下进行。患者取侧卧位,头下垫枕,使颈椎段与脊椎保持水平位,头向胸部略屈,持续NIBP、SpO2、ECG监测,连接生理电极,建立静脉通道[2]。在CT或者MRI提示下,选择C7T1间隙旁开0.5 cm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在定点处用0.5%利多卡因2 ml局麻,局麻成功后,穿刺针达C7T1硬膜外侧间隙,回抽无脑脊液、血液,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5 ml,观察5 min,患者无不适。置入带管芯导管约8 cm,C型臂示导管位于硬膜外前侧间隙顶端达C2椎体,拔出针芯,注射造影剂,C型臂示造影剂在颈椎扩散良好并大部分在椎管侧间隙,效果满意,给予冲击量用药:0.5%利多卡因与曲安奈德共5 ml,20 min后患者无不适,打通皮下隧道,成功后固定导管,连接镇痛泵(镇痛液:2%利多卡因50 ml+甲强龙20 mg+庆大霉素8万单位+生理盐水至250 ml)。药流通畅,固定接头,固定镇痛泵[3]。平车推回病房,嘱患者严格卧床24 h,监测NIBP、SpO2、ECG变化。连续带泵3~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治疗的近期疗效(指患者在出院时的疗效评定)及远期疗效(指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回访时的疗效评价)。优:原有症状基本消失,颈椎功能恢复正常;良: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颈椎大部分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原有症状减轻,但是颈椎功能只恢复一小部分;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变,颈椎功能没有恢复正常甚至更加严重。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近期疗效:优65例,占77.3%;良13例,占15.4%;有效3例,占3.5%;无效3例,占3.5%;优良率达到92.9%(78/84)。
2.2 远期疗效
19例患者跟踪回访无效,65例患者通过8个月跟踪回访结果显示,远期疗效:优16例,良42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优良率为89.2%(58/65)。84例患者中,出院2年内,有10例患者出现返院复诊,经过CT和MRI检查,突出物消失有4例,占40.0%,回缩5例,占50.0%,回缩消失率为90.0%。endprint
3 討论
颈椎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在治疗上传统方法为口服药物,收效甚微,并且副作用较大[4]。手术治疗也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治疗时,创面较大,手术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手术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患者都难以接受。笔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发现,椎管内松解置管药物持续输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手术效果好,创面小,恢复时间短,费用低。此种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中所出现的症状反复,效果不明显,方法实施后导管在体内停留一段时间,并通过导管持续输注药物,使效果更加持久。松解可以解除突出物对脊髓和椎间盘的压迫,从而解除椎间盘压迫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5]。药物持续输注,第一可以进一步松解,第二药物中的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好的消炎作用,可以消除因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炎症,有效缓解疼痛症状。颈椎病单节段发病率较低,多节段发病率较高,一般多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由于外伤,长期坐姿工作或者睡眠姿势不正确引发颈椎病的患者占大多数。颈椎下节段发病率高于上颈段,以4~5节段、5~6节段居多,可能与颈椎活动受力较大有关。
据相关资料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的还不到5%,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达到改善临床体征与症状的目的,甚至各项临床症状均可消失,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在非手术治疗的多种方法中,颈椎牵引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近年来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上部分患者对该治疗方法不耐受,因此这类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并不好[6]。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在C型臂及心电监视下进行麻醉及手术,术中C型臂示造影剂在颈椎扩散良好并大部分在椎管侧间隙,扩散满意,随后持续输注利多卡因、甲强龙、庆大霉素等药物3~4周,最终获得了较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
相关报道显示,对于发病较急的椎间盘突出、脱出并伴有周围组织骨化者,脊椎和神经根压迫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如头疼,头晕,单侧上肢和手指麻木的患者治疗效果很明显[7]。对于一部分患者患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及椎管狭窄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手术前应做谨慎评估,慎用此方法[8-10]。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且位置要准确,切不可误将药物注射到蛛网膜下腔,影响手术效果。手术近期疗效结果优65例,占77.3%,良13例,占15.4%,有效3例,占3.5%,无效3例,占3.5%,,优良率达到92.9%;远期疗效结果为:优有16例,良42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优良率为89.2%(58/65)。出院2年内,有10例患者出现返院复诊,经过CT和MRI检查,突出物消失有4例,占40.0%,回缩5例,占50.0%,回缩消失率为90.0%。提示椎管内松解置管药物持续输注方法治疗颈椎病对近期和远期效果肯定,椎管内松解置管药物持续输注方法避免了传统手术治疗中创伤面大,治疗风险大,恢复时间长,治疗后难护理的弊端,经走访,很多手术后的患者由于缺乏颈椎术后的护理知识,导致术后恢复不良,有的甚至在一阶段后,病情反复,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综上所述,椎管内松解置管药物持续输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效果良好,切口较小,易操作,患者痛苦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康华.针刀松懈并药物注射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44-45.
[2]王文,刘建英.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0,6(2):76-78.
[3]胡卫国,陈坚良,杨智广,等.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729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5,11(1):47-48.
[4]邓仁益,陆秀峰.CT引导下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03,5(4):252-253.
[5]燕春山,王兵,冯芳军,等.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骨伤,2005,18(7):402-404.
[6]许成君,范学玲,宋瑞荣.硬膜外前侧间隙胶原酶溶解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3):159.
[7]金星.走出误区规范操作促进我国胶原酶溶化学溶解术技术的健康发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1):64.
[8]赵家贵,朱本藩,宋阳,等.CT引导经黄韧带颈后路注射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1):43-46,50.
[9]王文,马柯,康宁超,等.全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1):798-801.
[10]孙琳,杨晓秋,周泽军,等.DSA引导臭氧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评价[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1):3-7.
(收稿日期:2017-07-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