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危机审视与创新发展
2017-11-16赵美岚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彻底改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交流方式。面对汹涌而来的“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在准确把握“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新特征,以及思政课教学环境新变化的基础上,审慎分析“微时代”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的危机,勇于并善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变革的新路径,不断以创新举措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塑造学生理想人格和滿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主渠道作用,助力高职院校实现培育符合时代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新型职业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危机审视;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赵美岚(1971-),女,江西峡江人,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2013年度项目“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增强研究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编号:JXYJG-2013-039),主持人:赵美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6-0019-05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而深受高职院校学生的青睐,成为他们获取资讯、共享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微时代”给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与认知心理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使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面对“微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工作者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准确把握“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新特征,审慎分析“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新变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变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课德育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努力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职业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
一、“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对象的群体新特征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是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最活跃、最庞大的用户群体,无所不在的“微生活”赋予了这一群体无比鲜活的时代特征。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群体。
(一)“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微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身心发展也较为成熟,具有更强的主体意识,对权威不再盲从。对于身处“微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微客”而言,他们通过智能手机这一移动终端,轻轻滑动手指即可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进行思想交流和发起互动讨论。一方面,新媒体的海量资讯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视角;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交互性优势也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搭建了便利平台。当然,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在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隐忧。如:对网上资讯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往往仅凭个人的片面理解与好恶便随意转发,由此使不良信息得以扩大传播范围以至造成消极影响;对一些社会问题也常常只看到表面,在没有弄清深层原因的情况下却热衷于“吐槽”;在朋友圈发布新闻、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有时随意发表评论,甚至走极端夸大、扭曲事实,从而对舆论产生负面影响。
(二)“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内蕴独特价值和意义的网络文化,以其强大的传播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作为“微媒体”的主要用户,高职院校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文化浸润和改造的重要对象之一。各种“微媒体”在给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的同时,也成为影响和改造学生价值观的新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开阔他们的认知视阈,增进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丰富他们的交往方式,使他们的价值观逐渐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新特征。另一方面,受网络文化影响,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如在微信朋友圈中,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对公众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转发,主导附着在网络信息中特定价值观的二次传播与在线讨论,在熟人圈子里不断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与影响。
(三)“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阅读追求“快餐式”
“微时代”促进了快餐式文化的迅速发展。相比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微时代”信息传播内容相对短小精悍,凸显了“微”特征,表现为诸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和微阅读等众多微形式,其传播的信息集文字、图像、视频、动漫等丰富形态为一体,新闻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增强,人文性、理论性和学术性式微。所以,对于处于“微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远离了经典的纸质文本的阅读,更多的是微博、微信的阅读,追求的是“悦读”,阅读的对象主要是各类轻松、消遣性的电子读物。诚然,“快餐式阅读”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即时娱乐感强,但快意转瞬即逝,阅读完便化作过眼浮云,无法激发内在的心灵共鸣,更难提供精神上的启迪和慰藉。毫无疑问,把“快餐”当“正餐”吃,或以“快餐”代替“正餐”,必然使阅读浅薄化、快餐化、碎片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高职院校学生容易沉溺于娱乐之中,而由于缺乏基本的人文底蕴,也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适应性与竞争力。
二、“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危机审视
在“人人皆媒体”的“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各类信息呈井喷式爆发。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环境变得日趋复杂。
(一)信息传播难监管endprint
“微媒体”信息内容简洁,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具有多终端互联、即时互动的优势,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高职院校的学生“微客”仅凭一台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页、发起讨论、互动交流。互联网打破了时空局限、拓展了传播范围,使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便捷,“一触即发”的信息传播模式造成网络信息“大爆炸”。“微速度”使高职院校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新信息,使得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步入“快节奏”轨道。然而,网络时代自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常常鱼龙混杂,各类负面信息爆炸式传播,大量垃圾信息充斥网络,缺乏分辨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容易被一些虛假信息、表面现象所迷惑。“微传播”挑战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监管,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失灵,不断消解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果,极大地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信息内容去中心化
“微时代”是一个内容为王、以吸引眼球博出位为要旨的时代,语不惊人死不休,点击率高于一切,使得信息内容传播与交流不免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反主流色彩。借势新媒体,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普世价值”观、西方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伴随着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滋生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不断侵蚀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发了信息内容的去中心化,在强力消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权威地位的同时,对“三观”可塑性强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则意味着主流价值观的“失语”、“淹没”。由于缺乏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去中心化的网络信息往往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偏离正轨,具体表现为对大主题的漠视恶搞和对小事件的无限放大,过度娱乐化,误解甚至拒斥主流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极大干扰着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推进。
(三)教育者主导地位弱化
传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各种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教育,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誉为灵魂工程师的思政课教师,拥有绝对的教育主导权,教师的教学普遍得到学生认同,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步入“微时代”之后,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过去“由上而下”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多方互动模式。信息来源和信息内容多样化,信息的发布者不局限于主流媒体和权威部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微客”而言,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中心”和主角,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拥有同等的发声渠道和平等的发声权,学生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思政课教学的灌输说教,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者曾经拥有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
三、“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上普遍存在学生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手机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劲敌”。为此,必须着眼于“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新特征,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新变化,以创新思维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探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新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优势,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传统思政课带给学生的是“内容高大不接地、概念抽象冷冰冰、理论高深无大用”的刻板印象[2],要改变这种现象,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
1.整合新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新媒体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无疑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鲜、生动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着眼于“十三五”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改革发展目标,结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顺应国家、社会、时代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整合利用新媒体资源,有选择性地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优质网络资源引入教学环节,使思政课真正能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满足他们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不断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在新媒体资源的使用上,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学习主动性,围绕教学内容,在教师主导和组织下,以学生上讲台助讲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新媒体运用优势,带来耳目一新的课堂效果。学生助讲的形式不仅创新了教学方法,而且还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教师的教学针对性。用丰富鲜活的网络资源服务于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消除抽象深刻的思想理论与生动具体的生活实际之间的天然隔阂,让理论更有说服力。使学生不再对抽象理论一味的敬而远之,而是在注重关照现实和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思想理论的无穷魅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把握主旋律的前提下,让教学内容在多维度的转换中既保有深度又不失温度,使思政课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时代感。
2.借力新媒体平台,拓展教学渠道。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发挥多种新媒体平台作用,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渠道,充分实现课堂、课外师生互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起来。课堂上,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微信让学生“扫码”上课,实现师生实时互动,让手机从低头工具秒变抬头利器,将手机与微信转变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微平台推出限时习题测试,当堂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课堂外教师向学生推送PPT课件以利于学生课前预热温习,为课堂有针对性地教学讨论做铺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教师也可通过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等新媒体平台,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丰富师生间的交往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借助新媒体平台,有效拓宽教育渠道,打破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的课程。
3.提升师生新媒体素养,改善教学效果。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必须同时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新媒体素养。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技术与新媒体应用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和热爱,擅长使用不同新媒体工具接收和发布信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网络热词和流行语张口即来。所以,面对内蕴着不同价值取向的庞杂信息海洋的包围,高职院校学生要在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下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网络信息进行合理过滤筛选后再为我所用,学会自我约束,锻炼理性思维,不断提高新媒体素养,发挥新媒体在学生学习、交流中的积极作用[3]。另一方面,面对新媒体应用娴熟的95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教师如果不主动掌握新媒体技术应用,积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知识面,将会陷入“本领恐慌”而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当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各种新媒体技术,学习掌握多种新媒体工具的应用,努力成为新媒介运用的行家里手,在信息的海洋里挑选出有品质、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产生共鸣的新媒体资讯,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架起师生交流互动的桥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高大上”的思政课理论“接地气”,不断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endprint
(二)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思政课亲和力
新媒体的普及使高职院校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要想让他们觉得思政课有听头、有获得感,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心改进教学,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着力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1.回应学生期待,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我们讨厌冷冰冰的理论知识,我们想要的是有温度的、有人情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一位大一新生对理想中的思政课的憧憬。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推演、道德说教,才能真正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重视教学内容深度的同时,关注教学内容的温度。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要载体,积极发挥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这一核心领域的重要作用,关注高职学生期待顺利择业就业、渴望成功创新创业的现实需求,引导他们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工匠精神。因此,回应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增强获得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彻底实现三大转换: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从教材文本语言向教学口头语言转换、从理论情境向现实情境转换。在这三大转换中让教学内容完成从抽象的理论的到生动的直观、鲜活的现实的切换,让高深的理论照进学生的日常生活,突破理论与现实的隔阂,促进认知向认同的深化,使高大上的思想理论成为高职学生日常践行的价值观。
2.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学方法的亲和力。当前思政课要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教师必须下大力气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把握95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夯实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发展路径,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为此,应当结合鲜活的“大国工匠”的典型事迹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职业信仰,以“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创业”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为宗旨,致力于使高职学生成长为未来“中国智造”的中流砥柱。思政课是一门“学问”,教学要讲究“艺术”,不能空洞“说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择业和就业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教学要关注社会现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答新问题,少讲“行话”“套话”,多讲“新话”“家常话”,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讲授思想理论。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得到学生认可,正确传递教育信息,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教学方法是否具有亲和力取决于该方法与教育内容的匹配程度、与教育对象的契合程度,以及教师对方法的运用把控程度。
3.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离不开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能踩着铃声进教室,伴着铃声出教室,课堂上不下讲台,课后与学生无联系。教师要让自身内在的仁爱之心外显为亲和力,进而提升教学凝聚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传道授业、答疑解惑、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能理解当代大学生,而理解的前提是走进他们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心理变化与生活实际。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一个有亲和力的教师能与他的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坦然面对他们的不成熟,善于欣赏他们的优点,能够包容他们的缺点。不回避学生的敏感话题,认真对待学生的尖锐问题,不嘲笑学生的幼稚想法,用师者仁心见证学生成长、成熟与成才[4]。
(三)针对社会思潮的复杂性,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
“微时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态势更为迅猛,严重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价值观尚处于形成关键期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为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积极应对这种冲击和挑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教学工作始终。
1.树立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意识。伴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入,网络舆论场域已成为当代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前所未有的强势挑战。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意识,把握社会思潮的热点和前沿,提高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分辨与驾驭能力。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有针对地揭露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回应、批驳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消解错误思潮传播带给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诚然,引领并非是对多元思潮的全盘否定和一味批判,而是整合基础上的超越。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客观分析基础上,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对于错误有害的思潮进行旗帜鲜明地批驳抵制,在课堂上始终弘扬主旋律,在分析对比中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清楚辨识各种社会思潮,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进而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2.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需要从教者通过理论研究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提高自身应对社会思潮的分辨力和引导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并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理论征服,这样才能在理论上说服并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在具体教学中,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从理论层面与实践指导层面解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使思政课教学展现充分的学术魅力,在激发思考和辨析中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思想方法成为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武器。新媒体时代面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围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时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和理论研究前沿,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要注重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对错误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进行针对性批判,由此不断增强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未来“大国工匠”的重大历史使命。课堂教学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播的平台,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传播的平台,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确保课堂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与内涵,通过言传身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示范者和践行者。把新时期的“大国工匠”、道德楷模的先进事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彰显榜样的力量,积极传递正能量。在课堂外积极占领舆论阵地,运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和引导“正能量”信息,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7-01-18.
[2]邓希泉.高校思政课当与青年思想共振[N].光明日报,2017-05-17.
[3]张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11.
[4]温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N].中国教育报,2017-02-16.
责任编辑 肖称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