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把握近代中国

2017-11-16郁晓冬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史观鸦片战争政治

郁晓冬

何兆武先生说过,历史可以分为历史一和历史二,所谓历史一即已经发生过的那个不可再现的过去,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或者所要研究的大多是历史二,即对于历史的重新建构和解释,对于这个历史二可谓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也正如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段非常重要和值得铭记的历史,首先从中国历史整体发展来看,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段转型的历史,它连接了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从民族精神塑造的角度来看,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民族国家观念才真正建立。对于这段历史,我想不单单是当下,即使是多年之后,依然值得我们整个民族去敬畏去缅怀。但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又存在着很多误区,这种误区大多数是由于我们从单一角度认识历史造成的,所以本文从三个角度即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

一、革命史观

这种史观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影响至今。这种史观就是把近代中国的历史看作是一段屈辱史、抗争史。这种说法基本符合近代中国的历史面貌。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屡次遭受列强的入侵;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从洪秀全到孙中山,都是那时的“反叛者”。

革命史观使得人们认识到了我们落后挨打的事实,使得人们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力量,但是革命史观也容易带来负面影响,用张鸣教授的说法就是使得中国人民拥有“怨妇和泼妇”的心态,也就是只要一谈到那段历史,中国人想到的就是“外国人老是欺负我,我过去受过很多灾难,外国列强没一个好东西”。

二、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把全球的历史特别是15世纪以来大航海以后的历史看作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合的历史。对于近代中国而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封闭的世界,从政治上来说,中国对外部世界认知模糊不清,始终将自己树立为“天朝上国”。从经济上来说,当别人进入蒸汽时代工业文明的时候,我们却还处于农业文明中,沾沾自喜“天朝物产丰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我們被迫成了世界的一部分。从《海国图志》到《瀛寰志略》,我们的视野逐步打开。

三、近代化史观

相比前两者,这一史观是当下比较流行和争议不大的史观。这一史观强调的是近代中国的转型问题,即政治上由皇帝专制社会走向民主社会,经济上由农耕经济走向工业化社会,思想上由封建儒家思想转向民主法治科学思想。代表这一史观的杰出著作就是民国时期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认为,近代中国的主题就是如何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倒着来的。西方社会,从15—18世纪,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是启蒙运动可以说是从思想观念上奠定了近代欧洲的面貌,这是思想的近代化;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初,随着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欧美社会先后建立起近代民主政治制度,这是政治近代化;而后的19世纪,又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是经济近代化。总之,欧美社会的近代化是先思想再政治后经济。可我们中国恰恰不是这样的。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被迫走的,是被别人打了,我们略微“觉醒”了下,费正清把它称为“冲击反应”说。两次鸦片战争后,我们看到了西方的武器先进,于是我们认定,只要我们在这个方面学习下,我们也可以立刻改变挨打的局面。于是洋务运动开始了,虽然最后宣告失败,但不能否认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以我们战败告终,我们败于被我们看不起的日本,这对当时中国士大夫触动极大,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康有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制度的不同造成的。因为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而我们中国实行皇权专制,所以我们的近代化之路走向了政治近代化。后来更多人认识到,没有开发了智识的国民也就没有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需要一场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总的说来,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能看到不同的近代历史,这是近代历史的魅力也是历史的本来之义。

没有正确的史观就没有正确的历史认知,没有多样的史观就没有全面完整的认知,近代中国的历史是极其特殊的一段历史,全面完整把握这段历史对我们的学习至关重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史观鸦片战争政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THE DRUG WAR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