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仁国 中国“国酒”掌门人
2017-11-16华南
华南
在他看来,现在茅台不光是酒,还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他锐意转型个人消费市场和休闲市场及“跳出中国”,推动这个民族品牌迈向国际化
这位集团领导班子里唯一做过酒厂每个岗位的掌门人,谈起对茅台的感情,一言难尽:“我出生在茅台,19岁进茅台酒厂,那时厂里一千多人,现在已经三万多人了。我在各个位置摸爬滚打,经受锻炼走到今天,没有哪一块工作能难倒我。我常说我的血管里流的是茅台酒,茅台是我的平台,也在我这一任上得到了大发展。我要把我的毕生献给茅台,把茅台做强,做优、做大、做精,这是我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是我的理想。”
世上知酒者,谁不识茅台。
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宴酒到融化中美、中日坚冰的外交酒,再到中国取得各项重大突破时的庆功酒,60多年来,茅台酒带着醇厚的芬芳,见证了现代中国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也融汇着国人的喜怒哀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适应,到应对洋酒的强势竞争,再到酒业深度调整期的抢抓机遇、逆势发展,茅台酒也不可避免在历史的潮流中跌宕沉浮。
在市场化愈来愈深入的今天,如何坚守传统又开创出新?怎样塑造中国“国酒”的国际形象?……面对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拷问,一位中等身材、敦厚朴实却坚毅果敢的黔中汉子接过茅台传承发展的大旗,以20年砥砺前行,不仅用漂亮的成绩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而且书写了一段“国酒”新传奇。
他就是袁仁国,中共十七大代表,十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从最初进入茅台酒厂的制酒工,到如今成为掌管近三万员工的集团董事长,他用40多年的实践,亲历、引领茅台集团从当初贵州偏远山区的一个小作坊,发展成贵州省支柱企业、全国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不仅将茅台带向今天的高度,更向当今世界展现一个新的中国形象。
承历史之责 为茅台发展按下“快进键”
2017年4月10日,彭博社发布消息称:中国的贵州茅台已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酒厂,超过全球烈酒老牌冠军帝亚吉欧。有人惊呼,相信茅台会赶上帝亚吉欧,“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有人分析:“这个变化背后,拉开了新的大幕。茅台为这一刻准备了16年,值得书写一笔。”袁仁国则显得波澜不惊:“茅台股票市值超越帝亚吉欧,不仅是茅台的骄傲,更是中国品牌的骄傲。我们距离具有世界影响的知名企业越来越近。”
悠悠赤水河,从茅台镇蜿蜒而过,沉淀岁月的醇酿,也见证着茅台酒在新时期攀上巅峰的艰辛。1998年3月,袁仁国出任茅台酒厂总经理。那一年,茅台酒年产量不足5000吨,销售额不到8亿元,上缴利税才2.6亿元,在全国名酒中仅仅位列第11位。“我还特意打电话问中国商业协会一位处长,法国波尔多一年销售多少?他说整个波尔多地区一年销售相当于100亿人民币。我们才8亿,但我发誓要超过波尔多。”
42岁的袁仁国,在上任第一天就坚定要把茅台品牌做大做强。并非天时地利人和,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年山西朔州假酒案的双重影响,全国大多数酒厂都门可罗雀,“茅台酒厂都贷款发工资,很多人都调走”。他在酒厂中干会上讲,“要唱好三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第一是国歌,茅台酒厂‘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第二是《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第三是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茅台酒厂当年销售任务是2000吨,到了7月才卖出不到700吨。计划经济时代,茅台酒由各省糖酒公司统一供销,袁仁国打破了这个惯例,带领茅台跃入市场经济大潮。“我们在全厂招聘18个营销员,然后由我们厂领导和中干带队,组织营销员到全国各地主动找市场,在这一年度最后5个月,我们完成1400吨销售量的成绩。”此后,茅台的发展仿佛被按下“快进键”。
“我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袁仁国果断说道。一边是增产。多年来,茅台酒不断扩大产量。现在,坐落山坳中的茅台酒厂,在十二五期间已经悄然成长为拥有23个制酒车间、180多栋酿酒厂房,绵延12公里、厂区占地面积15.3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酿酒厂。这里也有全世界最大的库房,“我们的酒库200多栋,每栋储酒1500吨”。
一边是营销。袁仁国重视营销:“1998年茅台酒步入市场经济大潮以来,营销工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千锤百炼。我们深知,企业的兴衰存亡最终掌握在顾客手中,只有赢得了消费者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他曾在1999年撰写文章《迎接文化酒时代的春天》,前瞻“文化酒時代的来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文中写道:“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白酒的故乡,民族酒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生命力。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积累过程,同样,文化酒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品牌在其自身领域中所塑造的形象应该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是惟一的、排他的和权威的。能够称为文化酒,至少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二,有着独特的工艺;其三,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曾经产生重大的影响;第四,必须是健康酒、生态酒。”并预判“文化酒时代的来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全国酒界引起震动。
9年过去,茅台营销策略已扩展为实施“九个营销”,即工程营销、文化营销、事件营销、服务营销、网络营销、个性营销、感情营销、诚信营销、智慧营销。“从1998年到现在,我们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中心,不断深化“九个营销”,不断实施品牌战略、文化战略、差异化战略,2006年我们排名第一,用了8年时间。”
听起来像是一段励志传奇,但茅台近20年的市场化业绩确实有目共睹。1998年,袁仁国接手茅台时,销售额仅8亿元人民币,到2017年,销售额已达600亿元人民币;1998年,茅台的销售量占全国白酒不到0.01%,2016年在高端白酒市场占有率已过半壁江山。现在茅台销售额已位列全球酒类单品第一。
予万千深情 毕生心血倾注茅台endprint
“为茅台,我基本付出毕生心血。”或许是“酒冠黔人国”的诗句,冥冥中注定了袁仁国与茅台酒的不解之缘,自1975年进厂,他历经各岗位、工种锤炼,从未离开。
袁仁国1956年生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家里六兄弟中排行第二。父亲是当地县委办公室主任,母亲是县里农机公司干部。1973年,高中毕业的他被裹挟进上山下乡的洪流,到仁怀市中枢镇下乡当知青。十七八岁年纪的棒小伙,正是干农活的壮劳力。在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山里,艰苦的劳动生活在袁仁国记忆中烙下终身难忘的印记:“我们从中枢镇城里挑粪到生产队,八九里崎岖山路,担子压得两个肩膀都红肿不堪,脱了好几层皮。在农村除了耙田未干过,其他的农活我都干过。”
1975年,袁仁国通过招工进入茅台酒厂,先做了一年制酒工,紧接着当了一年制曲工。“制酒工、制曲工是很累的,当时还没有机械化,我们要自己背糟子爬到梯子上去。糟子很滑,一不小心就会从梯子上摔下来。”时至今日,在坚守传统工艺的茅台酒厂,制酒、制曲仍是公認的艰苦岗位。制曲车间密不透风,夏天最热时,车间温度超过40℃,加上工人要一直不断地干活,一般只能穿着轻薄的短裤背心工作。还有大量重力体力活,都由男性担任因此,在茅台集团公开招聘制酒、制曲工时,制酒、制曲岗位应聘者要首先经过体能测试,合格后才可进入笔试考察。
尝过制酒制曲的苦,袁仁国被调入厂里供应科,干了一年保管员,“专门保管制曲的稻草”。而后是在宣传科当了两年宣传干部,再到办公室任秘书。不同岗位的历练,让年轻的袁仁国迅速成长。其间,曾报考贵州工学院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上了录取分数线而未被录取。当了办公室副主任后,适逢贵州省在企事业单位培养青年干部,他于1983年又考入昔日心仪的贵州工学院,学习了两年企业管理。
30岁时,袁仁国成为茅台酒厂里最年轻的车间主任。压力在肩,那段日子令他难忘:“当时厂里有四个制酒车间,我在最大的车间当主任兼书记。日后回顾,这三年的车间主任对我锻炼是最大的。压力也很大的。对我来说这三年的车间主任兼书记,对我锻炼是最大的。其他制酒厂房都是一层,我们车间制酒厂房分两层,就是为了尝试两层楼发酵烤酒。”
此后,袁仁国历任茅台酒厂厂长助理,1991年任副厂长,1998年任总经理、副董事长、副书记,一路刷新着所任职位的“最年轻”记录。2001年7月31日,“贵州茅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袁仁国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2004年任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兼任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茅台酒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
身兼数职的袁仁国,成为新时期茅台的代名词。这位集团领导班子里唯一做过酒厂每个岗位的掌门人,谈起对茅台的感情,一言难尽:“我出生在茅台,19岁进茅台酒厂,那时厂里一千多人,现在已经三万多人了。我在各个位置摸爬滚打,经受锻炼走到今天,没有哪一块工作能难倒我。我常说我的血管里流的是茅台酒,茅台是我的平台,也在我这一任上得到了大发展。我要把我的毕生献给茅台,把茅台做强,做优、做大、做精,这是我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是我的理想。”
秉民族精神 引领中国“国酒”走向世界
在漫长悠远的历史进程中,茅台在不同时期都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站在互联互通的全球化时代,这一代人将给未来一个怎样的茅台?袁仁国从未间断思索,也从未间断探索的步伐。
坚守工艺的传统茅台。茅台酒独产于茅台镇,茅台镇在贵州省仁怀市的西北,地处赤水河东岸、寒婆岭下、马鞍山斜坡上,冬暖夏热,少雨少风,高温高湿,加上峡谷地带具有微酸性的紫红色土壤,共同作用生成酿造茅台酒的天然特殊好水。茅台酒厂区就建于地表水和地下水融汇的赤水河上游,特殊的水质、近千年历史的酿造环境,再加上空气中活跃着的、丰富而独特的工艺和微生物群落,成就了茅台酒的独特性,但同时也局限了茅台酒的产量。
2012年白酒深度调整以来,而今,占有高端白酒市场份额超过50%的茅台酒,再度逆势发展,时常供不应求。而此刻的袁仁国,反倒更加严格坚守传统制酒工艺。一瓶茅台酒,从发酵到出厂,至少历经5个过程、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2000多个日夜。“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不少企业不靠自己生产,而是靠收购再重装出售,赚得多,获利快。当时也有人劝我们这么干,但这样质量保证不了,我们拒绝了。现在来看,我们是对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在严苛的程序里生活的茅台人,守真是种习惯和本能,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
今天的袁仁国,依然带领茅台酒厂恪守“茅台工艺”十要素: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酱香、窖底、醇甜三种典型体,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接酒“三高”工艺;四十天制曲发酵;五月端午制曲;六个月存曲;七次取酒;八次加曲、堆积、入池发酵;九次蒸煮;十种工艺特点(“三高、三多、两低、一少、一长”,即高温制曲、高温馏酒、高温堆积发酵,用曲量多、轮次多、耗粮多,大曲糖化力低、出酒率低,辅料少,陶坛长期贮存),还要经过长期贮存,精心勾兑。他说:“‘茅台工艺是上世纪60年代,全国酿酒专家在茅台酒厂专门研究总结出来的,是比较科学的。虽然茅台酒很紧俏,但我们坚持‘崇本守道、坚守工艺、贮足陈酿、不卖新酒,不到五年的酒我们绝不出厂。这是对传统、当下和未来的三重责任。”
产融结合的集团格局。在2016年发布的贵州茅台“十三五”规划中,茅台集团的战略是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走出酒的天地,一是酒的上下游同心多元化产业,二是产融结合的国际化酒业投资控股集团,打造新的增长平台。酒业是茅台集团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金融则是拉动茅台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世界级企业的牵引力。“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把茅台打造成千亿集团。”面向未来,袁仁国自信果断。
在2020年茅台集团千亿销售目标中,茅台酒板块占700多亿元,其余的200多亿元靠金融板块支撑。目前,茅台集团公司旗下金融业务已拥有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和华贵人寿保险四家金融公司,并投资参股贵州银行、贵阳银行、贵银金租等八家金融企业,储备了一批金融行业人才,为集团金融板块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实现“千亿茅台”的目标,有效整合集团金融资源,发展集团金融业务。
“未来三年内,集团公司拟筹建成立茅台集团金融控股公司,将金融业打造成重要的支持力量。我们当然还是以做酒为主,以实体经济为主干支撑。但是我们现金流充裕、上下游产业链生态足够丰富,如果金融搞不好就有点浪费资源。”袁仁国解释到,茅台集团进军金融产业,是通过组建金融公司加强资本运作,是用自有资金做金融,“这是实体经济的金融,不是虚拟经济”。
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品牌。2017年9月,电影《战狼2》致敬民族品牌茅台酒,使得这张中国名片再次惊艳世界。其实,茅台的国际化步伐迈出已久。2005年,与全球免税店渠道经营商法国卡慕公司合作,“借船出海”入驻30多个国家、60多个国际机场的300多个免税店;2013年5月,茅台收购了久负盛名的法国波尔多海玛酒庄。在袁仁国看来,现在茅台不光是酒,还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他锐意转型个人消费市场和休闲市场及“跳出中国”,推动这个民族品牌迈向国际化。
“口味不是酒类品牌国际化的障碍。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当时英国安德鲁王子在温莎城堡举行‘中国夜活动,很多不喝白酒的外国人喝起茅台来,一喝就是几十杯,安德鲁王子也喝了七八杯茅台酒。”袁仁国对茅台进入国际酒市场充满自信。
2015年,茅台酒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年之际,获奖地美国旧金山市长李孟贤将11月12日定为当地的“茅台日”。
截至2017年年中,茅台酒已进入78个国家,其中26个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销售商分布于五大洲和全球重要免税口岸。“下一步要把茅台打造成享誉全球的中国‘国酒、受人尊敬的世界级企业。”这是袁仁国给自己和茅台定下的任务和目标。“茅台在全球市场的最新占位,是茅台品牌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它意味着茅台已经从海内走向海外,成长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未来,茅台酒将在产品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市场发展国际化等多个层面继续发力,提升国际品牌知名度,让全世界都知道茅台是世界上最好的蒸馏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