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2017-11-16熊兴,储勇
熊 兴, 储 勇
(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基于生态足迹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熊 兴, 储 勇
(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以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及生态投入与生态补偿标准,并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的政策思路;结果表明:2013年长江经济带整个流域内均为生态赤字,生态压力较大,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问题严重,化石能源地、草地和水域等土地资源开发过度;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长江上游地区总的生态补偿额为514.797 5亿元,有助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生态足迹;生态补偿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总的建设思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等问题。生态补偿虽然能够作为一种经济手段激励人们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但仅仅靠中央财政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是无法全部承受生态补偿的巨大投入,也并非总是最有效率。长江经济带是跨省大型流域,其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应以利益协调原则、受益者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态补偿制度。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水权生态补偿及灌溉者付费制度,都是跨省大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研究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的机制,通过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理论、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足迹及生态补偿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框架与补偿模式,提出推动跨省大型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思路。
1 文献回顾
生态足迹是研究生态补偿的基础,是判断所研究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自1992年William Rees提出生态足迹概念以来,生态足迹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得到了不断地完善与丰富。现有关生态足迹的研究原理大多是通过对比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消耗或使用的自然生态资源(生态足迹)与自然生态系统所蕴含或所供给的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当人类生产活动所消耗的生态资源大于自然生态系统供给的生态资源,即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会出现生态赤字,不利于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几大部分。生态足迹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水泥生产、旅游、公共交通、重化工业、畜牧产品、食物消费等。如邵帅[2]对东江流域水足迹进行了测算;贺成龙[3]等计算了我国水泥生产的生态足迹;张约翰[4]等对拉萨市旅游活动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度;宗刚和李易峰[5]运用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北京市公共交通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谢鸿宇[6]等对草地畜牧产品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陈冬冬和高旺盛[7]对农村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估算;张兴梅和杨清伟[8]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重庆市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王福海[9]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三峡库区生态承载力进行了估算。
在某一个生态系统内,生态资源较于人类的需求总是有限的,且是一定存量的,当一区域生态资源消耗过多,必然会导致另一区域的生态资源消费被挤占。基于公平原则,这部分生态资源消费被挤占的区域就应该获得生态资源消费过多区域的补偿,即生态补偿。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流域、退耕还林、矿产资源开发区、草原、水利水电库区、旅游、生态保护区等。如肖加元和席鹏辉[10]对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策略进行了探讨;李国平和石涵予[11]基于农户视角对我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研究;文琦[12]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总结分析;李玉新[13]等对从牧民的角度对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进行了评价;肖建红[14]等对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估算;陈传明[15]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生态足迹和生态补偿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欠缺。如生态补偿主体界定、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实施、法律保障作用发挥,以及生态补偿的公众参与、监督管理、绩效评估等尚需进一步研究。基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硬约束,适应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的战略要求,以绿色发展作为研究视角,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生态环境修复问题,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框架与补偿模式,为我国跨省大型流域生态补偿提供了分析研究框架,拓展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生态足迹模型
关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点假设:一是人们可以确定自我消费和使用的大多数资源资源与能源;二是这些自然资源与能源能够量化成一定数量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即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与水体等[16]。具体计算方法步骤与公式如下:
(1) 生态足迹计算公式为
(1)
其中,TEF表示地区生态足迹;N表示地区的人口数量;Tef表示地区人均生态足迹;j表示生物生产线土地的类型;i表示消费或投入的商品类型;rj表示均衡因子,由于各种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产能力不同,所以使用均衡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qi表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使用数量;pi表示i种商品或产品的世界平均生产能力,使用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平均产量进行计算。
(2) 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2)
其中,TEC表示地区生态承载力;N表示地区人口数量;Tec表示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aj表示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rj表示均衡因子;yj表示产量因子,即j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能力。
(3) 生态赤字计算公式为
TESD=TEC-TEF
(3)
其中,TESD表示地区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
(4) 生态压力指数计算公式为
TTEI=TEF/TEC
(4)
其中,TETI表示地区生态压力指数。
2.2 流域生态补偿模型
在对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与生态压力指数测算的基础上,基于各省市资源禀赋与经济条件,依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均衡状态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借鉴王奕淇和李国平[17]的水资源补偿的方法分析生态足迹模型下的生态补偿策略。其包括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假设流域或区域内生态资源存量一定,即当某一子区域生态资源消耗过多或生态赤字的话,必然会造成另一子区域生态资源减少或生态盈余。二是流域或区域内的生态保护投入量是确定各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其包括直接费用投入与间接费用投入。基于各区域生态资源利用情况,大致可分为3种情况:
(1) 各子区域均为生态盈余。虽然流域或区域内所有区域均表现为生态盈余,但各子区域生态盈余数量有所差异,因此基于流域或区域福利最大化,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情况下,对于生态盈余较少的地区应减少其生态环保投入,对于生态盈余较多的地区应增加其生态环保投入,即生态盈余小的地区应对生态盈余大的地区进行生态补偿。具体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为
(5)
(6)
(7)
(2) 各子区域均为生态赤字。当流域或区域内均表现出生态赤字时,表明流域或区域内生态资源消耗过度,应加大流域或区域的生态环保投入,但各子区域间如何进行生态补偿标准,与第一种情况类似,生态赤字较大的区域应对生态赤字较小的区域进行生态补偿。具体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为
(8)
(9)
(10)
当TECOi>0表示获得生态补偿,TEWi<0表示应支付生态补偿,TECOi为补偿或支付标准。
(3)部分子区域生态盈余,部分子区域生态赤字。如果流域或区域内一个子区域生态赤字,而另一子区域生态盈余,则生态赤字区域必然挤占了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资源,及生态赤字区域多消费了生态资源,生态盈余区域少消费了生态资源。其补偿方法是生态赤字区域对生态盈余区域进行补偿。具体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为
(11)
(12)
3 实证分析
3.1 建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足迹账户
利用上述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足迹进行测度,构建人均生物生态足迹账户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账户,其中生物资源消费类型主要有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动物产品以及水产品等27类产品;能源消费项目有煤、油、气、电等九类账户,如表1、表2所示。
3.2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测算
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各种土地类型的生产能力不同,为使得各区域生态资源具有可比性,需要对不同土地类型的生产力进行生态生产力标准化,如表3所示。其中,产量因子与均衡因子采取2000年“重定义发展组织”的计算结果,生物资源的平均产量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平均产量进行计算,得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物生态足迹;能源资源的平均产量采用Wackernagel等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为标准,得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能源生态足迹。基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3年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化石能源用地以及建筑用地运用式(2)计算各省市生态承载能力,如表4所示。从生态足迹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省市的生态足迹较大,特别是长三角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足迹相对较小;从生态承载力来看,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承载力较好,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承载力较差,云贵川地区最好,长三角地区最差。
表3 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生态足迹均衡值
表4 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均衡值
3.3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测算
在计算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运用式(3)计算各省市生态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均为生态赤字,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矛盾突出,在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可持续发展。从土地类型来看,化石能源地生态赤字最大,其次是草地和水域,这三类土地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均为生态赤字;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相对较好,耕地类型中上海和贵州为生态盈余,其余省市为生态赤字;林地类型中除上海和江苏为生态赤字外,其余省市为生态盈余;建设用地中除上海为生态赤字外,其余省市为生态盈余。从区域来看,长三角地区生态赤字最大,中上游地区生态赤字相对较小,表5所示。
表5 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
3.4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保护投入测算
通过计算可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均为生态赤字,因此应使用第二种模型进行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根据生态资源补偿原则,由于生态赤字大的省市对自然资源的消费与使用就多,反之则少,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应对长江上游地区省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进行生态补偿。补偿长江上游地区省市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所投入的成本,其中直接投入包括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投入以及林业建设投入等;间接投入包括为保护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间接投入计算公式为
S=(x1-X2)*N1+(Y1-Y2)*N2
(13)
其中,S为机会成本,X1、X2分别为参照地区与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1、Y2分别为参照地区与长江上游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N1、N2分别为参照地区与长江上游地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根据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与自然禀赋条件,选择陕西和广西两个与其相邻的省区作为参考地区计算长江上游地区机会成本。经核算2013年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各项投入约为740.021 4亿元,如表6所示。
表6 2013年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投入
3.5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根据计算得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足迹与和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各项投入成本,代入第二种模型式(8)(9)(10)得到长江上游地区虚拟生态环保投入为225.223 9亿元,则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长江上游地区总的生态补偿额为514.797 5亿元。在此基础上,计算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市应支付的补偿额度和长江上游地区应获得的补偿额度,其分摊标准一般按照地区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资源可利用量进行分摊,如表7所示。关于补偿时间与方法,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牵头,规划生态赤字较多省市进行逐年支付相应补偿额度。
表7 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支付额与补偿额
4 结论与启示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补偿模型计算了2013年长江经济带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生态投入与生态补偿标准,从绿色发展视角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补偿标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果显示:整体来看,2013年长江经济带整个流域内均为生态赤字,生态压力较大;分区域来看,长江中下游生态赤字严重,长江上游地区为流域生态保护做出了较大贡献;从土地类型来看,化石能源地生态赤字最大,其次是草地和水域,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相对较好。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矛盾突出,其生态经济发展并不可持续,在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可持续发展。通过为长江经济带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的分析,有启示:
(1)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由于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赤字严重,生态水平较低,因此长江经济带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淘汰一部分污染重、能耗高的产业,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小的生态环保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带。
(2) 建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目前我国跨省大型流域生态补偿大多是通过中央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进行生态补偿,流域内部各省市间横向转移支付的补偿制度缺失,不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公平公正。建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能够使生态资源被挤占的长江上游地区得到补偿,同时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促进流域内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3) 构建碳交易市场,完善生态补偿立法。通过流域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采用市场机制进行跨省大型流域生态补偿,解决现有财政体制下生态资源使用者与生态资源供给者错位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生物多样性银行等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在现有资源与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的保障流域生态补偿的具体实施,为流域生态补偿提供基础的法律保障。
[1] 李干杰.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J].环境保护,2016(11):7-13
LI G J. Adhere to the Ecological Priority,Green Development and Advance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ork[J].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16(11):7-13
[2] 邵帅.基于水足迹模型的水资源补偿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4:116-119
SHAO S.Research the Water Compens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Water Footprint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13,14:116-119
[3] 贺成龙,吴建华,刘文莉.水泥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9(7):3549-3558
HE C L,WU J H,LIU W L.Calculation Method of Cement Ecological footprint[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7):3549-3558
[4] 张约翰,张平宇,张忠孝.拉萨市旅游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J].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2010 (7):154-159
ZHANG Y H,ZHANG P Y,ZHANG Z X.Disquisition of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HAS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7):154-159
[5] 宗刚,李易峰.北京市公共交通生态足迹考察[J].城市问题,2013(4):54-60
ZONG G, LI Y F. Public Traffic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Beijing[J].Urban Problems,2013(4):54-60
[6] 谢鸿宇,陈贤生,杨木壮.中国单位畜牧产品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学报,2009(6):3264-3270
XIE H Y,CHEN X S,YANG M Z.The Ecological Foot Prin Analysis of 1 kg Livestock Product of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6):3264-3270
[7] 陈冬冬,高旺盛.近 30 年来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8):1738-1747
CHEN D D,GAO W S.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Food Consumption of Chinese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Latest 30 Years[J].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10(8):1738-1747
[8] 张兴梅,杨清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生态承载力现状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96-300
ZHANG X M,YANG Q W.Research into the Status Quo of Chongqing’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J].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296-300
[9] 王福海,焦欢,周启刚.生态足迹模型下的三峡库区生态承载力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28-34
WANG F H,JIAO H,ZHOU Q G.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 J ].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6(4):28-34
[10] 肖加元,席鹏辉.跨省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政府主导到市场调节[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2):85-91
XIAO J Y,XI P H.Eco-compensation of Trans-provincial Basin Water Resource: Form Government Leadership to Market Readjustment[J].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3(2):85-91
[11] 李国平,石涵予.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农户行为选择及损益[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5):152-161
LI G P,SHI H Y.The Payment of Grain to Green Project, the Behavior Choice of Peasants and Their Gains and Losses[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5(5):152-161
[12] 文琦.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补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2):605-606
WEN Q.Review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s Mining Exploitation Region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2):605-606
[13] 李玉新,魏同洋.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J].资源科学,2014(11):244-245
LI Y X, WEI T Y. Herdspeople Attitudes Towards Grassland Eco-Compensation Policies in Siziwang Banner, Inner Mongolia [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 11 ):244-245
[14] 肖建红,王敏,于庆东.基于生态足迹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以三峡工程为例[J].生态学报,2015,(08):272-274
XIAO J H,WANG M,YU Q D.The Evaluation Model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on the Large-scale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ased on EcologicalFootprint: A Case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8):272-274
[15] 陈传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1(5):594-599
CHEN C 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Wuy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Fujian Province China[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1(5):594-599
[16] 胡江霞,文传浩,兰秀娟.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压力分析及预测———基于灰色预测模型[J].技术经济,2015(9):55-60
HU J X,WEN C H,LAN X J.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n Ecological Pressure of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ree Forges Reservoir Area:Based on Grey Prediction Model[J].Technology Economics,2015(9):55-60
[17] 王奕淇,李国平.基于水足迹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渭河流域为例[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82-89
WANG Y Q,LI G P.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Watershed Based on Water Footprint-A Case of Weihe Watershed[J].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6(11):82-89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the YangtzeRiver Economic Belt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XIONGXing,CHUYong
(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 Chin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remedi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ased on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measures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ly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deficit, ecological input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each province and municipality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discusses the policy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13, ecological deficit was demonstrated in the whole basi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at ecological pressure is big, especially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isplays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 because the resources of their fossil energy land, grass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are excessively exploited. By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model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derives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mount 51.47975 billion yuan of the area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area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X820.1
A
2017-03-02;
2017-04-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ZZ075);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YB16113).
熊兴(1990-),男,重庆梁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