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文化道德观在都市情感电影中的体现

2017-11-16王念婷

电影文学 2017年13期
关键词:米兰达道德观都市

王念婷

(黄淮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

都市情感电影可以看作是剧情片之下,当代都市电影与爱情片交叉的亚类型影片。在这一类电影中,都市人成为绝对主角,其中的叙事大多数为轻喜剧,叙事风格偏向轻松、浪漫,在视听效果上贴近时尚,在思想上则靠拢主流价值观。目前,这一类型片在好莱坞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批多样化的都市情感电影被美国观众所津津乐道,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电影人奉为学习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美的都市化程度具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只要对中美都市情感电影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二者在电影的主题意旨以及戏剧冲突方面是大同小异的,而有所区别(尽管有时候这种区别并不明显)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道德观。

从美国都市情感电影来看,其中所反映的文化道德观既有“新”的一面,又有“旧”的一面,即其中既包括富有现代色彩的社会思潮,又保留着能够追溯百年的传统思想。这实际上正是与电影的特性相符合的,以当代都市为表现对象的电影势必直接反映着社会现状,同时,以当代都市居民为主要接受目标的电影也势必要迎合其中绝大多数人固守的文化理念与道德判断。在电影已经成为全球化标志的今天,美国都市情感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道德观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当代社会意义等,都是值得玩味的。

一、美式文化道德观的传承

文化道德观的确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样,其变更也往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文化道德观在人们的传承中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在美国电影中几乎处处可以看到已经被人们尊奉、践行多年的美式文化或道德理念。

(一)个人奋斗与“美国梦”

在资本主义自由价值观以及美国脱离殖民地身份的建国史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社会长期以来都鼓励个人奋斗,并且普遍尊重个人的选择。都市情感电影中也包含了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这一类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美国梦”的过程,本身既能够迎合大众的欣赏趣味,其故事本身又极具戏剧性,主人公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就的叙事也能够使观众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其中。只是相对于场面更为宏大、情怀更为严肃的战争、历史类型片来说,都市情感电影中的个人奋斗的基调要显得更为轻松,人物的奋斗除了有个人的努力以外,也往往也有诸多阴差阳错的巧合相助,这些桥段能够增加影片的喜剧性。

例如,在麦克·尼科尔斯的《上班女郎》(WorkingGirl,1998)中,女主人公黛丝出身于社会下层,但是她努力地想融入纽约的主流社会,除了在职业培训中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外,黛丝还在自己的外形、口音等方面不断地加以调整,甚至想出了冒充女上司这样的“歪门邪道”还被揭穿,最后她得到了晋升。电影有意用一个远景来表现黛丝的奋斗成果,她在大厦里拥有了一个办公室,可是在远景镜头下,观众可以从大厦的外墙看到密密麻麻的这样整齐排列、一模一样的办公室。从黛丝个人的角度来说,她已经不再人微言轻了,可是与黛丝相同地位的人不计其数,这个社会的层级分布和秩序依然是严格的,她的奋斗也许还不会止步。而相比之下,查尔曼·温菲尔德的《律政俏佳人2》(LegallyBlonde2:Red,White&Blonde,2003)中的个人奋斗则显得轻松得多。女主人公爱莉·伍兹出场时已经是学业、事业、爱情三丰收的女性,而她努力的目标则是希望国会能够颁布法律禁止动物用于化妆品实验,为此伍兹不断想办法游说国会议员,并发动自己在哈佛的同学,最后获得了在国会演讲台上为小动物争取权利的机会。而这种成功是由一系列巧合或带有夸张性的情节推动的,如巧遇公寓看门人西德尼从而结识到不少大人物,然后针对不同的议员顺利地展开了情感攻势,为他们提供自己擅长的美发服务等。

(二)宗教与奉献情怀和家庭观念

除资本主义经济等因素影响了美国文化道德观外,基督教信仰也在美国的文化道德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包括崇尚奉献、慈善的普世情怀。在基督教中,耶稣在明知要被犹大出卖的情况下选择献祭自,以血为酒、以肉为餐给12门徒食用。《圣经》中的登山宝训则以人点灯为譬喻教导人们乐于照亮他人。在都市情感类电影中,这种奉献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对家人、亲人的奉献上。另外,基督教崇尚小家庭,提倡家庭成员的互爱,视家庭关系为人最重要的关系。在美国的都市情感电影中也可以看到这种以家庭成员福祉为奋斗目标的道德指向。例如,在克里斯·哥伦布的《窈窕奶爸》(Mrs.Doubtfire,1993)中,主人公丹尼尔·希拉德因为失业而在离婚之后失去了对孩子们的抚养权,为此他不惜化妆成一名老太太前去应聘前妻家的用人。为了与自己的孩子们亲近,希拉德不仅要装扮成一个鸡皮鹤发的老者,体验老人的心态,并且要尝试做自己从来不会的家务活,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善解人意成为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而这一虚假身份也为电影带来了诸多笑料。与之类似的还有理查德·柯蒂斯的《真爱至上》(2003),彼得·西格尔的《初恋50次》(2004)等,人们都愿意为了自己所爱的家人而不断付出和奉献,倾其所有地维护家庭的完整,从而使影片保持了浪漫温馨的格调。

二、美式文化道德观的新变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道德观的笃信、践行乃至接受实际上都在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而电影作为戏剧艺术的一种,在塑造人物、选取人物表现侧面时,自然有其尚新、尚变、尚怪、尚戏剧性的一面,反映在都市情感电影中,就体现为其中可以看到美国社会文化道德观的变化,甚至部分较为激进,容易引发争议的也会出现在电影中。对后者,电影本身往往并不做判断,而只是将其作为剧情冲突性以及人物丰满性的表现方式,将讨论的余地留给观众。

例如,在美国的(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都市情感电影中都不难发现,女性的社会参与度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甚至在部分电影中,女性成为绝对的主角,电影的主干部分便是女性的励志奋斗历程,这也便是“小妞电影”出现的由来。这一类电影的目标观众也基本上定位为受过一定教育、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女性仍然是被定格于“女主内”的位置上的。从当时的海报等各类宣传中不难看出,由于要给大量从战场、兵工厂上下来的男性提供工作岗位,美国政府创造着所谓的幸福家庭“神话”,给人们传递着女性应该相夫教子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女性都被传统文化道德观束缚在家庭这一方小天地中,在基督教文化中特有的“肋骨说”影响下,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从属物,其生育功能被传统文化道德观不断强化。而与之相对应的,女性的其他权利,如接受教育与工作的权利则是被剥夺、被损害的。而这种状况,在今日的都市情感电影中得到了较大的扭转。以大卫·弗兰科尔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TheDevilWearsPrada,2006)为例,电影中的安德里亚·桑切斯和米兰达·普雷斯利实际上是两代女性,她们的共同点在于,她们都成为能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米兰达更是掌控能主宰时尚界风向标的RUNWAY杂志,成为一个“女王”式的人物。但是两人又存在一定的区别,米兰达身陷职场后,也有诸多掣肘和无奈之处,杂志的美版、法版之间关系微妙,米兰达的位置也受到另一位女性杰奎琳的威胁。而涉世未深的安德里亚则能够在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行业后果断转行。无论两人的职业发展如何,但至少女性已经显示出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尽管社会上依然存在性别歧视,依然有对她们作为“女强人”的攻击声音,如米兰达的离婚成为人们指责她“霸道”的理由。但在社会上越来越游刃有余的女性已经可以不理会这些声音了。

另外,在性道德观上,美国当代都市情感电影也不乏一些有违传统道德观的内容。例如,在迈克尔·帕特里克·金根据HBO电视剧的内容创作的《欲望都市》(SexandtheCity,2008)中,萨曼莎秉承的性道德观不仅是和大众有一定距离的,甚至也是和她在电影中的另外三位闺密有所区别的。四位女主人公的社会地位是相似的:米兰达是有名的女律师,凯莉是专栏作家,夏洛特从事艺术品中介工作,萨曼莎则是一名公关经理,她们的社会参与度都极高,工作使她们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为她们保持自信、充满魅力的精神状态提供了保障。但她们在婚姻爱情上的遭遇则各不相同。米兰达步入了婚姻;凯莉则专情地爱着大先生,一心一意要和大先生结婚;而萨曼莎却是一个“性爱分离”者,她只愿意拥有性带来的欢愉而不愿意投入真心去爱一个人。不对男人投入真正的感情也是萨曼莎保持自己“独立”彻底性的一种方式。在这种玩世不恭态度下,萨曼莎不断地更换自己的性伴侣,甚至以尝试与不同男人发生关系为乐。这种放荡不羁的性道德观无疑是大胆的,不以建立家庭为目标频繁地与他人发生肉体关系也是有违美国传统基督教文化道德观的。电影肯定萨曼莎重视独立的态度,但并未褒扬其频频更换性伴侣的行为和将性与独立绑定的观念,而只是如实展现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开放、大胆的性道德观是小众的,它可以视作是前述女性社会参与度提升的结果之一。

三、美国都市情感电影中文化道德观成因略论

麦特白曾经在《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一书中指出,好莱坞实际上是一个梦工厂,而它出售的商品便是“快乐”。好莱坞通过电影的方式来造梦,这些梦实际上满足的是人们的集体幻想。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种种考虑而压抑自己的想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后,其情绪能够在好莱坞电影(尤其是类型片)中得到发泄,某些不便于直言的观念能得到一种公开性的表达。美国都市情感电影在进行文化道德观的表达时,所承担的也是上述症状“代言”功能。这也就使得其不可能不顾市场反馈而表达过多的愤世嫉俗、离经叛道的文化道德观念。

另外,这类电影所要满足的更多的还是观众的娱乐诉求,这也就导致了其在涉及文化道德观时,会较少将其与某些沉重的社会话题相捆绑,而是尽可能地将其与流行文化、物质消费、时髦观念等联系起来,迎合当代都市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即使是在表现颇为另类的价值观时,电影也往往以各类消费元素或励志内容将其淡化,如女主人公作为被观众“凝视”的对象,她身边往往充斥着各种华丽的物质,而与其发生感情纠葛的男性也都是世俗意义上的“优质”男性,其感情发展较为轻松愉快,事业的发展也较为顺利,这些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弥合现实给观众带来的创伤。

都市情感类电影潜在观众数量庞大,投资相对较小,在票房上往往能够取得高回报率,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都市情感电影必将成为各国电影人青睐的题材。通过对美国都市情感类电影中反映出来的美式文化道德观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窥见该类型片所特有的内涵意蕴,甚至可以为明晰当代观众的消费文化心理与电影叙事之间的关系提供分析样本,也可以为我国电影人对同类题材的处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猜你喜欢

米兰达道德观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米兰达规则: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垃圾堆小公主(短篇小说)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