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经典歌曲的时代精神与美学特征
2017-11-16杨洲
杨 洲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红色电影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奋斗史为背景进行叙事的电影, 包括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电影,也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公司拍的一些电影。这些电影中的插曲或主题歌,随着电影上映已经广泛流行,在后世不断被重播或唱起,可谓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成为经典。红色电影中的歌曲往往比电影本身的传播与流行更加广泛久远,之所以如此,不仅在于其反映了时代精神,也在于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时代精神的艺术化体现
(一)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与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向来以爱国奉献为人生最大价值取向,中华儿女用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在世世代代的战争与和平的更替中,文艺中具有永恒性质的精神表达首推爱国主义。红色经典电影主要描写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儿女,歌曲表达了对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与崇高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赞扬。
论崇高的地位与影响力的强大,红色电影中的歌曲首推《义勇军进行曲》,这部作品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聂耳谱曲、田汉作词,于1935年由上海电通公司拍摄出品。电通公司是中共领导下的电影公司,这首歌曲风格慷慨悲壮,反映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爱国牺牲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我国的国歌。
1964年上映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英雄赞歌》(公木词、刘炽曲)也是光辉名作,“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是英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山河大地更加美好,“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以上两首歌词,即使放在白话诗歌史中,亦是佳作。烈士永恒的精神高于天际,敌人腐烂在泥土,歌词回答了人生价值的终极追问。《英雄赞歌》集中反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正如作家魏巍在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热情地赞美:“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1]
(二)建设新中国的自豪感与自信心、珍惜美好新中国的生活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战争是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的胜利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经典电影有拍摄于1956年的《上甘岭》和拍摄于1964年的《英雄儿女》,两部电影中的歌曲充分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情绪与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感构成了时代精神的内涵,抗美援朝的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风靡全中国。全篇歌词洋溢着热爱家乡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保卫家乡的爱国深情,反映了珍惜美好新中国的生活态度。《我的祖国》曲作者刘炽以“纯洁、深情、火热、优美”八个字作为这首歌的蓝图来发展旋律,在创作时着力追求两点:民族风格和时代感情。[2]刘炽还为影片写了主题歌《英雄颂》,刘炽曾说,将《我的祖国》当成柔美明媚的女儿,将《英雄颂》作为威武不屈的儿子,他俩各有风貌、性格,但共同点都是民族的,而不是俄罗斯的、法国的和德意志的,是新生的共和国的。可以说,为时代精神写作,是词曲作者共同的创作意图。
二、美学特征
(一)以景起兴,情景交融
《我的祖国》歌词以景起兴,叙述了大河两岸,风吹稻花的鱼米之乡,一落笔就笔势开阔,写人、写志、写胸怀、写友谊,做到了情景交融。景是山河辽阔、风光明媚的大景,情是开辟新天地、建设伟大祖国的壮志雄心与宽阔胸怀,对朋友我们真诚热情,对敌人我们坚决抵抗,这是英雄的祖国、和平的祖国。文论家刘勰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长江大河的临岸远眺,情思与旋律如大河一样源远流长,永远向前,歌词音韵上大多采用上扬的平声ang韵,旋律音色明快高扬,充满深情。
创作于1958年的《洪湖水浪打浪》是电影《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歌,开篇以洪湖水波浪的景色起兴,然后描写渔民辛勤捕鱼,晚上回来鱼满仓,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稻谷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洪湖水呀长呀嘛长又长啊,太阳一出闪呀嘛闪金光啊,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这首歌曲由梅少山、张敬安、梅会召、欧阳谦叔作词,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歌词以水之源远流长和太阳金光闪耀之景来写党的恩情,渔民光景越来越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歌词音韵上大多采用上扬的平声ang韵,旋律悠扬开阔而美好。
《英雄颂》(乔羽词、刘炽曲)开篇就是“狂风呼啸,大海翻腾,朝霞燃烧,山麓昂胸——硝烟滚滚,火势熊熊,杀声呐喊,铁石飞崩”,以自然界具有宏伟壮丽气质的事物和战场中激烈的战况来表现与烘托英雄舍生忘死的激情,从而形成巨大的震撼力。
清著名古文理论家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曾对诗文阳刚美和阴柔美的审美特征做了描述:“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3]红色经典电影中的歌曲,或以雷霆万钧之气势,磅礴而出如长江大河,或刚健清新明朗如初生之太阳,灿如云霞,具有鲜明的美学效果。
(二)幽默中的艺术浪漫性与历史真实性
1940 年,电影《青年中国》以《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作为插曲:“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歌曲显示了一种幽默与乐观,类似的精神气质在1956年的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中也可以看到:“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芦芒、何彬词,吕其明曲)快速的音符跳跃着,显示了铁道游击队的英勇、敏捷、机智顽强。
拍摄于1962年的《地道战》则以幽默的笔调叙写华北平原朴实的庄稼汉们巨大的战斗能量:“庄稼汉嘿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嘿武装起来千千万,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地道战。”(傅庚辰词曲)
幽默是一种智慧,是对事物发展方向与前途尽在掌控中的一种自信。这两类歌曲,一是反映了游击战的用兵如神与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与速决性,特别是游击战对敌人强大的打击力量;二是反映了人民战争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性。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当组织武装起来的农民去抗击日本侵略者时,他们的力量是无限巨大的,足以形成陷敌人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这类歌曲艺术浪漫性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使得歌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原型意象的使用
红色电影歌曲之所以成为经典,与歌词中使用文化原型有一定关系,文化原型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联想群,属于“集体无意识心理领域”,常常伴随着大量的已知联想物,因此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它们。中国历史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很多具有特定内涵的原型意象,例如,“长城”是一个重要的原型,长城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屏障,无数次被写进诗词歌赋,特别是边塞诗。长城是一个与战争、戍边、爱国、思乡、英雄相关的词语,与苍茫无极、烽火落日、悠悠边愁、铁骑雄风等意象融合在一起,是国家民族的象征,是反抗入侵、保家卫国的文化意象。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越是悠久,原型就越有丰富的价值与内涵,越对后世有心理上的联系与凝聚力量。例如《长城谣》,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原本是潘孑农编剧的电影《关山万里》中的插曲,青年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汉合唱团领唱这首歌曲,1938年在新加坡应百代唱片公司邀请灌制了《长城谣》唱片,这首歌曲成为激励海外华侨支持抗战的精神力量。“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歌词通俗易懂,写的是最普遍的爱国之心,广受欢迎与传唱。
1937年的老电影《马路天使》的插曲是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周璇原唱的《四季歌》:“血肉筑出长城长,侬愿做当年小孟姜。”《义勇军进行曲》 也使用了长城意象:“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上述歌曲成为传遍国内外的名曲,与歌词中的原型意象有一定关系。
《我的祖国》使用了“大河”的原型意象,贺锡德的文章《从“一条大河”到“我的祖国”》记载了沙蒙导演就《我的祖国》首句和词作者乔羽商量的旧事:沙导演问能否将“一条大河波浪宽”改为“万里长江波浪宽”,乔羽忙说:“这可不行!这首诗是写家乡、写祖国的。我想,很多人家门口会有一条小河,特别是当他小的时候看到那小河,哪怕是门前流过的一条小水沟,在他的心目中,也算是一条大河了。人们长大后思念起故乡,会自然地想起那条河来,这样,后面的词‘我家就在岸上住’才能接得上去,使更多的人感到亲切。”[2]不是哪条特定的大河,却因此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可以是长江,可以是黄河,是歌者或听众家乡门前的任意一条河。世界上各种文明的发源地一般都在大河流域,河流文明承载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印记,是人类情感与心理的重要依托。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地山河是中国文化的血脉。河流文化承载了祖先昔日的光荣与辉煌,是激励后人克服困难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爱国主义首先是热爱自己国家的大好河山。南宋名将岳飞曾手书“还我河山”,书法苍劲俊逸,洋溢着岳飞对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令后人敬仰;中国万里长城四大关口之一的大境门匾额题字是“大好河山”,雄浑壮观,令观者油然而生家国意识;抗日战争期间,一寸山河一寸血,山河之情凝聚人心,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令无数炎黄子孙动容。1949年以后,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用辛勤与智慧改天换地,使祖国山河焕然一新,这是作为中国人的国家自豪感。《我的祖国》中“山河”之感受已远非昔日“东亚病夫”时可比。
总之,优秀的歌曲内容与文辞上都要有自己的特征,古代文论有风骨概念,指的是鲜明、生动、凝练、雄壮有力的风格,凡有“风骨”之作,往往是诗文名篇,“风骨”用来比喻近现代以来红色电影中的经典歌曲也很恰当。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文艺,有些红色电影故事的情节,随着时间流逝,人们会有所淡忘,但是电影中的歌曲仿佛其灵魂,由于人民群众共同的需要与心理,由于传唱的方式更容易普及和复制,这些歌曲在生活中总是不断被唱起,从而形成游离于电影之外的一种文化现象,以其无私的家国情怀深化为民族集体的记忆,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