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时代》的叙事特征与文学解读
2017-11-16王晓涵秦皇岛市南戴河长白学校河北秦皇岛066000
王晓涵 (秦皇岛市南戴河长白学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0)
2014年7月上映后在全美收获如潮好评的电影《少年时代》被称为“世纪神作”,有着“平凡生活的动人史诗”等美称,在电影艺术历史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快餐电影艺术盛行的时代,电影《少年时代》以清新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文学手法对男孩梅森的成长经历进行了描绘,折射了美国教育文化背景、社会生活背景和电影制作环境等。在电影《少年时代》中,理查德·林克莱特利用12年的不间断摄影,记录了梅森及其身边人物的生活琐事,将男孩对于成长的惶恐不安、家庭日常的闹腾和煎熬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一、电影《少年时代》的诞生背景
(一)家庭教育背景
在《少年时代》这部成长力作里,关于家庭教育的话题贯穿影片始终,通过比尔与儿女的对话交流以及教育方式表现了出来,不仅仅是在反映家庭教育对于主人公人格的塑造,同时也折射出大部分美国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影片中,比尔尤其注重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他灌输自立、生存、交流与合作的思想,每天布置定量的家务活,鼓励孩子兼职赚取零花钱,让小梅森在逆境中学会如何战胜困难,立足于社会。除此之外,美式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是无处不在的,在教育中,父母是引导者而非主宰者,这对于主人公梅森的成长经历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当得到的权利和自由。综上所述的教育文化背景在美国家庭中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仅为电影《少年时代》的诞生奠定了非常好的教育大环境基础,推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阐释了主人公梅森自立、自尊、自给自足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脉络,同时也为这一类青春剧情片纪实性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润色。[1]
(二)社会文化环境
人虽然是个体,却有着群居的特征,因此人群当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名为社会的组织概念,这一“组织”的普遍行为方式和倾向会影响着其系统里的每一个个体,甚至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引导和支配作用。电影《少年时代》的诞生与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仅因为这部作品采用的是12年不间断的纪实拍摄,同时也因为影片的主题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当时美国的现实社会生活。在当时的美国生活环境中,恋爱、结婚和性是重要的话题,主张婚恋独立、自由和平等的美式思想影响了主人公梅森的成长,从不会因为孩子放弃追求幸福的梅森母亲以及离异后重组家庭的和谐如一,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中多次出现奥莉维亚的第二任丈夫与孩子们愉快互动的情景,甚至在梅森的毕业家庭聚会上,继父与梅森的亲生父亲也能够愉快交谈,共同为梅森的大学生活建言献策。这样的和谐家庭来源于美国社会婚恋自由、对立的文化背景,对于年幼孩子成熟人生观以及理智态度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
(三)电影艺术环境
虽然影片《少年时代》是取材于现实中德州一个小男孩及其身边人们的12年生活,但其归根结底仍旧是一部电影作品,离不开电影艺术制作大环境的影响。电影《少年时代》是一部以主人公梅森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的成长影片,成长影片主要表现的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初步形成以至成熟的经历,展现的是作为个体的主人公的成长与不断变化的时代、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电影制作人十分关注的影片类型。成长电影在全球电影艺术领域内一度盛行,除了美国电影行业中的诸多成功代表作,如《坏女孩》《朱诺》《芳龄十三》等,在国内也有很多关于青春成长的主题影片,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匆匆那年》等。这类成长影片之所以如此盛行,一部分原因在于每个人在青春期都曾经迷惘过,个体的成长是从无知、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因此《少年时代》这部影片的诞生也是应电影艺术环境的大需求而生,为少年儿童解惑而生,为年长者追忆青春而生,这也是电影《少年时代》在影坛同时收获票房和口碑的重要秘诀,即抓住观众的情感诉求和电影制作艺术环境需求。[3]
二、《少年时代》的叙事特征
(一)时空性
电影《少年时代》的叙事时空性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时间性,二是空间性。《少年时代》经历了12年的不间断拍摄,将小梅森12年的成长岁月浓缩为165分钟的影片。从叙事角度来说是在时间的框架中来展现故事情节,因此,时间是这部影片在叙事上把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部影片中,每过十分钟便有一次大的时间跳跃,年复一年,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时间在一个6岁孩童身上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不论是身高、外表还是兴趣爱好等,梅森的成长都在暗示着时间正在一点点从我们的指缝中溜走。因此,摄像机记录的不仅仅是主角的成长,同时也是时间的流逝。空间性在影片《少年时代》叙事中的体现还表现为家庭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共同塑造上,也是电影剧情围绕的焦点之一,而心理空间的塑造则更多地受到家庭空间变化的影响,从不断改变的家庭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梅森心理空间的改变。不同于其他剧情片和生活片中的热闹都市、精英学校和白人社区,梅森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中下层中产阶级的德州郊区家庭,爱闹腾的萨曼莎、拥挤凌乱的房子和不断搬家的困扰,使得梅森从小便没有独立的个人空间,致使其一度焦虑和忧郁,最后梅森离开家去上大学,对于不断改变的家庭空间和生活环境的适应终于步入正轨。时空性叙事手法是剧情片的灵魂所在,因为时间与空间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它们的改变能够反映人物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这方面来说,《少年时代》可谓是一部良心剧情片。[4]
(二)纪实性
电影《少年时代》作为一部成长题材的剧情片,在叙事上的最大特征便是纪实性,即艺术化的纪实影像风格。在《少年时代》中,摄像师采取了跟拍、抓拍和抢拍等众多拍摄手法,不断利用视角的聚焦和推拉摇移来给影片营造具有真实感的场景,其中由于跟拍手法能够让摄像机与拍摄主体停留在一个运动频率上,让观众跟随摄像机的角度进行代入感良好的观察,在这部影片中运用极多。以影片中一个小片段为例,梅森6岁时跟着母亲搬到了休斯敦后一个忙碌的清晨,便是采用跟拍镜头将他收拾书包、走到厨房、姐弟争吵等一系列动作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让观众在这段真实记录的镜头中如同身临其境。类似的跟拍镜头还有梅森与吉尔放学一同回来的场景,吉尔骑单车,梅森步行,采用了前方跟拍的拍摄方式,增强了影片纪实的叙事美感。此外,主观镜头的大量使用也为电影《少年时代》纪实性叙事特征的打造做出了贡献,作为一部剧情片而非纪录片,主观镜头的视角更容易将观众带入主角梅森的视角中去,并通过主观镜头能够尽可能地去猜测和探知主角梅森的内心世界。如梅森母亲与继父发生激烈争吵时,梅森在门口探头窥探,镜头一时显示门边梅森的半边脸,一时又转回夫妻争吵的情景,仿佛正通过梅森的眼睛看这一切,将家长争吵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真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发人深省。跟拍镜头和主观镜头的使用,都是为增强影片的纪实性服务的,导演旨在通过青少年的视角,带领观众进入孩子眼中的世界,在纪实影片中传递教育理念。[5]
(三)日常性
电影作品的叙事日常性特征主要是指将普通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感受以及生活经验在影片中进行想象性表达的一种特性,区别于好莱坞电影中豪华的明星阵容和超强的特效技术,主张以细水长流的温情打动人心,这一点在电影《少年时代》中便有所体现。影片《少年时代》在叙事上大量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将我们生活中的真实与平淡铺陈开来,打造具有生活质感的温馨场景。因此,其虽然不具备跌宕起伏的剧情冲突,却有着简单动人的情节。德州少年梅森的成长是电影的主要内容,从他6岁到18岁的12年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与任何一个男孩儿的成长都基本无差,甚至每一个观众都可以看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缩影。而影片的日常性叙事中最为出彩的一点便是对于梅森成长的日常片段的截取,如童年的梅森好奇心重,贪玩好动;少年的梅森开始早恋,有着这一阶段男孩子所共有的叛逆和阴郁;青年的梅森打工赚钱,进入大学。这一段人生轨迹平淡无奇,但影片却通过这样平淡的日常生活给观众展现了一个男孩长大成人的经历,给予观众日常化的感动。这种从平常人生活中获取情感共鸣的真实感受是贴近生活的,影片通过朴实的镜头语言、快速剪辑、独特的聚焦视角将这种平凡的人物命运塑造成了个人成长的史诗。
三、《少年时代》的文学解读
(一)文学意境塑造
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通性,如文学中的很多场景的描写直接而详细,以具体的情景特征帮助读者在虚拟的空间内模拟事物和情境。而电影作品中有时却采用文学中的意境留白,给予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影片《少年时代》中便采取了文学意境塑造的手法,以帮助观众更贴近主角的生活。以梅森和吉尔放学后同行的情景为例,影片中梅森露出了罕见的笑容,明朗而又羞涩。斑驳的阳光洒在砖墙上,建筑物的倒影、阴影里的汽车,塑造了宁静淡然而又充满生气的意境,将少年人的怦然心动表现得活灵活现。虽无过多描写,却神似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手法,让观众在简单的意境中窥探甜蜜的少年心事。类似的场景描绘还有年幼的梅森躺在草地上,一手枕在脑后,双目凝视天空,天真的举止中又透露出满怀的好奇心和淡淡愁绪,使观众不由自主地去猜测他在想什么,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而这也正是影片所希望人们去猜测的。以文学意境塑造的手法烘托影片情绪氛围,促进观众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正是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
(二)文学伦理批评
伦理批评是指对现实中的一些伦理问题进行评价和批判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尤为常见,而在电影作品中则更多地表现为现实主义讽刺。在电影《少年时代》中,导演林克莱特却创新地运用了这一文学手法,对家庭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批评。例如,影片中梅森的母亲由于照顾子女缺席了家庭聚会,因此引发了与继父的争吵,小梅森在门外偷偷看着他们争吵,眼神无助而又慌张,可见夫妻争吵给孩子带来的坏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在美国,由于婚恋的自由,离异后重组的家庭比比皆是,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因此,林克莱特透过小梅森的眼睛,向成年人展现了孩童眼中大人的争执,从而批评了不顾孩子成长的不良家庭教育现象,引发观众的深思。
四、结 语
电影《少年时代》通过对德州男孩梅森成长经历中诸多片段的选取,将烦琐的生活叙事打造成具有时空性、纪实性和日常性的电影艺术,折射了普通美国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生活态度等。平静克制的镜头语言、真实贴切的叙事特征以及冷静淡化的文学张力,使得这部影片有着其他剧情片所没有的动人情怀,展现了一个生动的现代美国,也展现了一个简单温馨的个体成长历程。同时,这部作品的成功,也体现了导演林克莱特对于电影艺术的执着和独到见地,在好莱坞商业语境中能够打造出这一作品,可谓是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