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2017-11-16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电影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发展

李 超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电影是一种能够彰显出一个国家文化力量的神奇魔剧,它常常被他国的人们所喜爱。中国电影通过这样一种传播形式,不仅让西方观众知道了中国的武打明星,还让他们更多地懂得了中国的文化,从而挖掘出更多有关中国的因素,真正地实现了跨文化传播,而中国的导演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学会利用电影影像来表达这种跨文化传播,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电影发展中的策略要素,它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保证。

一、东方艺术走出去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影像,尤其是一些动作影像,被更多的西方观众所喜爱,里面的明星也被大家所熟知。电影明星通过自身的表演与典型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方面,明星是一种意识形态符号,成为当前社会中的“眼球人物”,拥有较多的公共话语权,影响到大众人群文化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明星效应成了新经济增长点和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绝佳媒介。可以说,明星效应更好地实现了电影文化传播的产业链延伸,它不仅实现了跨文化传播,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还为西方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功夫明星们因为影片的独树一帜而确立了在西方电影舞台上的经典,动作片很好地展现出了中国武术精神的深度和文化内涵,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更是成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初步认知。由他们所演绎的影片深深地吸引了西方的观众,尽管他们并不一定熟知这些明星的名字,然而这些影片却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中国武打明星作为一个符号,已经经由影像这种艺术形式传播到了西方观众那里,这种传播是无意识性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中国电影在西方电影世界里所呈现出的印象长期以来的确是偏重于“武打片”的,而这些武打明星作为个体的存在也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同时,由这些明星所塑造的形象也迅速地传播到了西方观众那里,而西方观众在不断解构中国武学中所隐含的价值观念、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开始将对中国文化的最初认识不自觉地纳入脑海中。

其实,这与美国电影明星所带给我们的刻板印象是相同的,正如一提起美国片我们立刻会想到肌肉发达的大块头施瓦辛格一样,他强壮、有力,充满激情与热情,这也是西方电影明星传达给我们的西方文化符号。然而,从理性分析角度来看,这种透过电影明星来认知一个国家文化的方式,显然是带有极大的片面性的。相较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言,将武打片与之联系在一起,并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身份特征,尽管它们在西方世界里走在了前列,并作为西方观众通往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口岸,也未免过于片面了些。武打片中所渗透出的中国古代文化味较浓,这与现代中国文明发展氛围相比是有着极大差异性的。中国的文化内涵是宽松的、自由的、广博的,透过这些影片是难以达到它精准性的文化传播效应的。可换一个角度而言,虽然这种跨文化传播在客观上并不能让西方观众对中华文化彻底地了解,可这种观影效果仍旧能够深刻地显示出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也是中国向世界敞开窗口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且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类型出现,适时地填补了电影文化中的许多空白。这既是中国文化的流露,也是现代中国发展不断彰显出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不是一个功夫片类型可以全部容纳的,但无论怎样,随着国产电影的质量不断提升,影片中越来越多地渗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从武术到舞蹈等无不渗透出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和现代气息的融合,可以说,这都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把握,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特征通过电影这种形式将中国主流的文化风貌和文化特点进行表现的一种艺术化形式,这既是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宗旨,也是中国导演努力想要西方观众所感受到的,在这类影片中均带有鲜明的中国味道,纵观中国的几位著名导演均是如此。他们利用独到的视角在迎合西方观众的同时也展示出了现代中国导演所演绎出的中国印象。可以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对中国的主流文化、古典文化、民族精神等进行着诠释与解读。

以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为例,尽管他的作品未能收获奥斯卡奖杯,但他依旧是成功的。因为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凭借他独到的“中国美学范儿”影片《红高粱》让西方的观众记住了他。而另一位中国导演李安,在西方观众心目中同样有分量。他先后执导了影片《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断背山》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些影片已经很自然地将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影像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并作为一种隐性的文化语言向西方观众传达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张艺谋与李安用他们的方式巧妙地化解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并生成了具有全球共生、互动式的审美体验,这意味着东方与西方的距离并非真的那么遥远,两个地域间的文化也可以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这个点不仅能够让中国的观众喜爱,更能够得到西方观众的认可,其为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推广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中国文化优势的发挥

随着大量中国电影不断走出国门,中国电影导演以及中国电影作品已经被西方观众逐渐熟悉,无论是张艺谋最早的以独有的“中国红”所渲染的影片《红高粱》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后来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是台湾导演李安的电影作品《推手》《喜宴》《断背山》等,都将中国古老文化传统因素转换为美国文化中可接受的符号一并演绎。另外还有香港导演吴宇森等,他们都是利用中国电影,将古老的中国文明、古老的中国文化逐渐地推广出去,并且逐渐同化地向西方观众的思维方式靠拢,他们成功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塑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中国电影已经在意识形态方面与西方观众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而我国的电影也逐渐在西方的影坛上留下了印,扎下了根。那饱含中国元素的影片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充分显现出中国鲜活的胶片印象,那触目惊心的红、惊心动魄的武打,以及各种各样的中国元素都会触动西方观众的灵魂,它将作为一个诉说中国古老文化的标签,印刻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张艺谋、李安,在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执着于中国电影的本土性,用充满东方魅力的中国元素展现出东方独有的传统文化韵味,不得不说,他们是智慧的,他们引领了中国电影新的发展史。

尽管在电影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有以赚钱为根本的,盲目地迎合西方观众而完全丢弃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那么这种电影艺术是不可能长久的。独立化、个性化是现代艺术共通的原则。在有些影片盲目西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丢弃蕴含其中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而这其实已经是当前世界电影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近几年,中国的电影业发展迅速,而纵观全球化影像发展,中国电影原本属于强势文化语境,这主要根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它是随着岁月沉淀所积攒下的文化现象或文化形态,这些东西是时代的痕迹,绝不是短期内可以形成的。它与美国多元文化下的“新生代力量”截然不同,如果从文化的深化力量、文化灵魂来比较,中国要远远胜于美国,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强势文化语境的最直接原因了。以2008年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所拍摄的动画片《功夫熊猫》为例,在该片中几乎动用了所有的“中国元素”,这里不仅有功夫,有书法山水、太极,甚至有针灸以描绘等,将中国文化进行了极致化体现。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主创人员还是希望能够以最大力度来致力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与弘扬,他们很清醒地意识到,只有用中国传统元素来表现中国功夫熊猫的故事,才能烙上中国的印记,这既是吸引西方观众的原因,也是此片成功的秘诀之一。其实,如果我们认真观看近些年来流行于全球影像文化中的作品会惊奇地发现,不论各国导演在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电影形象的认定,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含有中国元素。这不仅充分显现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强势语境特征,更体现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观点。通过影视的文化展示中国的风采,在全面推进全球影业发展的同时,确保中国文化优势的最大化发挥,这一点,十分有利于中国影视在国际环境下的传播及健康协调地发展。

三、与国际电影产业接轨,实现双赢

电影艺术是一种综合的、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故步自封的发展态度绝不会取得长久的发展。电影艺术要革新,这不仅要体现在电影拍摄技术方面,还要体现在文本创意方面。在我国,张艺谋、李安、王家卫等导演之所以能够在国外的环境中取得较大的成功,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中形成自我的表达符号,且是十分具有中国味道的表达符号,这充分说明,电影既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彰显个性化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哪一国,都需要有大众娱乐消费作为消遣,电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观众才是艺术的根本。因此,在进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顺应这种趋势,让电影艺术在保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注意它的适度性、全球性,从而能够推动电影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

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这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但我们要知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的电影要想取得跨文化传播,就必须注意本土文化特征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性,找到契合的点,寻找共同发展的文化价值所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只有这样,在互学、互补中不断地磨合、发展,才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真正地实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真正价值。它不仅决定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它更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弘扬。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经趋势,并且已经在上演。随着它的发展,跨文化传播同样成为电影行业中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话题。电影是世界的艺术,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都要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获得自己的发言权,但与此同时,也要在电影传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吸引其他国家的观众,这都是互通惠利的双赢发展模式,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 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已经成为发展本土电影市场的主导力量,并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赚取了一定的票房,也让我国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而中国电影也在潜意识下努力地提升着自身的电影文化影响力,进行相应的电影发展策略研究,试图让更多的西方观众接受中国的意识形态,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这种意识形态的渗透,以此来更好地推动我国电影事业的蓬勃且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跨文化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