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驴得水》女性形象解析
2017-11-16黄福奎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黄福奎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同名话剧,由周申、刘露执导,任素汐、大力、刘帅良、裴魁山、阿如那等主演的一部荒诞喜剧电影。该电影自2016年10月28日上映以来,接连4日蝉联日票房冠军,不到一周便票房过亿,豆瓣评分已逾8分。该部作品以精彩的喜剧故事、强大的戏剧冲突和无可挑剔的表演功底让观众笑泪齐飞,好评如潮,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本文对《驴得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刻解析,从而探寻影片中升华的女性形象意义。
一、电影《驴得水》梗概
《驴得水》讲述了民国时期一群心怀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千里迢迢从大城市来到小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由于学校经营惨淡、生活艰苦,校长将一头拉水的驴虚报成一位叫作“吕得水”的英语老师以冒领空饷。然而教育部特派员突然造访该校,大家决定让修铃铛的铜匠假扮这位“吕”(驴)老师来应对突击检查。铜匠用蒙语冒充英语顺利过关,却让特派员大加赞赏,他试图把铜匠打造为“乡村教育家”以骗取国外慈善家的捐款后中饱私囊。大家以谎圆谎,一错再错,既让人捧腹,也引人深思。电影将干旱多风、尘土飞扬的高原荒山作为背景依托,以土黄色的色彩基调展现出人性的阴暗和信仰的缺失。
故事主要围绕三个骗局展开:校长虚报“吕得水”职位,以冒领薪水;老师们蒙骗特派员,以保全学校;大家糊弄罗斯先生,以骗得善款。整个故事充满了戏谑、讽刺和象征意味:首先体现在男性人物的命名上。名称既是符号,也是文化,它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内涵,折射出作者的价值判断、思想情绪和创作动机。裴魁山在电影中饰演的形象并非高大如山,俨然是个小人形象。他大夏天穿貂绒大衣,炫耀、显摆。他喜欢一曼,但无法接受她的“放荡”。当一曼不肯顺从他时,裴魁山开始鄙视、羞辱她。他趁乱抢彩礼,趁火打劫。周铁男在电影中并非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形象。他虽性格耿直,脾气暴躁,但在生存欲望和强权威逼之下也会磕头求饶。他看着一曼险被玷污而不敢声张,望着心爱的孙佳离去而只是叹息,他不是铁男而是怂男。铜匠暗含着“通奸”,他有妻子,却经不住一曼的“睡服”。受教育前,他憨厚、老实;受教育后,他产生了自我和反抗意识,疯狂报复、争名逐利,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电影中,男性人物都是反面形象,贪、愚、弱、私、恶的人性阴暗面暴露无遗。其次表现在学校的标语。人们的言行与“出去步步生风,进来彬彬有礼”“学做人”这样的标语背道而驰。在“美好愿望”的驱使下,人们不断妥协、丢掉礼数、降低底线、失去原则,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最后体现在学校环境的变化上。三万法币发下来后,教室被装修得富丽堂皇,甚至连单双杠上都安了电灯。在民生凋敝之年,这的确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该电影一方面揭露了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另一方面也批判了人们的奢侈之风。
二、洒脱女子一曼——男性欲望的载体
一曼一方面屡次说裴魁山软,下半身硬不起来,另一方面又说铜匠哪儿都硬。培训铜匠的时候,她越坐越近,双腿直接搭在他的腿上,以致他起了生理反应,充满了十足的性暗示。“在性受到压抑这一前提之下,言性就成为反抗压抑的行为。[1]”在福柯看来,除了禁止说和限制做外,开口言性或被迫开口言性也是压抑的一种形式。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电影之类的任何文化形态都注重其商品价值。“一曼”身为女性,作为男性欲望对象化的存在也被卷入社会消费系统。影片中镜头时不时特写到一曼的开衩旗袍所勾勒出的身体曲线、晾晒的内衣、腿部、胸部等性感部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将作为男性欲望客体的“一曼”置于“他者的凝视”之下,以满足男性的窥私欲望和观看快感。
电影开篇“三民小学”召开期末总结大会,作为四位老师中唯一的女老师,一曼毫无话语权,人云亦云,随口表态。为了说(睡)服铜匠照相,一曼献出了自己的贞节。个人的性不再是单纯的性,个人在这个私人领域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小,身处父权制社会的女性更是如此。为了所谓的“大局利益”,一曼委曲求全。“一夜情”后,铜匠的老婆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听到校长的苦苦哀求,一曼向铜匠的妻子承认了自己和铜匠的不正当关系。为让铜匠跟老婆回去踏实过日子,一曼故意隐瞒了她的真情实感,谎称他在自己心中只是个“牲口”,铜匠扔下一曼送给他的秀发愤然离去。那缕头发原来满载着他对一曼的爱恋和欲望,此时起全转化成了愤怒和仇恨。自从她跟铜匠“一夜情”后,裴魁山对她浓浓的爱也变成了深深的恨,以致日后借机疯狂报复。从古至今,权力对生命的控制由剥夺逐渐转变为占有和管理。被管控者要经受肉体的规训,之后变得俯首帖耳,循规蹈矩。铜匠让众人恶语谩骂、打其脸和剪其发,肆意欺凌一曼的身心,恶意践踏她的尊严。至此,在“大局利益”面前,一曼的尊严被死死地踩在了男性的脚下。剪完发,她照镜子后藏到桌下号啕大哭。此后,一曼还险被候警长强奸。她在这般侮辱下而发疯,用枪结束了自己花一般的生命,最终沦为男权社会中“大局利益”的牺牲品。
三、知性女子孙佳——男权社会的斗士
孙佳是孙校长之女,在影片中是一个天真的知性女子形象。她开朗、单纯、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反抗意识强烈。影片中孙佳对一头叫作“得水”的驴爱惜有加,与其形影不离。驴棚失火,她不管自己长途跋涉拉水的艰辛,不顾自己身体的安危,甚至不惜跟自己的父亲和其他老师翻脸,奋力扑救熊熊大火,结果还是徒劳无功。“火”象征着阳刚,代表着男性;而“水”则是阴柔的象征,女性的代表。象征具有其符号性和表意性。小水难灭大火,电影在一开始就向观众暗示孙佳的抗争注定会走向失败。孙佳在影片中的亮相恰到好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铜匠假扮“吕得水”老师瞒天过海、风马牛不相及、令人啼笑皆非的讲课埋下了伏笔。但她的善良,换来的却是铜匠的恩将仇报。
孙佳看似弱小,实则内心刚强,她一直坚持勇敢坦白,勇于承担后果。孙佳写了揭发信,本想检举特派员的贪污腐败,向罗斯先生坦言事情真相,结果却被父亲打断。百善孝为先,看到父亲跪地给自己磕头致歉,孙佳被迫配合。至此,孙佳在逼迫无奈之下陷进了道德伦理困境,也被卷进了骗局。
孙佳在影片中也是一个勇敢的斗士形象。她看不惯父亲和其他几位老师弄虚作假;她看不惯李特派员挪用公款;她看不惯周铁男懦弱无能,毫无担当。她相信邪不胜正,恶有恶报,正义之剑终会将邪恶斩尽杀绝。她是父亲温顺善良的“乖乖女”,也是桀骜不驯的“女汉子”。她向敬老尊贤的道德伦理低头,却不愿向自己的命运屈服。她没有女承父业,继承教书育人的衣钵,而是选择孤身一人前往民主和自由的圣地——延安。
民国时期,“直领,右斜襟,小袖口,紧腰身,衣长膝下,两边开衩,裙摆飞飞”的旗袍风行。旗袍本是女性为寻求解放、独立和平等而效仿男性着长袍的产物。定做校服时,孙佳没有选择盛行的旗袍,也没选择传统的裙子,而选择了裤子。在过去,大部分国家的女性都不能穿裤子,它是男性的“专利”。在传统者的眼里,女人一旦穿上裤子就被认定为“伤风败俗的坏女人”。具有“时尚之都”美誉的巴黎也曾于大革命时期颁布过针对女性的“长裤禁令”,二战以后便于工作的女性裤装悄然流行,直到20世纪60年代法国女性才无所顾忌。在朝鲜,裤子也是男性的标志。虽然“裤子禁令”从过去的金日成时代到如今的金正恩时期有所放松,但对女性裤装的规定依旧甚严。“衣服是一个文化传播系统,一种身体语言,讲述的正是一个‘心理—生理—社会—政治’的故事。”[2]孙佳坚持在激烈动荡的男权社会着裤装,显示了她不盲从、不妥协、力求改变的顽强斗志和解放心理。
四、凶悍女子铜匠妻——女性形象的歪曲
铜匠的妻子在影片中是一个悍妇形象。虽然她的出镜率不高,却让观众印象深刻。她衣衫褴褛,目不识丁,言行粗鄙,刁蛮泼辣。在她面前,铜匠总是规规矩矩,唯命是从。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更像是一种契约。他们的生活没有激情,平淡无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铜匠备感苦闷和压抑以致身体和思想出轨。他意欲跨过道德的藩篱,突破传统的囹圄,走出这座婚姻“围城”去纳新、猎艳。他不让周铁男碰和自己毫无瓜葛的孙佳,看似有怜香惜玉之心,实则占有欲极强。他平日里不敢跟悍妻大声讲话,却敢“冲冠一怒为红颜”地护着一曼。看似有正义凛然之气,实则是为了保护和他有床笫之欢的“猎物”。她也明察秋毫,发现了丈夫的“出轨”端倪。可笑的是,她没把对自己不忠的丈夫当作罪魁祸首,而是去学校兴师问罪。可悲的是,她虽然对铜匠拳脚相加、恶语相向,但自始至终力挺负心郎,为他辩解。
不可否认,铜匠夫妻二人的婚姻并不幸福。铜匠身处传统的男权中心社会,却牢牢地被自己的妻子压制。不必说他没有像其他男子一样当家做主、耀武扬威的男权,也不必说他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甜蜜爱情,单是那最基本的尊严也被他的悍妻肆意践踏。编剧和导演之所以这样安排故事情节,设定铜匠妻子的彪悍性格,大概鉴于以下几方面考量:其一,身着旗袍、低首垂眉、娇花照水般的民国女子“已经沉淀成一种美丽与优雅并存、智慧与贤淑共有的女性美的典范”[3]。编剧将铜匠的妻子妖魔化,故意歪曲和丑化边缘女性形象,从而建构和凸显男性形象,编织男权中心神话。其二,编剧为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女性发声,为她们争得应得的权力和合法利益,谋求女性的平等和自由,捍卫女性尊严,撼动男性“他者”的统治地位,增强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其三,虽然民国时期的人们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民主和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男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依然稳固而强大。在这样的男权社会,出现类似铜匠妻子这种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可能性甚微。编剧将铜匠的妻子塑造成一位对自己的丈夫“轻则恶语相加,重则暴力体罚”的悍妇形象,与传统的男权中心价值相背离,实则是在“争女权而不得,求解放而不能”之困境下的意淫。
五、结 语
电影《驴得水》因其深刻的主旨、戏谑的格调、直接的表现、通俗的故事、紧凑的结构和寓言的风格,让观众交口称赞。这部电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解读视角,而影片中构建和刻画的“非弱即暴”的女性形象则是阐述重点。一方面表现了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女性形象被歪曲和践踏,女性沦为男性欲望载体的悲惨现状;另一方面也再现了女性掌控自己命运的顽强斗志和反抗世俗的勇敢精神。女性争解放和求平等的道路依旧漫长,“面向21世纪,唯有男性和女性的相互谅解和通力合作才能面对人类共同遭遇的复杂局面。”[4]男性和女性并不是互相压制和对抗的,而是互相补充和完善的。如今不少女性迫于社会压力,像男人一样成长,把自己打磨成“女汉子”,失去了女子应有的娇柔。女性的过人之处不是沉潜刚克,而是以柔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