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月与安生》的青春解读

2017-11-16

电影文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安生青春片友谊

王 东 李 丽

(1.燕山大学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自赵薇执导的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高口碑、高票房后,青春片成为电影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面对青春片的风起云涌,如何形成突围,摆脱类型化的弊病,形成自己的特色,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七月与安生》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一、友谊:认识你自己

友谊是《七月与安生》的主题。两个女孩的友谊,从13岁到27岁,随着七月的逝去,仍然绵延不绝。影片着力刻画友谊,时时启发观众对这一命题的思索和认知。

友谊的发生源于个性的认同。七月和安生,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女孩,却有着某种特殊的天然联系:七月是典型的乖乖女,内心却充满对自由的渴望;安生表面上放荡不羁,骨子里却是个典型的淑女。影片中,安生初次出现,就是违背学校的规定散着头发军训的样子,之后,安生和七月相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更让人值得思考:为了结束无聊的军训,七月和安生拿着石头砸了报警器。表面上看,做坏事的是安生,然而在最后一刻,是七月的陪伴帮助她完成最终一击。七月的内心住着一个小恶魔,安生的调皮捣蛋正是她得以释放的最好载体。安生看似玩世不恭,但是到最关键的时刻,却往往透露出本质上的怯懦。七月和安生,就像人的两面,时而理性乖巧,时而叛逆冲动。就这样,两个表里不一的女孩,由于个性压抑的悖反,形成相同的特质,因而彼此欣赏而认同,由此揭开一段长久的情谊。人生之幸,正是在于冥冥之中有一个和你相同的人,她或他像镜子一样,反照出你自己的内心,让你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七月和安生,在友谊中相互纠缠而伴随一生,就是因为她们是彼此的镜子,永远的影子。

友谊的珍贵在于支持和保护,尽管有时候这种支持和保护无比艰难。上了高中的七月喜欢上了高大帅气的苏家明,从此开始了一段青涩的恋爱。出于对好友的支持和保护,老辣的安生找到苏家明,警告他要好好珍惜。七月则带着苏家明来到酒吧找安生给她介绍自己的男朋友。看似幼稚的举动,其中却包含着七月和安生相互支持、分享和愉悦的友情。七月和安生之间,没有世俗人生的偏见和傲慢,只有纯洁美好的相互认同,面对稚嫩的情感,她们小心翼翼地保护,又无比大方地分享。然而,当爱情的自私露出狰狞的面目,七月和安生的友谊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到底该如何?人性的复杂和友谊的渴望纠缠起来。最终自私的七月选择爱情,一无所有的安生选择逃避。其实,二人的选择在本质上都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召唤,正如七月看不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安生也看不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结果二人的命运走向相反的方向,直到她们都找回了自我,谅解了对方,才真正释然。

在其他青春片中,关于友谊的探索,无非就是个性的相同和默契。然而,这种表现显然太普遍,缺乏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也容易对青春时代的友谊形成一种肤浅的认识。《七月与安生》在探讨友谊的时候,并不是把这种同性之间的感情简单化、模式化,而是要深入探讨这种感情产生的原因及其能够继续的动力。个性的吸引只是友谊的一个表面现象,其深层次的内容在于我们能够通过对方认识到更为全面和真实的自己,而这个自己正是我们压抑起来的那个本我。友谊的继续则是人性的一种考验。同性之间的相知相惜,不仅有相互的欣赏和肯定,还有来自于人性深处的认同。随着时光流逝,世俗的压力、内心的欲望、个性的缺憾总会把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由此产生对同性之情的一种致命威胁。那么,究竟是放弃还是继续?影片更深刻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安生为了保护七月的爱情而出走,七月为了独占苏家明而任由安生自生自灭。两个人的较量,看似由爱情而发,其实都是人性弱点的比拼和较量。最终,七月认识到自私的占有并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安生也醒悟到永远的逃离无法掩饰自己对友情的渴望,她们终于放弃虚伪、懦弱、自私,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我,从而摆脱了根植于压抑的个性形成的矛盾心理,成就恒久的友谊。[1]

基于同性产生的情谊,在《七月与安生》中得到了多层次的展现,从而摈弃了青春片中模式化的类型,启发了更多有意义的思考,大大提升了影片的内涵和价值。[2]

二、爱情:不只是爱

青春时代的异性之爱,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异性相吸,那么就必然沦为泯然众人的乏善可陈。《七月与安生》在表现爱情主题时,更多地探讨人性中对于爱情的态度和取舍,从而使观众从简单的异性之恋,上升到对生命、本性、自我的多重思考。

青春时代的爱情往往是最美好的,因为与世俗无关,纯洁而真诚。七月喜欢上苏家明,就是因为其高大帅气的外表和优异的表现。看起来,这是一部简单而模式化的青春爱情片。然而,如果以此为论点,则太低估了影片对爱情的别样展现。起点并不代表着终点。七月与苏家明的爱情的确开始于烂俗,毫无新意。然而,影片并没有把甜蜜的青春爱情作为重点,而是把爱情作为一种契机,引发人们多样化的思考。

首先,爱情反照出人性的缺点。影片通过异性之爱的自私性和同性之爱的相知相惜二者之间尖锐强烈的矛盾和冲突审视这一点。七月和安生同时爱上了苏家明。七月为了独占苏家明,一次次地向安生提出挑战:介绍苏家明给安生,又借机离开;爬山时,又故意制造二人独处的机会。七月流着眼泪看见苏家明把玉坠送给了安生,却坚决不肯放弃,最终以安生的离开获得爱情的暂时胜利。七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她想要友谊的时候,安生出现了,当她想要爱情的时候,苏家明出现了。七月是一个富足的人,她从来不缺少什么,因此当她发现苏家明喜欢上安生的时候,强烈的自私性和占有欲爆发出来。尽管不舍安生,但是,得到苏家明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放任安生的逃离。安生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苏家明,但是不敢逾越,始终克制,她把友谊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又无法面对七月,只好选择逃离。安生的胆怯来自于童年的阴影,也根植于自我的认识模糊。在这场爱情的角逐中,胜败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青春萌动的七月和安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所在:七月强烈的占有欲和安生自卑性格下的怯懦。在这样看似简单的三角恋中,七月和安生一次次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却终因性格的缺憾而无法纠正。

其次,爱情映射出人性的真诚与伪善。青春时代的爱情,不仅仅是荷尔蒙刺激下的一次爆发,更是成长中对自我一遍又一遍的审视。七月和安生,两小无猜,亲密无间,她们一起上学,一起玩乐,一起做坏事。长久的相互陪伴让她们徜徉在美好的生活中,根本无暇顾及那些突然而至的问题。然而,苏家明的出现打破了一切。七月和安生,手足无措,她们在这场三角恋中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能任由本性中的问题一个个显露出来。七月说她自己是最会装的那一个。的确,她分明看见苏家明是那么喜欢安生,也知道安生对家明的感情,但是她却无法承认自己是三角恋中失败的那一个,于是强忍着痛苦,装作一无所知,从而逼退了安生。而安生则把苏家明藏在心底,甚至把对七月的深厚情谊也藏在心底,选择四处流浪。尽管生活颠沛流离,安生却能够泰然处之,其根源还是在于不敢面对七月和苏家明,一个是她最好的朋友,一个是她青春的爱恋。直到影片的最后,七月和安生互换了角色,七月变成了自由自在的安生,安生则终于成为恬静娴雅的七月,两个人在经历了爱情的选择、逃避后,认识到自我,回归自我,从而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也更加懂得了爱情和友情。

通过友谊来审视爱情,通过爱情来反观友谊,《七月与安生》并非把爱情当作一个点缀和刺激,而是把它看作生命长河的一部分,看作是人性负责内容的一部分。[3]这种视角和纬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青春片所能具备的。

三、成长:痛并快乐着

成长是青春片不可回避的问题。一般的青春片乐于展现青春时代的幼稚和感性。从少不更事到老来城府,的确是人成长中正常的一部分。然而,《七月与安生》却跳出这种模式,极大地表现了个性的完善和心理的强大,从而表现出更为关注自身成长这一命题,由此容易获得更广大的共鸣。

青春是一段必不可少的经历。影片以女性的成长为中心。[4]七月和安生,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青春的年华显得格外美好。然而,再美好的东西,里面也隐藏着无数痛苦和悲伤,如果不能够顺利解决,那么青春留给我们的就只剩下记忆;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青春带给我们的则是成长。成长,并非只是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是在人生的路途之中,能够真实地正视自己,摒弃心理的脆弱和茫然,生发出坚韧的勇气面对未来。其中有痛苦,也有一种终于走过的坦然和愉悦。

最初,七月和安生因为个性的悖反,都无法正视自己。向往自由的七月,按照父母和社会的要求,努力做一个乖乖女,上好中学、好大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完美的男朋友。然而这一切就是她真正想要的吗?七月只不过是一个社会压力下的牺牲品,她看起来完美,拥有美貌、智慧和爱情,但实际上却十分可怜:忍受着世俗的压力,努力活成别人眼中希望的样子。在爱情的游离中,七月终于醒悟,于是毅然放手爱情,踏上自由之旅,完全恢复了自我的真实面目。七月的成长,是以抛弃现有的一切为代价的,也是以青春时光为赌注的。这种成长的痛苦和醒悟后的喜悦,才是每个青春应有的色彩。安生的成长从表面上看与七月相反,但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安生过着自己并不喜欢的流浪生活,经过青春的历练,她安定下来,工作、学习,过着平淡自然的生活。这种转变,其实是幼小的安生一直所期待的,只不过最初由于生活所迫,她无法追求,直到在与七月的友情、家明的爱情历练中,她有所认识,终于回归自我,走向期待的生活。安生从颠沛流离到稳重从容,其成长之痛也是非常刻骨的。七月和安生,无论以何种方式,她们回归自我,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时,成长的过程才表现得如此清晰。

当然,七月和安生的成长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勇气和执着。她们从来没有放弃对方,也从未忘记对美好的追求,因此能够在青春的经历中表现得如此顽强。成长,并不是从一个幼稚的阶段跨越到另一个成熟稳重的阶段,它从来都是包含着当事人心理的裂变与冲突,最终发展到超越的一个真实过程。七月和安生经历了友谊、爱情、生活、个性的多重考验,最终超越了青春时代的那个自己,成长为具有健康、完善人格的自我,其中既有无数的痛苦,更有痛苦之后更为强大的勇气。

《七月与安生》通过女性视角下的青春年华的展现,来完成成长中个性、理想、生活的自我完善与修正,这种审视,使影片更加贴近心灵和观众。[5]

青春片不应该只有简单的人物、情节、主题。在表现青春这个必经的过程时,如果多一点思考,那么必将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采。这一点,《七月与安生》做到了。

猜你喜欢

安生青春片友谊
以城为“媒”话友谊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长蜕变抒写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友谊之路
基于“双生花”视域下《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与自我表达研究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同一体的两面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
——评电影《七月与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