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期艺术教育的认识

2017-11-16潘志霞

剧影月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孩子

■潘志霞

对新时期艺术教育的认识

■潘志霞

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家庭的核心。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惟恐自己的孩子落后,于是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让孩子学钢琴、舞蹈、外语等。大多数家长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考级的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甚至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更别提完善学生的人格了。虽然家长、孩子都花了不少的人力、财力,但好多孩子是“谈琴色变”,许多大学生都表示这辈子坚决不弹琴,虽然音乐知识比较丰富,演奏技巧也不错,但是缺乏艺术生命力,根本不能发挥艺术的功能。难怪外国教育家称人家培养的是“钢琴家”,而中国培养“钢琴师”,因为中国培养的艺术人才是没有自己观点,没有头脑的、只会模仿的艺术产品。而且教育主管部门经常举行这样那样的艺术比赛以发现、选拔艺术人才,这也导致艺术教师比较注重少数艺术尖子生的培养,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艺术教育。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音乐家而服务,而是为了广大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人服务。”因此,我认为我们的艺术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打破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和赞赏。使学生逐渐地成长起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认准艺术教育的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加登纳在对中美艺术教育比较时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偏重技能技巧,目的是培养个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和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而在美国艺术教育中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应,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因此中国的艺术教育多为严格的模仿,没有个性的东西。李岚清副总理就曾说过:“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唱歌等一些基本知识技能,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因为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是人类文化的积淀、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因此。艺术教育具有其极高的人文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良好的思维方式、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等,以达到学生人格的提升。要让艺术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有完满人格的人。,而不是少数的艺术天才。只有这样,艺术教育才真正成为素质教育。

二、从兴趣入手,重视学生的感受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一位教师都懂的道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家长们为了孩子能练成娴熟的技巧,尽快通过较高级别的考级;而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参加各种比赛能取得好成绩都不顾孩子的感受,长期对孩子进行简单枯燥的技巧训练,孩子没兴趣不肯练,唯一的办法是“强制”,全然不顾孩子的个人想法,个体情感,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有服从,没有个性,他的心理长期受到压抑,非常痛苦,极大地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我们不能漠视学生的情感而对其进行灌输教育。美国音乐教育家雷莫在1986年对我国进行了3个月的实地考察后写到:在中小学里,音乐教育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对音乐技巧的掌握超过了他们对文化范畴的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无不例外地集中在技巧的训练上,如识谱教学、视唱教学等,并视方法论为最高准则。导致了中国孩子很少表现出独立性,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虽然在音乐上的成绩令人鼓舞,但是无疑地,我们感到痛心的是他们的兴趣受到压抑,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失去了童年,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各自的观点,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让孩子乐学,主动学。如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在整个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性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思维,愉悦学生的心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稳定兴趣。另外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体验艺术的快乐才能真正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

三、保护学生的自尊,帮助其建立信心

中国是礼仪之邦,师长是值得尊敬的,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师生关系也是比较不平等的。师长有权威,往往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头上,而且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甚至不切合实际,导致孩子经常有失败的经验,很少体验成功的快乐,孩子们经常被家长、老师骂的晕头转向,没有自尊,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对自己没有自信,这是非常失败的教育。有一项调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都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理由是在音乐课上有压力,要么歌曲不喜欢,要么学歌谱,看不懂,觉得自己特没用。没有信心学下去。这反映了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艺术教育过程中也不例外。我们前面已提过艺术教育也是人的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格。孩子的自信无论对孩子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多给孩子鼓励,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并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

四、鼓励创新,准许失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必须努力把“创新”注入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教师、家长也要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说“不”,容许学生犯错误。音乐课上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象,不一定强调标准答案。演奏乐曲,更多地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内涵、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诠释作品,而不是简单的技能模仿。对于艺术教育的评价更需要用多种形式去进行,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一方面可以挖掘潜能、鼓励创新,追求与众不同的艺术演绎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教师起引导、帮助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地、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平台。

总之,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人的观念,把艺术教育看成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特长”训练,单一的技能训练。教师必须有整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要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高尚品质,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李璇.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文本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影市场,2017(08):33-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孩子
纸的艺术
音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因艺术而生
孩子的画
艺术之手
孩子的画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