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净行”(花脸)的艺术

2017-11-16陈嘉

剧影月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花脸李逵包拯

■陈嘉

京剧“净行”(花脸)的艺术

■陈嘉

在中国京剧艺术中,将剧中人物的角色分为四大类型——生、旦、净、丑。生行包括老生、武生、小生、娃娃生等。旦行包括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等。净行(又称大花脸),包括铜锤、架子、武花脸、摔打花脸等。丑行(又称小花脸),包括方巾丑、袍带丑、老丑、武丑、杂丑、彩旦等。京剧的净行(俗称花脸)根据所扮演的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铜锤花脸,其所扮演的人物重点以唱工为主要表现手段,例如:《姚期》中的姚期,《刺王僚》中的姬僚,《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中的徐延昭,《赤桑镇》《铡美案》《打龙袍》《铡判官》中的包拯,《断密涧》中的李密等。这类人物多数以唱、念为主,表演、身段较少,所以扮演这类角色要求演员必须要有好嗓子,还要有好的唱念功夫,才能胜任演好这些剧目中的人物。

二、架子花脸:其所扮演的人物多数以念白、表演、工架、形体身段为主要表现手段,例如:《长坂坡》《群英会·华容道》《战宛城》《逍遥津》《捉放曹》中的曹操,《连环套》中的窦尔敦,《取洛阳》中的马武,《黑旋风李逵》中的李逵,《霸王别姬》中的项羽,《龙凤呈祥》《古城会》《黄鹤楼》《造白袍》中的张飞,《野猪林》中的鲁智深,《九江口》中的张定边,《打严嵩》中的严嵩等。这类人物多以念白、表演、身段做工为主,因此也要求扮演这类人物的演员必须具备宽音、虎音、炸音、亮音的好嗓子,还要能掌握各种人物性格的表演技能,才能演好这些剧目中的人物。

三、武花脸:其所扮演的人物多以古代勇猛粗犷、武艺高超的大将、绿林英雄、神话剧中的神将鬼妖等,例如:《潞安州·八大锤》《梁红玉》《挑滑车》中的金兀术,《收关胜》中的关胜,《战马超》中的张飞,《金沙滩》中的杨七郎,《恶虎村》中的濮天雕、武天虬,《雁荡山》中的贺天龙,《虹桥赠珠》中的二郎神,《杨门女将》中的王文等。扮演这类剧中的人物,要求演员要有很好的武功基础,大靠功、把子功、长短把子都要运用自如,才能演好这一行当。

四、摔打花脸:其所扮演的人物多以翻、跌、扑、打、等武功武打为主要表现手段,例如:《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挑滑车》中的黑风利,《长坂坡》《战宛城》中的许褚,《恶虎村》中的郝文,《火烧余洪》中的余洪等。扮演这类剧目中的人物,要求演员要有扎实的翻、打、跌、扑过硬的基本功,才能演好这类剧目的人物。

我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在校学习京剧花脸,曾受教于学校多位花脸教师。校领导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又请来了省京剧院花脸老艺术家付关松老师。付老师是位艺术造诣很高的老艺术家,铜锤、架子都很擅长,在全省京剧业内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我有幸跟付老师学了许多铜锤和架子花脸的戏。我毕业后分配在南京市京剧团工作,多年来曾演过《将相和》《李逵探母》《赤桑镇》《铡美案》《胭脂河》《探阴山》《狸猫换太子》等诸多的铜锤、架子花脸戏。

三年前经人介绍,我拜在天津京剧院邓沐玮先生门下为徒,邓老师是当代“裘派”花脸的领军人物,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邓老师虽然退休多年,但仍被京、津、沪院团邀请参加演出和传艺,我拜师后,受到邓老师的精心指点,受益匪浅。

下面我谈一下我演《赤桑镇》与《李逵探母》的心得体会。《赤桑镇》一剧是裘盛戎大师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创排的新戏,几代“裘派”传人传唱至今。可以说裘大师与他的琴师汪本贞先生创编的唱腔达到了脍炙人口的顶峰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我在校时曾学过该剧,后又经师父邓沐玮先生精心指点,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多年演出的舞台实践,我觉得不但要把剧中的经典唱段唱准、唱到位,还要把包拯这个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包拯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品性感动了他的嫂娘吴妙贞,最终体谅了包拯的顾全大局、大义灭亲的做法。

《李逵探母》一剧是典型的架子花脸戏,李逵在该剧中已是梁山好汉中的一员,得到首领宋江允许,回家接老母上梁山。该剧的表演要充分展现架子花脸那夸张的形体动作,唱念都要按照架子花脸唱法的要求,达到有“情”、有“味”,特别是那段摇板“二六”再转“流水”的唱腔,也是袁世海大师创编的脍炙人口、唱不衰的经典唱腔。

戏曲表演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戏曲的形式综合了各种艺术门类包括舞蹈、杂技、武术等等的表演元素,历代戏曲表演艺术家们亦不断地借鉴吸收别的艺术门类中的表现手段。但是综合绝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融合,把别的表演元素有机的化到戏中,化到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之中,把形式、形态化为创造人物、传达感情的手段,把“技”升华为“艺”,对“技”和“戏”的把握是优秀戏曲演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猜你喜欢

花脸李逵包拯
不打不相识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有猫如弟
包拯智擒偷锅贼
有猫如弟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包拯的人生哲学
当了一回“花脸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