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月与安生》的后青春电影美学

2017-11-16张成良

电影文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安生美学青春

张成良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新世纪的中国青春电影有着鲜明的发展轨迹,从单一的青春感伤怀旧到多元化的青春诠释。电影《七月与安生》用全新的艺术形态诠释了关于青春和爱情的定义,也成为后青春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体现出的美学特征也与其他后青春电影有着普遍的共性。

一、后青春电影创作浪潮

国产青春电影在21世纪迎来了新的创作巅峰。众多导演纷纷打造“轰炸”眼球的视觉奇观吸引观众前往电影院观影。然而,当大片集中地出现在电影市场上,观众面对大片千篇一律的视觉轰炸,势必会感到审美疲劳,而青春电影正是趁此契机在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2011年底,一部爱情轻喜剧电影《失恋33天》一举斩获3.5亿元票房,成为2011年的票房黑马。该片有别于商业大片的视听风格和故事模式,为观众提供了别样的、轻松的观影体验。在此之后,主打爱情轻喜剧的中小成本电影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院线市场。2013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收获7.26亿元的超高票房,真正打开了国产青春电影的市场局面,影片表述的“青春怀旧”与“时代怀旧”掀起了国产青春电影的观影热潮。此后上映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都用怀旧丰富了青春与爱情的深度。但是,一味的重复并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于是国产青春电影从内部产生多元化的创作需求,从整体上也告别了“怀旧青春”的创作阶段,逐步进入后青春电影时代。

后青春电影倾向于另类的青春书写,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青春和爱情,而不是一味地用三角恋和堕胎去包装懵懂的青春时代。到了电影《七月与安生》,后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影片中男性不再是青春故事的中心,没有女性为了男性争得“你死我活”,两位性格截然相反的女主角支撑起整部电影。后青春电影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青春,这也成为青春电影必需也唯一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

二、以女性为主体的美学视角与青春体验

电影《七月与安生》由曾国祥执导,周冬雨和马思纯主演,改编自作家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七月与安生》在第36届金像奖上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主角等12项提名,在第53届金马奖上也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以及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7项提名,无疑是2016年观众心中最佳的国产青春电影。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都市小说。七月与安生是一辈子的朋友,两个女性如同双生花一般,在彼此的影子中共同成长。电影《七月与安生》基本忠实于安妮宝贝的原著小说,以女性为主体、为视角塑造关于友情、爱情的青春体验,同时又有别于市面上其他激进的女性主义电影,影片并未犀利地强调女性相较于男性的主体地位,而是深入女性的青春时期,窥视她们的友情和爱情,表现女性之间的情感细节。

因此,电影《七月与安生》为观众呈现的是关于女性青春的美学视角,其中没有一味的快乐,也没有一味的悲伤。影片表现的美学特征是混合的、复杂的,甚至是对立的,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二人的性格魅力,深刻地感受到二人的情感纠葛。

在《七月与安生》明媚与阴暗互相糅合的叙事过程中,交代了林七月和李安生二人从13岁开始,一直到27岁的青春岁月,其中呈现出的女性美学特征复杂而丰富,完全有别于以男性为主体的青春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女性青春故事也是围绕着男性展开的,但是影片中的男性是作为配角出现的,起到推动叙事进程的作用。影片的女性视角为观众窥视七月与安生的青春打开了一扇别样的窗户,这是男性不曾触及的青春体验,友情和爱情在女性青春时期的作用和分量,二者能够产生的疼痛值,都是充满新奇的心理体验。

三、关于青春与成长的别样解读及互文之美

后青春电影以发散性的态度看待青春,用独辟蹊径的视角审视青春,力求展现大银幕上不曾涉猎的“青春领地”,因而其中的“后”又代表了特立独行的意思,这一特征在《七月与安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乍一看,影片《七月与安生》为观众讲述了林七月与李安生之间可歌可泣的友谊。然而,林七月和李安生之间的情感纠葛和青春成长丝毫不逊色于男性和男性或男性与女性,她们的相遇是宿命般的,她们的青春是炙热的、明媚的,她们的成长是疼痛的、阴暗的,她们看似毫不相同,却又是彼此影子一般的存在。

林七月的青春是最接近普通人的青春,听父母的话,循规蹈矩,工作甚至是未来的婚姻生活,都在条条框框中规划着、执行着;李安生的青春则代表着叛逆的、颠覆的青春,她不学无术,追求自我。如此不同的两个人却成为好朋友,她们是从不同角度对青春的最佳解读。然而,她们的青春轨迹虽然毫不相同,但她们又是如此需要彼此,希望靠近对方,甚至成为对方。影片希望通过塑造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打造关于女性青春的不同形态,诠释女性青春的不同内涵,同时又表达出青春并没有规范的格式,任何形态的青春都是应当被接受的。七月和安生就像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她们是彼此的影子,彼此是自己内心不敢成为的那个人。

然而,电影《七月与安生》并没有将青春叙事停留于表面的对比上,而是将叙事时间拉长,深入表现出七月和安生各自在青春中撕裂般的成长。七月表面上是个乖乖女,成绩优秀,乖巧懂事,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有着单调的规划。但是,她从不承认自己的内心是和安生一样叛逆的。她其实拒绝失败,从她无意间目睹苏家明和安生的暧昧行为起,她就下定决心要将苏家明据为己有,将他纳入自己规划的未来的人生当中。七月并没有因此而更快乐,她将自己纳入条条框框之中,谨小慎微地生活着,正因如此,当她看到安生的脖子上戴着家明的玉佛像、不断地看到安生在寄给自己的明信片上写着“问候家明”,都刺痛着她的内心,所有一切都为七月在最后时刻拒绝与家明结婚,并独自生下孩子埋下了伏笔。

与之相对应的是李安生的成长,她装作什么都不在乎,任由自己叛逆地生长,可是内心却比七月更加希望过上安稳的生活。当安生意识到自己也对家明动心时,为了成全七月和家明,安生选择了离开,离开自己心爱的两个人,离开安稳的生活,希望在动荡的、漂泊的生活中寻找自己追求的安稳。安生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人生并不如自己希望的那样顺遂,同样是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挣扎,一切都是因为流浪并非她内心的真实愿望。两个花样年纪的女性经历了相遇、分别、重逢和永别,她们的青春岁月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炙热,也感受到彻骨的寒冷,冰与火的交融之中是影片对青春和成长的深刻解读与发人深省的感悟,这表现的是一种矛盾之美,也是一种真实的、现实之美。

四、结 语

如今的中国后青春电影正显示出旺盛的创作态势,电影《七月与安生》仅仅是这些重新书写青春记忆的电影创作的开始,青春需要被多角度地呈现。影片完美地将文学和电影艺术相融合,处处表现着女性青春中的矛盾性,也时时刻刻表现着女性青春特有的细腻的美感。影片从心灵体验上、视觉体验上都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青春电影美学体验,是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匆匆那年》等怀旧青春电影截然不同的体验,这也是《七月与安生》代表的后青春电影的创作目的和审美方向,也是未来的国产后青春电影主要努力创作的艺术方向。

猜你喜欢

安生美学青春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基于“双生花”视域下《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与自我表达研究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同一体的两面
纯白美学
青春献礼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
——评电影《七月与安生》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