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都市电影国际化的潜在动力

2017-11-16

电影文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本土化都市国际化

满 盈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中国都市电影自20世纪初开始发展到现在,随着全球电影产业国际化趋势的加大及中国社会发展层次的裂变,使得中国都市电影在成为主流的同时,其发展也陷入了都市电影本土化叙事缺失的困境中。其原因在于,在国际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都市电影在真实性层面出现了滑脱现象,没能反映中国本土特征,其表象更像是被一个冠冕堂皇的空壳覆盖,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致力于发展小成本,并且能够反映中国都市本土化特征的电影,这才是理性的思考策略。

一、国际化的包围

国际化理论家阿尔君·阿帕杜莱指出,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全世界的人口都将进入到一种自由的流动状态,这种状态的到来是时代变化的结果,也是国际化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他将这种流动性文化以图景的形式进行生动的概括,并将其分为五个部分:人种图景、媒体图景、科技图景、金融图景和意识形态图景。以第一部分人种图景来说,可以理解为关于人口流动的景观。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便处于一种急剧流动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进入到其他国家,并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进入的权利性与自由性并非属于每个人,如果仔细思考与分析便会发现,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群体消费的时代,但它依然会像以前一样出现社会阶层,这种阶层必将限制一些人的行动,这就决定了人员流动的自由度。对于那些能够自由流动于全球的人类,笔者将其称为“全球人”,而对于始终固守于本土的人则称之为“本地人”。于是,在“全球人”与“本地人”之间,优胜劣汰的趋势便已分晓。这种结果的产生完全是世界发展规律下筛选效应的作用。于是,面对这些能够自由进入不同区域的人——“全球人”更易被国际化所接纳,而“本地人”则更易被边缘化。 “全球人”在这优越态势的链条效应中,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强者的位置上,而“本土人”自然也就被淡化了。

关于上述国际化理论,反映在当代的都市电影中也是非常明显的,于是,处处弥漫着“全球人”的景观也就不再奇怪了。关于这类题材的影片有很多,影像中对于人来人往的花花世界的描述早就超越了它存在的本身,影像似乎已经成为描写那些“全球人”享受这个世界的一种手段。影片《纽约客@上海》就是反映这一“景观”的佳作之一。片中讲述的是一位英俊的律师山姆被纽约公司派到上海工作,面对中国的环境,他陷入茫然与困惑之中。幸好有女助理芳芳等一群朋友的相助,山姆慢慢摆脱困境,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其间,山姆与女助理芳芳产生暧昧的情愫。然而,对于一个从小在弄堂长大的中国姑娘,为了不被歧视而每天都要“乔装打扮”的人而言,“阶层”的划分已将他们两人的距离拉开,更何况有中西文化上的剧烈碰撞。于是,山姆最终选择了与他思想、行为方式趋同的金发碧眼的美国姑娘阿曼达。其实,这原本也是导演夏伟的初衷,因为他就是要展现出“全球人”的优越性,而不是“本地人”的“大翻身”。在影片《北京爱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竟然为了庆祝结婚20周年而选择到遥远的希腊圣托里尼岛来演绎温馨与浪漫,或许在以往,到异国他乡就意味着海角天涯,然而,在如今的国际化时代,这或许不再是咫尺天涯。总之,在这类题材影片中,不论男女主人公出于怎样的缘由,获得怎样的机遇,他们都是从事跨国行业,或是海外创业的成功人士,或是操着一口流利美式英语的海归等,他们往往有着体面的工作或生活,收入不菲,人际交往广阔,身上闪烁着浓郁的“国际范儿”。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受局限,可以遍及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就是“全球人”,他们完全是 “生活在时间中的人”,空间对他们而言只是相对的,并不受约束,因为“全球人”这个身份已经决定了他们的漂泊与不固定。而影片也在着重强调这些,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全球人”,是这个国际化时代的独特产物,但如果从中国电影的总体发展脉络来看,不得不说这也是过于偏颇的一种表现。

二、本土化的缺失

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到中国电影中则被称之为“本土化叙事的缺失”。这种缺失的具体表现除了刻意放大“外化”与“国际化”的范围外,还表现在影片中“去地区化空间”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能够将任何一处地域或地区进行本土化“改装”或“淡化”,从而达到影像中想要的外化效果。对于本土化原有的地域特质或文化象征符号的表现等,一律将其淡化,从而在影像中最终呈现出毫无地域特征的影像空间。其实对于这样的影像处理手法,如将其归纳到理论的层面高度上,则是由于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人为适应这个时代而改变自身环境的一种反应范畴,它是人类为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态度,也是试图在改变社会的大胆尝试,空间生产就是这种尝试的一种表现。空间生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化”作用的结果,目的是最大范围地扩大消费。因此,面对具有重大差异性的空间区域,只有将这种抽象空间生产的差异性消除,才能进行最大化的趋同。其实,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是资本主义某种意义上的“扩张”,是将他国的“他性”进行同化的过程,也是以碎片化形式进行变相“改装”的过程,甚至有理论家将这种行为趣味地称为“麦当劳化”。然而,在这种玩笑式的称呼背后却隐藏着都市空间国际化这样一个铁定的事实。这不仅是将他国“本土化”有意识地削弱,更是将个性进行同化的一种地区意识的破坏。

那么,这种空间生产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对电影故事场景的“去地区化空间”的处理手法运用。在这类影片中,故事的发生地点多半是在某一个大都市中,具体到场景细节也无非是高档的办公大楼或是繁华的音乐酒吧,抑或是某一物业管理规范的高档住宅小区或商业区等。总之,凡是与国际化能够进行契合的场景都有可能成为故事的发生地,这里有当下最流行的元素、最热门的行当或产业,它们是催生都市电影的最佳良方,也是最惯用的空间类型。在这类影片中,男女主角往往都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身份,他们开着豪车,穿着名牌,自由地穿梭在灯光闪烁的某个街头,所见场景遍及繁华,现代感十足,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影片会刻意强调它的“高贵气质”与“豪华包装”。除此之外,“蒙太奇地理学”的运用更让这种“本土化”的“改装”变得轻松而简单。这无疑使国际化都市空间融入一个同化的氛围中,只不过随着影片的具体需要而任意地选取罢了。这种处理手法作用到中国电影中,就直接导致了中国都市电影那种表现的本土化缺失,因为在这时,中国都市的本土化已经成为被同化的客体性对象,而这也是让中国本土观众难以认同的原因所在。

三、本土化潜力

国际化的效应,就如同空气一般,无形中被人们吸入骨髓里,更让众多电影人深深地陷入其中。于是,在国际化话语下,一股充满着现代都市气息的潮流迅速弥漫开来,作为一种商业性效应,它的到来影响着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发达国家,它的扩散速度会更快,范围会更广,于是,它所到之处必会影响到其他一些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的国际化更多的是在以美国为马首是瞻,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大国,它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是强大的,因此它的一些意识常常会渗透到其他国家中去,再加上商业化的发展以及多种媒介形式的介入等,这一切都促使了国际化的发展。面对资本主义文化洪流般的侵袭,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本土文化被裹挟着越来越受局限,而最终导致分崩离析后的点缀残留。其实,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核心目的就在于迎合消费时代的到来,因此它的所有行为都带有商品性,这也就使它对本土化的东西无法接受,毕竟只有同质后的商品才能赚取更多的利益。

在现代化时代,消费主义充斥了全球,于是,各种消费理念开始在这个时代横行,而所有事物也都被冠上了“商品”或“消费”的标签。一切所谓的“理性”都被置于商品之下,于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大众消费的普遍适应度,几乎所有特立独行的个体都会给“商品的同一性”进行包装。个体的主体性几乎消失殆尽,同一化、同质化渐渐成为西方消费主义的基本形式,而这种社会中的主体意识发展也在都市电影中得以显现。作为影片中的男女主角,他们的角色性质不过是作为贯穿故事的工具而已,他们在影片中所存在的真正意义仿佛只是作为引诱观众参与消费的活广告。他们穿名牌,开豪车,挥金如土。他们不断改变着自己,就如同进入到升级版游戏一样,不断地打造着,升级着,仿佛他们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这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消费景观不断充斥着观众的眼球,而真正能够反映本土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影像完全被去掉了。这既是国际化作用的结果,更是消费时代的利益性追求。在中国都市化进程中,城与城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城区之间的差别,都让不同的群体有了不同的群体概念和不同的群体意识。并且,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这种差异性愈发明显,而且在同一个都市环境中几乎都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富,二是贫穷。面对大都市的这种不良状况,笔者只能感叹这是时代作用的结果,并为这种不良状况而忧心。试想,作为反映中国都市题材的电影却不能真正反映其真实的面目时,那么它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因此,中国的都市电影应该将这种现象揭露出来,这也是对中国都市本土文化的一种关注与尊重,更是在国际化进程中为表现出本土文化而做出的一种正确的姿态。

四、结 语

中国都市电影的传播与发展,应该遵循国际化的世界主流趋势。作为一种影像的记录形式,它的确满足了国人的观影欲求。然而,面对过多地强调“全球人”“去地区化空间”以及更多的一味迎合消费的时代,难免会让中国都市电影陷入到浮华的影像表现旋涡中而难以自拔,这不仅让中国都市电影的本土特征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更让国际化景观因过于理想化而缺少了真实性、深入性,而这种过于偏激的反映都市生活的视角也往往会将该题材影像处理得过于简单化,从而导致影片的价值失落、内涵虚无,从而引发热议。

因此,发扬小成本、本土性的影片才是引入都市电影的正途,它不仅能够突破现有电影市场以大片为卖点的格局,并且能够以其真实、深刻而自然的百姓生活让观众沉浸其中。也只有让中国的都市本土化真正进入到影像中来,并深刻地去塑造,才能更好地迎合国际化语境,进而能够更好地与全球电影产业对接。

猜你喜欢

本土化都市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