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区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2017-11-15陈旭
陈旭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薛城区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薛城区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前后的相关资料。结果 薛城区中小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后相对于健康教育前,在艾滋病认知、态度、行为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小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进而改变其态度和行为,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感染率。
【關键词】薛城区;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5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2..01
艾滋病作为一种危害公众健康的传染病,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到2016年底,山东累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10808例,相对于2015年,增长了13.1%,与此同时,艾滋病感染呈现出了年轻化趋势,15~44岁属于主要的患者人群[1]。对此应加大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全面改变中小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本文根据笔者整理的相关资料,就薛城区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薛城区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普通高中、16所初中以及68所小学中,随机选取6所中小学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2所。涉及到中小学生12000例,其中男7480例、女4520例,年龄12~19岁、平均年龄(14.2±2.5)岁。
1.2 方法
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通过发放艾滋病健康教育读本、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展、观看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现场艾滋病健康讲座、校园内开设艾滋病健康咨询室、生理卫生课强化艾滋病教育等多种途径方法为中小学生提供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内容上主要从艾滋病概述、病因、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时间为一学期。
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前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到中小学生对艾滋病健康知识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问卷调查回收率100.0%。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观察指标主要为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前后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认知主要包括艾滋病的全称、预防艾滋病标志、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的发病阶段、艾滋病临床症状表现、艾滋病现状、艾滋病治疗现状等;态度主要包括:恐惧、排斥、同情、接受等;行为主要有吸烟、婚前性行为、避孕套使用、血制品应用、输血操作、感染艾滋病后就诊等。每项调查评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对应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中小学生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前后认知、态度以及行为评分见表1,根据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分析可知,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后,中小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都发生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艾滋病作为一种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近年来,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由于缺乏艾滋病方面的健康知识,造成了艾滋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通过前期对薛城区中小学生艾滋病健康知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于艾滋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客观对艾滋病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知识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对于艾滋病表示排斥,存在严重的恐惧、排斥心理,对于艾滋病的预防措施也不是很了解[2]。
基于薛城区中小学生对艾滋病认识的现状,本次研究中对随机抽取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艾滋病健康讲座以及观看相关视频材料等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教育,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所有中小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态度以及行为都有了重大变化。中小学生对艾滋病的客观认识促使中小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从恐惧、排斥等心理逐渐转变为同情和支持。与此同时,中小学生通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获得了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中小学生人群中艾滋病的发病率,这一研究结果与何舒青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3]。
综上所述,对中小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进而改变其态度和行为,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王 璐,余小鸣.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07):532-535.
[2] 胡 霞.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7):150-152.
[3] 何舒青,陈晶琦.安徽2所农村中学初中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05):541-542.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