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7-11-15撒然
撒然
摘 要:国家能否发展起来与人才的创新能力有着紧密联系,所以中职院校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情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文章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前提,以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分析教学现状,探讨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一、培养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创新发展为依托,强大经济实力。基于此,我们需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所作为,做到高瞻远瞩,真正将中职学生纳入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从而能为社会储备专项人才。
二、经济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考核方式落后
经济学基础课程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含量以及非常强的理论性,多年以来始终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进行,并且采取了闭卷模式。由于学生的能力强弱不同,所以在考核的题目上,并没有将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完全运用,对相关理论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为了降低考核难度,有很多题目所考核的内容都是死记硬背的概念性问题,而非主观问题。这种考核方式在检验效果上不可能达到真正的考核目的,无法对学生运用经济学基础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与检验。
2.教学内容多 课堂时间短
由于经济学内容十分复杂,其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部分。微观经济学细致划分为价格理论、消费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这几方面内容;宏观经济学则是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相关内容。但是这些内容难以在45分钟的课堂内完成,在短时间内将这些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也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即使简单讲解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以点概面地进行讲解,所以教师为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只能挑选重点的章节进行授课。通常中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课时设置为每周4~6学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内容较多,只能将更多的实践课时压缩,以增加理论课时的时间,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但是这样做却让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学生只会理论,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理论。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极为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或者使用PPT课件进行演示,甚至有时候在课程需要的情况下要辅以视频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是信息量较大,并且教学时可以按照传统教学中的章节教学法进行讲授,理论讲授中遇到较难理解的部分可以配以图片或者表格,给学生直观呈现,让学生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并借助于直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扩散能力。虽然这种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有可行性,但由于经济学内容繁杂,若仅仅使用此类教学方法显然不够,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也能让学生的创新思路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设想
1.改革考核方式
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适度地改革现有考核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譬如将课程评价与学生的表现性评价结合到一起,形成多方位的考核模式。考核内容也要加强主观问题所占的比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立足课程目标,突出经济学思维方法分析
创新的前提是对知识经验的累积,只有掌握专业方法以后才能对专业知识有着深刻的认知,才能在某个领域内形成特有的创新意识。基于此,立足课程目标,让学生在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内容的同时,使用经济学原理,对经济学常见的现象进行细致分析,并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重塑。创新的主要特点是超前和新颖,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同时,新颖、开放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知识时,配以经济学案例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为透彻,同时选择的案例需要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这样能尽量避免与现实情况不符的案例出现,避免误导学生思维。由于学生生活在学校的环境中,所以最好举的例子都要贴近学生的身边的事,让学生容易联想,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一致。
3.多类教学方法交替使用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
课堂教学中接受学习是主要的,但为能让学生集中学习精力,就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使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和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逐步提升。上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对概念有简单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对困惑的地方认真听讲,并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进而让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我们知道学习需要从主观出发,只有当学生想要接受这门知识后,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探寻知识,并深入地了解知识内涵。教师在知识教学活动中只能充当客体,他们只能为学生传递知识,真正学习知识还是要依靠学生自身。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依靠课堂上知识的深化,一个合格的创新型教师能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中职院校可以将相关课程内容上传到“空中课堂”,由学生自行下载或者点开链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对知识有初步认知,經过课下深化以后能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借助于延伸材料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多次思考以后学生就会主动探寻知识。很多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多是教师掌握的知识,很多教师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会将自己的现有想法和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走,导致学生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听”,没有更多“想”和“思”的空间,所以知识掌握得很死板,部分学生甚至不能灵活地使用知识,只能学到一就是一,学到二就是二。另外,根据班级专业特性,采用灵活的手段改善教学效果也十分必要。
4.提高教师自身创新能力与整合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提升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中,多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学生在学习期间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创新素养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因此,探讨如何打造一支素质优良、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是开展课程创新的前提。第一,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并能通过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有全新的认同,教学中将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特别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选教材和案例,然后给学生下达具体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自己探寻知识要点。第二,教师需要强化自身实践能力。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在一起,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性。教师应该在课下积极收集热点经济事件,组织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同类经济事件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养成用经济学视角看待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整合教学资源。经濟学基础课程所传授的知识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是由于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存储量有限,在教学经验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部分中职院校将青年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看成是培养他们职业素养的关键性要素。为能让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就要不断地扩充教学资源。学生在接触不同教学资源以后,自身的理性认识提高,感性认知才能得以深化。
第一,青年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多与老教师进行沟通,老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丰富,能为新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另外,很多人狭隘地认为老教师的创新教学模式要落后于青年教师,其实这种想法有很大的片面性,老教师在多年的从教中,能精准地看到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他们在常规工作中,经过不断地总结,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例如,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青年教师让学生结合现有的商业活动,探究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内容:若一件商品在销售中受到同类产品的影响,那么是否需要依靠降低价格的方式与对手竞争呢?此想法很新颖,但是在基础知识讲授不透彻的情况下,贸然给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调动,但是也会让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导致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出现偏差。但若是老教师进行教学则会直接讲授知识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老教师不会强制学生的思维跟随自己走,但会在知识讲解中将相关内容融入其中,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同时也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使知识学习真正能做到融会贯通。综上所述,课程资源整合时,新教师应该多向老教师进行讨教,以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教师需要利用网络进行新资源获取。如关注部分经济学家的微博和经济期刊等,每天将这些新的资讯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同时教师为能深化自身专业能力,应该积极参与网络课程培训学习,通过学习了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同时也与同行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遭遇的瓶颈问题。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当中,教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得学生能够成为符合社会和国家实际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创新能力的增强也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符合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黎 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J].科技经济市场,2014(3):142-143.
[2]王午峰.中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16(2):150-152.
[3]杨 欣,李忠旭,王 艳.《经济学基础》课程定位及教学改革探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1-52.
[4]王 芬.中职学校经济学基础教法初探[J].新教育,2015(S1).
[5]马丽娟.浅谈经济学基础课程与中职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