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学生自读自悟的引路人

2017-11-15郑大丽

求知导刊 2017年23期

郑大丽

摘 要: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正向我们涌来。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重建,都需要教师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艺术与学习方式。文章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巧妙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巧妙引导;自读自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在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正向我们涌来。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重建,使得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还是单纯采取讲授法教学,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悟”尤为重要。何为“导”?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可见“导”的课堂运作在于“引”,即不是只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要启发学生去自读自悟,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师的“导”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一点尝试。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有限,各层次学生的能力不同,一味地让学生自读,学生不可能马上有所悟。 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

二、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学生的思维,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是形成思维定势,其二是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某某方面想一想”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开拓思路,从多角度想问题。

三、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四、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五、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習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式的指“导”, 可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发现、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 “导” 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没有第一个“教”,也无从谈“不教”。巧妙的“导”的设计是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最佳途径,正确、科学地运用教师的“导”,不仅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力。教师“导”的艺术,将是我们要致力研究的问题,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艺术与学习方式,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朱作仁.语文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