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素质培养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7-11-15由建勋李聪聪

职教论坛 2017年23期
关键词:素质培养双创课程体系

由建勋+李聪聪

摘 要:为推进国家“双创”战略实施,国务院、教育部及地方政府相继发文在高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国发36号文”提出的“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定位,高职院校必须尽快理清教育思路,构建适应高职学生“双创”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走出目前碎片化、无序化的困境,尽快实现“双创”教育全面突破,为国家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支撑。

关键词:“双创”教育;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由建勋(1964-),男,山东邹平人,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李聪聪(1980-),女,山东临沂人,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2017020),主持人:由建勋;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科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立体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2015187),主持人:李建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3-0031-05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及时推出了“双创”战略,助推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浪潮,涌现出一批90后年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英。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占据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半壁江山的庞大群体,面对当下的创新创业热潮,许多人表现出强烈的愿望。然而,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实践中,多数学生校园创业多集中在从事电商、校園小商品经销等简单创收性活动领域,学生毕业后创业一旦跳出这两大领域,从事规模稍大的规模化创业,多数都茫然无措甚至是铩羽而归。高职学生的创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究其根源,表面上看是学生缺乏相关领域的实际经营运作经验,实质上是学生缺乏内在创新创业素质,不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打破制约学生创新创业瓶颈,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然而,任何一种教育行动要转化为学生的素质,都需要设计科学的内容体系,并构建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作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素质教育,不是靠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所能解决的,也不是靠碎片化的创业活动就能练就的,需要根据素质培养所需要的知识及经验进行系统性优化整合,设计成科学的理实结合课程体系,并辅以良好的资源体系、平台体系和环境氛围作支撑,循序渐进地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目标[1]。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是由“创新”与“创业”两个“单创”构成的综合体系。创新”是改进或创造出具有有益效果新事物、新元素乃至新方法、新环境的行为,即从平凡中创造奇迹;创业则是从问题或困难中发现和捕捉机会,通过创新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解决问题或者使之更完善的过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惠及全体学生的理念与精神教育,其内涵在“国发36号文”的基本原则中界定的很清晰:“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和创业素质及开创型的个性品质。以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从事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活动,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和实现自我超越奠定坚实基础。这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并通过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来达成[2]。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新创业潜能,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体现在培养的学生具有的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望、积极向上的开放心态和强有力的执行力上,这些能力仅靠开设几节课、指导学生开公司、企业注册登记和简单的电商创业运营等简单的琐事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站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全局的高度,从创新创业素质及能力培养的角度统筹考量,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定位,确定创新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品质、素质及能力,进而找出现存问题,提出应对之道。

(一)创新创业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创新创业素质养成的基石。创业既是谋生又是立业,需要尽快摆脱依附他人行为惯性,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格。具备高度的独立性、果敢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情绪稳定性、乐观性、合作性等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意志和情感。完成从个性“人格”到创新创业“人格”的转变。见图1。

从图1看,创业者需要具备六项基本品质:与人为善、追求卓越、自信果敢、战略思维、知人之智和冒险精神,居于图示几类职业的最高等级。图1清楚地表明,由“自然人”成长为“创业者”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自然人只要具备与人为善个性品质即能生存;技术人员只需在自然人基础上多一条追求卓越的品格;销售人员则需要在技术人员个性品格基础上再增加一条自信果敢的品质即可胜任;自由职业者则需要在销售代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再多一项战略思维能力,能清楚自己的客户需要什么,构建怎样的商业模式,才能增加客户粘性,从而愿意长期付钱;要发展到职业经理人这一层面,则需要更进一步,具备知人用人之智,能很好地驾驭企业,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而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有更高的个人品格,要在职业经理人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能够承担风险、临危不乱,具有冒险精神,敢于并善于进行风险投资决策,具有成功预见风险并承受决策失败导致的事业失败个人挫折的良好个性品质,且愈挫愈勇坚韧不拔。

(二)创新创业素质

国家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必须培养他们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新素质。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使学生正确看待创新,以创新思维实施创新;二是创业素质。有人、财、物的地方就需要管理,创业过程中与人财物打交道属于常态工作。因此,创业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素质,还要具备管理素质。创业者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组织实施者,必须学会像企业家那样思考问题,懂得团队分工合作,善于外部协调沟通。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的思想之源,应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开展教育。具体包括学生的主体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果敢决策精神培养,将学生内心深处的企业家潜质激发出来,逐渐养成企业家的特质,按企业家的思维进行分析、思考、判断和决策。endprint

(三)创新创业能力

相较其他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形态,要求在惠及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智慧品质和素质提升的同时,兼顾部分具有创新创业潜力并已经实施校园创业的学生特点,同步实施差异化的“个性”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真正确立教育过程的学生主体地位,立足创新创业团队管理,培养学生的机会识别能力,团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个体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和企业领袖魅力等。这要求教育过程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主观感知,学会有效地配置资源,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持续的教育。

三、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需要的知识结构

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职能定位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是为企业家“打工”。打工与创业当老板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职位,前者主要需要具备技术能力,后者则需要在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如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机会识别把握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等,也就是要具备企业家的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知识并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现根据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要求,对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知识结构进行序化如下。

1.管理知识。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到处充满着竞争和风险。要想创业成功,必须具备基本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战略规划、生产运营、物资、技术设备及质量等企业管理知识。学会以人为中心进行协调,对人员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分工。能够科学确定企业经营规模、销售收入、经营利润、市场占有率、产品类型等经营目标,并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编制经营计划,签订经济合同,掌握企业生存发展的主动权[3]。

2.财务知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要想让企业维系,就要熟练掌握运用财务知识,把握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及企业现金流来源、盈利能力、负债状况、还债能力和融资能力,做到正确合理地融资,发挥资金的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降低经营风险。

3.商业知识。要使企业之树常青,就要保持盈利,相关企业登记、营销、品牌建设等知识必不可少。如顾客、销售渠道和市场方面的知识,申请开业登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银行开户等程序,成为一般纳税人有哪些条件,如何纳税,怎样获得税收减征免征待遇,适用税率及计征方法怎样确定,工商、税务、卫生、检疫等如何检查,行业管理部门如何进行行业管理等。

4.法律知识。创业是一个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达到规模化后都要走向制度化管理轨道。制度一旦付诸实施就要严格执行并一视同仁。创业者不仅要善于运用制度管理企业,而且要懂得并运用法律政策,具体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如所在地政府出台的企业注册登记费减免、贷款贴息、税费减免、员工待遇等创业优惠政策。要熟练运用企业法、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税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知识。

5.专业知识。要想创新创业成功,首先要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掌握所在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搞清该领域的活动及发展规律。对所在行业的供需状况、市场前景以及该行业的进入障碍、风险、发展机会了然于胸,避免盲目性,争取创新创业的最大成功率。

6.社会知识。社会知识对创新创业具有引领作用。创业者作为一个社会人,无论是融资、销售还是宣传、合作,都离不开整个社会,需要同社会上各种人交往,获取资源,求得发展。这对创业者的语言能力、心理分析能力、人文素养等社会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业者要熟知社会资源、公共关系、人际交往、世界地理、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社会知识。

7.写作知识。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流行的今天,借助互联网创业是大势所趋,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是新时代大学生创业的基本功。有些90后草根创业者成功运用微信或微博,依托自媒体成功打造了个人品牌。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打出名声,通过小范围营销自己来聚拢粉丝,然后通过一些事件和随着自身的壮大不断扩大粉丝群体,引爆社会舆论,进而将粉丝转变成客户或合作伙伴,创造出粉丝直接买单或粉丝转粉丝间接买单的二次传播及推广营销效应。这需要学会写软文、创业计划书、公开信和致员工信等常用写作知识[3]。

8.信息管理知识。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必须准确把握企业发展信息。如竞争对手经营信息、供应商供求信息、天气状况信息、政府政策变化信息等。这需要掌握信息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能够从海量杂乱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重要信息。创业者要学会信息管理,运用信息工具梳理同行经验,运用信息管理能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自身成功率。

9.实践经验。许多学生的创业想法限于资金短缺难以落地,就认为钱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实际上许多有钱的创业者却没有成功。这说明钱只有被有经验的创业者运用才会创造奇迹。尽管近几年出现了一些90后大学生创业精英,但就多数情况而言,创业成功者往往得益于创业之前的打工、管理甚至领导岗位上积累的商业经验、良好人脉关系,即经验性知识。这类知识有助于识别商业行为,增强预见能力和捕捉商业机会的能力,带领企业走向成功[3]。

事实上,任何“发明”“创造”及“创业灵感”等创新创业机会都是偶然出现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即使创业机会降临眼前,那也只会变成偶然现象。“意外”商机遇到有准备的人才能变成创业项目。为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在毕业积累一定的资本及经验后能走上创业道路,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掌握相关应用知识,撰写创新创业计划书,并多参加企业兼职活动等体验性实践过程,获得相关经营管理经验。

四、“双创”教育课程生态体系建设路径

国办发36号文对“双创”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定位,决定了“双创”教育无法由单一的一门课程解決,而应由相关课程所构成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来完成;也无法通过传统的知识灌输能够实现,而需要由知识传授、实训、模拟、体验和实践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有机融合才能实现。根据笔者的多方调研,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尚处于碎片化的无序状态,多数学校只是开设了创新创业通识课,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付了事;至于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多未提上日程。基于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需要,尽快构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理实结合、必修与选修兼顾、通识与专业融合渗透的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课程体系,既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现对“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见图2。endprint

(一)通识性课程

通识性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提高道德品格修养,提升素质,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设置要将创新创业课程与素质教育课程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基础课入门开始就全面触及创新创业知识,便于学习专业课时学习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提升创新创业素质,为结合自己所选专业及个人兴趣从事创新创业提供知识源泉。鉴于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长期性、过程性和体验性,高职院校在法定开设思想政治课、德育品质课、形势与政策、法律知识等思政类通识课过程中就要注意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对非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健康、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等选修课程,形成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核心通识课和有利于提升创业管理能力的外围选修通识课体系。核心通识课与外围通识课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性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视野,养成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

(二)专业渗透融合课程

此类课程按照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及对应行业的职业特点,结合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寻找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闪光点,并充分挖掘其中的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实施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并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内容和技能。能够与专业渗透融合的课程包括两类,一类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创业管理类课程;另一类是有利于规划人生助力创新创业成功的实战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创意思维、创业机会分析、财税知识和融资运作等。这两类课程形成与专业课程渗透融合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优势选修有助于创业的课程,让学生立足专业及个人爱好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技术技能基础上,发挥所学专业特长选择适宜的创业项目进行创新创业,结合专业技能特长参与创新创业实战训练,形成覆盖整个学习生涯的唯新、唯变、唯异、唯实、唯精、唯创造的创新创业精神,锻炼学生的创造精神、冒险精神、风险控制意识及抢抓机遇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同步持续强化,给学生播下“创新创业种子”,满足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创造需要,以及适应环境变化及工作创新的需要。

(三)实训实践活动课程

创新创业素质养成,除依靠创新创业基础性通识课程以及与专业课程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外,还需要创新创业实践凝练固化形成的经验。为此,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和校园文化,整合散落在校内各院系的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实践基地及全校创新创业模拟系统、创业孵化器和创业园区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载体,打开政府、企业和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之间的壁垒,构建集教学、指导、实践、孵化、经营、服务与帮扶于一体的开放性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平台,使学生创造众多参加商业模式构建、企业组建及运营流程模拟、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大赛、小微企业运营等实训实践机会;通过仿真实训实践学会组建创业团队、组织指挥、营销策划、企业管理等创业过程,再辅以创意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创新作品竞赛、专利申报竞赛、创新创业讲座、报告会、论坛、创业者沙龙、创业者集训班和创业精英经验交流会等拓展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与激情,使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并随着专业深度的增加而加大训练力度。构建成“课内外衔接、理论实践一体”的创新创业素质训练提升课程体系。对部分立志于校园创业,并找到富有专业特色及良好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的学生,按企业家的培养要求为之创造好的创业实践环境条件进行重点扶持,采用“项目准入、资金扶持、独立经营、业绩考核、专业指导、优胜劣汰”的方式遴选进入创业孵化器孵化,让学生创业团队在真实的企业创业实践,锻炼他们的主体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开拓发展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果敢决策意识,使之养成企业家的特质,按企业家的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让真正具有企业家潜质的创业者体验并感悟创业过程,在充满市场风险的实战创业环境中迎着风浪成长,把握创业精髓,淬炼成为真正创业成功者。

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统筹兼顾地考虑与通识课及专业课的系统性优化整合,使通识性课程与专业课程前后照应,专业课程与实训实践平台相衔接匹配,实训实践平台与实践活动课程相耦合,真正将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毕业后创业植入创新创业“遗传基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國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5/s3265/201512/t20151208_223786.html.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由建勋.创新创业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殷新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质培养双创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及人员素质的培养
生物工艺实验教学特点
素质培养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