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2017-11-15汤凯黄春辉卢海川
汤凯 黄春辉 卢海川
【摘要】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均等分组,每组46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外侧前路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实施疗效判定并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结果:经不同的治疗,观察组的Cobb角、伤椎后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统计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痊愈、好轉及无效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7、7、2例及18、20、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62% vs 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两组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均未出现感染或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等情况。结论: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并在缓解疼痛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治疗; 后路手术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6.0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6-0139-02
胸腰椎骨折大多病情十分复杂、危重,需要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治疗中手术治疗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常规的手术治疗为外侧前路骨融合,容易导致一定应力集中等问题的出现,影响到手术效果及患者的术后恢复[1]。为此,临床需要积极地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以尽可能的改善预后。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开始在临床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应用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方案,经比较研究发现,该方案可以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对相关分组研究情况与结果进行详细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52例,女4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7岁,平均(35.16±11.57 )岁。对入组患者进行随机均等分组,每组46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对于本次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的分组治疗方案,患者及其家人均事前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脊柱外侧前路骨融合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评价。结合患者骨折情况,利用同种自体骨实施移植治疗。检查植骨效果,达到理想效果。放置引流管,妥善缝合切口。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等,指导患者卧床静养,术后3 d拔出引流管。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对骨折情况进行准确的定位。术中对患者实施全麻处理,并调整体位,包括俯卧状。从伤椎的中心部位做切口,于棘突两边分离椎旁肌。使用Weinstein法进行准确的定位,于创伤处和相邻的脊椎处钉入椎弓根螺钉。结合患者情况适当拓宽骨道,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方式进行骨移植治疗。术后常规缝合切口并引流。术后营养支持等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实施疗效判定并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手术相关指标包括Cobb角、伤椎后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及VAS评分。疗效判定分为痊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全部消失,感觉功能和脊柱功能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经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好转(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得到显著的改善,感觉功能和脊柱功能均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经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及无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未得到明显的缓解,感觉功能和脊柱功能、影像学检查结果仍处于异常状态)三种类型。治疗有效=痊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到两组相关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统计比较
经不同的治疗,观察组的Cobb角、伤椎后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统计结果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疼痛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有效率评估结果
在痊愈、好转及无效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7、7、2例及18、20、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62% vs 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安全性检测
术后对两组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或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等情况。
3 讨论
受到剧烈外力等因素的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脊柱变形及椎管变窄等情况,并出现其他一些损伤。于是,在骨折之后,脊柱椎体高度等都会出现变化。这一情况下,还需要及时地通过手术方式对患者的脊柱椎体高度等进行有效恢复,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以避免各种不良后果的出现[2]。
常规手术治疗中,脊柱外侧前路骨融合的应用较多。通过对患者实施脊柱外侧前路骨融合治疗,可以对患者的椎体高度进行恢复,并获得一定的内固定效果。但是,脊柱外侧前路骨融合手术需要经历成型融合,容易导致应力集中现象的出现,极易出现不融合甚至内固定松动等情况,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而经后路内固定治疗则选择从前中后三柱来实施内固定治疗,以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3-4]。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经不同的治疗,观察组的Cobb角、伤椎后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统计结果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疼痛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同的治疗方案下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在痊愈、好转及无效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7、7、2例及18、20、8例。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并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3.62% vs 80.85%)。即提示,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不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达到缓解术后疼痛的目的。以往项强[5]也通过研究指出,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通过实施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十分理想的临床效果,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达到更好的伤椎高度恢复效果。另外,还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分析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后路内固定治疗方案选择对患者的前部、中部和后部三方柱体全部予以固定,并形成三维疗效,以达到更为理想的复位效果[6-7]。在实施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从椎弓根位置出发,经后路从中通过,并将螺钉置于前方椎体处。整个过程采用以三柱中的形式贯穿过去,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内固定治疗,达到了理想的固定效果,很好地恢复了脊柱的稳定性,并对后凸畸形进行矫正,以促进椎体高度的恢复及椎管重建,进而改善患者的伤椎前、后缘高度等指标,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8]。而且,在具体的内固定操作方面,选择采用短阶段性固定的方式。因此,在术后,脊柱融合并不会对患者的活动产生影响。在术后早期,还便于对损伤进行矫正,更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另外,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中入路简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术中出血少,更有利于减少各种术后不良反应的出现。以往海峰等[9]通过研究证实,对脊柱骨折患者实施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与传统的外侧前路骨融合术治疗进行比较,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等显著的优点。本次研究过程中经治疗安全性检测,术后对两组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均未出现感染或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等情况。即提示,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10]。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并在缓解疼痛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峰.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6):3741-3742.
[2]毛俊敏,方绍军,毛明潇,等.后路手术内固定手术对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1):61-62.
[3]闫伟,杨莉.后路手术内固定对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价值及效果初步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2):44-45.
[4]王天.分析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5):107-108.
[5]项强.观察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27-28.
[6]王海涛.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1):50-51.
[7]杨安栋,陈秀民.等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2015,35(4):60-70.
[8]翟成磊.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14):100-101.
[9]海峰.脊柱骨折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及临床优势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41-42.
[10]陈屹泉,王和平.脊柱骨折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8(20):20,23.
(收稿日期:2017-05-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