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7-11-15黄安乐
黄安乐
【摘要】 目的:研究并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p21WAF-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以期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诊断和病理危险度判断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纳入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且胃黏膜无异常的50例胃肠道良性息肉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的胃黏膜组织标本,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测定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统计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病例,比较两组患者的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根据p21WAF-1蛋白检测结果将6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分为阳性组、阴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胃肠道间质瘤中p21WAF-1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后明确,肿瘤直径、肿瘤多发、有无坏死、肿瘤细胞类型、病理危险度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中p21WAF-1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因素。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中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异于正常人群,其表达主要受到肿瘤直径、肿瘤多发、有无坏死、肿瘤细胞类型、病理危险度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可将p21WAF-1蛋白表达作为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病理危险度评估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p21WAF-1蛋白; 免疫组化检测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5.0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5-0053-02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发病率为1%~4%[1],肿瘤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肿瘤细胞容易发生转移,5年生存率较低[2]。临床上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主要为外科手术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而采取何种治疗方案,还需根据胃肠道间质瘤的侵袭性(即病理危险度)进行选择。有研究报道指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的p21WAF-1蛋白表达可能与其病理危险度有关。可在一定程度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诊断和病理危险度判断提供依据[3-5]。而本研究旨在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p21WAF-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以期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诊断、病理危险度判断提供借鉴和帮助,为此,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黏膜无异常的50例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列入进行比较研究,具体报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筆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纳入作为观察组,年龄29~72岁,平均(50.69±20.17)岁,男36例,女27例,均因腹胀腹痛、胃部烧灼不适、反酸嗳气、触及腹部包块而就诊,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明确为胃肠道间质瘤。另选取同期收治且胃黏膜无异常的50例胃肠道良性息肉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5~76岁,平均(49.92±22.35)岁,男29例,女21例,均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经胃肠镜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良性息肉样病变,胃黏膜未发现异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患者均对研究知情了解,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
收集组内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与胃肠道良性息肉病患者的术后石蜡切片,采用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采用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p21WAF-1蛋白单克隆抗体试剂盒,采用已知组织表达抗体作为阳性对照,采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
1.3 观察指标
根据切片标本显色程度和阳性细胞数占比判断,显色程度包括无色0分、淡棕红色1分、棕红色2分、深红色3分,阳性细胞数占比分级包括≤10%(1分)、11%~50%(2分)、51%~75%(3分)、>75%(4分),两项得分乘积0~3分即阴性,达到4分即阳性,统计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病例,比较两组患者的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6]。
根据p21WAF-1蛋白检测结果将6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分为阳性组、阴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胃肠道间质瘤中p21WAF-1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指标主要有年龄(≥60岁或<60岁)、性别(男或女)、肿瘤直径(≥5cm或<5cm)、肿瘤单发或多发、有无坏死(有或无)、肿瘤细胞类型(梭形细胞或非梭形细胞)、病理危险度(低度危险或中高度危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纳入Logistics线性回归模型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比较
观察组患者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影响胃肠道间质瘤中p21WAF-1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分析 6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共有29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p21WAF-1蛋白表达为阳性,34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p21WAF-1蛋白表达为阴性。单因素分析中,阳性组与阴性组肿瘤直径、肿瘤单发或多发、有无坏死、肿瘤细胞类型、病理危险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endprint
2.2.2 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至Logistics线性回归模型中,经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后明确,肿瘤直径、肿瘤多发、有无坏死、肿瘤细胞类型、病理危险度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中p21WAF-1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常见胃肠道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间叶细胞,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其病灶通常位于胃黏膜下,在胃肠道中的分布范围未受限,多发生于胃部、空肠及回肠,存在恶化风险,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故临床上需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早期积极治疗,以避免其肿瘤恶化[7-9]。
现阶段,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也属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常用治疗手段,而在治疗前,不仅需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肿瘤性质属于良性还是恶性,还需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侵袭性进行评估,即对病理危险度进行评估[10]。近年来,临床上发现,p21WAF-1蛋白表达的丢失是诱发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p21WAF-1蛋白是一种广泛性细胞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可对cyclin-CDK复合物活性进行广泛抑制,可抑制腫瘤细胞DNA的复制,进而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起到显著抑制作用[11]。而在胃肠道间质瘤方面,本研究发现,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胃肠道良性息肉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p21WAF-1蛋白可能参与到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过程中。
本研究还对影响胃肠道间质瘤中p21WAF-1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后明确,肿瘤直径、肿瘤多发、有无坏死、肿瘤细胞类型、病理危险度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中p21WAF-1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因素,这说明p21WAF-1蛋白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肿瘤直径、有无坏死、肿瘤细胞类型以及病理危险度密切相关,胃肠道间质瘤瘤体直径越大,肿瘤多发,肿瘤病灶越多,肿瘤坏死,肿瘤细胞为梭形细胞,病理危险度为中高度,均可能会导致患者的p21WAF-1蛋白表达逐渐丢失,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可通过测定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黏膜p21WAF-1蛋白表达来判断患者的病理危险度,以期为其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12]。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中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异于正常人群,其表达主要受到肿瘤直径、肿瘤多发、有无坏死、肿瘤细胞类型、病理危险度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可将p21WAF-1蛋白表达作为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病理危险度评估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卜晓红.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与免疫组化表达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1):30-31.
[2]宋瑞红.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3):3-5.
[3]程新宇,孙洁,王翠芳.p53、p21WAF-1和p63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意义[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9,23(5):447-450.
[4]潘献柱,吴强.胃肠间质瘤组织中MMP-14与CD147的表达及其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7):401-403.
[5]王星辉,刘翠云.伴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间质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5):361-363.
[6]陈金培,刘国荣,杨耀湘.CD117、CD34、Ki-6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9):3043-3047.
[7]孙海涛,于汀,张艺,等.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临床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6(6):658-659.
[8]杜娟,王彦荣,宋彬,等.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0):1389-1392.
[9]白聪,李岩,杨秀兰.胃肠间质瘤43例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50-52.
[10]许春雷,王淑秀,杨晓煜.胃癌组织P16INK4、P21WAF-1和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5,45(14):43-44.
[11]张薇,潘献柱,吴正升,等.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MMP-13与CD147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18(6):649-652.
[12]杨园.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实用肿瘤杂志,2011,26(1):65-66.
(收稿日期:2017-05-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