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C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分析
2017-11-15陈勇史浩吴芸
陈勇 史浩 吴芸
【摘要】 目的:对CT方案应用至肝脓肿诊断工作、鉴别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于2013年1月-2016年8月因肝脓肿进入笔者所在医院诊疗的患者中随机抽选出44例确诊患者进行分析,选择CT方案予以鉴别诊断,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结果:44例患者接受CT平扫后,发现其病灶组织呈现出低密度征象;接受增强扫描后,发现其肝脓肿壁强化征象各不相同,其中25例(56.82%)呈现出双环强化征象,4例(9.09%)呈现出三环强化征象,11例(25.00%)呈现出分隔强化征象,26例(59.09%)呈现出边缘强化征象。结论:临床上鉴别诊断肝脓肿时,通过对CT方案合理应用,除了能对脓肿位置清晰显示外,还有助于医师观察图像特征,以判断脓肿性质,所以可推广。
【关键词】 鉴别诊断; CT方案; 肝脓肿; CT平扫; 增强扫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8-0047-03
一般而言,当肝脓肿处于早期阶段时,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肝脏疾病有相似性,所以鉴别诊断工作难度偏大,需优化鉴别诊断方法[1]。选择CT方案对肝脓肿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可明确患者病灶特征,以便于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因此此次为评估CT方案应用价值,重点对44例于2013年1月-2016年8月因肝脓肿进入笔者所在医院诊疗的确诊患者进行分析,期待能提升鉴别诊断工作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1月-2016年8月因肝脓肿进入笔者所在医院诊疗的患者中随机抽选出44例确诊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13~89岁,平均(54.67±10.75)岁。所选患者均出现肝功能障碍、肝脏疼痛、高热、白细胞计数上升、肝区包块、肝区肿大等症状。
1.2 方法
44例患者均选择CT方案予以鉴别诊断:(1)医院所用CT机型是128排philips briliance ict。(2)扫描参数设定如下:重建层厚:5.0~7.0 mm;电压值:120.0 KV;采集层厚:2.0~4.0 mm;电流值:250.0 mA;螺距:3∶1~3.5∶1;矩阵:512×512。(3)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扫描,以机体膈顶平面为起始点,直至其肝脏组织的下极平面,均设作扫描范围。(4)增强扫描时,选择碘海醇作对比剂,其浓度为300.0 mgI/ml,使用量控制在80.0~100.0 ml,使用速率则控制为3.5 ml/s。(5)给予患者肘静脉组织应用对比剂约25~30 s后,予以三期扫描,扫描时间选定注射对比剂后25 s、45 s及180 s时进行,其中动脉期的延迟时间控制在25 s,而门脉期的延迟时间则控制在45 s,同时平衡期的延迟时间控制为180 s。(6)扫描时,重点观察机体肝脓肿组织的边界状况、形态、密度、数量、体积及方位等信息,再查看脓腔组织中是否存在积气现象。
1.3 观察指标
观察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患者诊断结果与图像特征。
2 结果
2.1 所选患者CT平扫结果
44例患者接受CT平扫后,发现其病灶组织呈现出低密度征象,30例(68.18%)出现于机体肝右叶处,其中16例(53.33%)处于右前叶,14例(46.67%)位于右后叶;14例(31.82%)出现于机体肝左叶处。同时,32例(72.73%)为单发性病灶,
12例(27.27%)为多发性病灶,病灶组织直径2.0~10.0 cm,平均(6.75±1.06)cm。观察患者而病灶组织形态,发现以椭圆形或圆形为主,34例(77.27%)病灶组织的边缘呈现模糊状,10例(22.73%)病灶组织边缘相对清晰;且36例(81.82%)患者病灶组织的密度明显缺乏均匀性,8例(18.18%)患者病灶组织中的密度基本保持均匀状态。
2.2 所选患者CT增强扫描结果
44例患者接受增强扫描后,发现其肝脓肿壁强化征象各不相同,其中25例(56.82%)呈现出双环强化征象,不仅外周有低密度状的水肿征象,且未出现强化环形,同时以环靶征为主;4例(9.09%)呈现出三环强化征象,即其脓肿壁组织有环状强化征象出现,脓肿内部还有低密度环出现,但是无强化征象,同时外周有无强化环的低密度状的水肿征象出现;11例(25.00%)呈现出分隔强化征象,不仅病灶组织内部有强化间隔,且其厚薄缺乏统一性,同时表现出不规则性特征,即花瓣征象或者是簇状征象;26例(59.09%)呈现出边缘强化征象。
3 讨论
袁戴海等[2]发现,肝脓肿好发于贫困地区的老年群体中,而且在肝脏组织任何部位都可能会发生,疾病形成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化脓炎症阶段、脓肿形成的初级阶段及脓肿形成阶段等,发病之初以局部炎症、局部充血或局部水肿为主要特征,随着疾病发展,会出现脓肿壁,其周围健康组织也会被累及,并且出现水肿及充血等问题,导致疾病出现。
一般而言,疾病发展阶段不同,其CT表现也会存在差异:(1)化脓炎症阶段。该时期机体肝脏组织局部会出现炎症,伴随着充血现象和水肿现象发生,予以CT平扫,发现有均匀状的低密度改变征象,配合进行增强扫描,则会发现机体病灶组织的范围明显比平扫时小,呈现出肿块缩小征象[3]。(2)脓肿形成的初级阶段。该时期机体肝脏组织炎症状况愈加严重,并且朝着坏死及液化的程度不断进展,予以CT平扫,发现有不均匀状的低密度改变征象,而且低密度的病灶组织中还分散着密度更低的坏死液化组织,配合进行增强扫描,如果发现有一过性肝段性强化现象发生,同时还伴随着持续性强化征象、分隔状的强化征象及边缘性强化征象出现,即属不典型性的肝脓肿[4]。其中,一过性肝段性强化图像的出现,代表在动脉期时,机体脓肿附近的肝脏组织呈现出一过性斑片状强化特征;持续性强化征象代表脓肿病灶组织出现强化现象的持续时间相对偏长;分隔状的强化征象代表机体脓肿组织中出现分隔状的强化迹象,同时还有坏死液化征象的低密度灶散在性分布;边缘性强化征象则代表疾病处于动脉期时,当机体接受增强扫描后,其脓肿组织附近出现环带状的强化征象;当疾病处于平衡期时,其密度相同于肝实质[5]。(3)脓肿形成阶段。该时期,机体肝组织已经呈现出坏死液化征象,脓肿壁也已经完全形成,同时脓肿病灶附近的肝脏组织还会出现充血性水肿现象[6-7]。此时,从患者CT图像中,可发现其平扫图像内有均匀性的低密度灶出现,以椭圆形或者是圆形为主,病灶组织的边缘大多呈现出模糊状,同时还有密度各不相同的环壁组织出现,配合增强扫描,会发现其脓肿壁组织还会有环状强化征象出现,且以单环征象、双环征象以及三环征象为主,其中又以双环征象最为常见[8]。此研究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CT平扫后,发现32例(72.73%)为单发性病灶,12例(27.27%)为多发性病灶;30例(68.18%)出现于机体肝右叶处,14例(31.82%)出現于机体肝左叶处,且其病灶组织呈现出低密度征象。此外,接受增强扫描后,发现其肝脓肿壁强化征象各不相同,其中25例(56.82%)呈现出双环强化征象,4例(9.09%)呈现出三环强化征象,11例(25.00%)呈现出分隔强化征象,26例(59.09%)呈现出边缘强化征象。endprint
由于肝脓肿与肝血管瘤、肝癌或者是肝转移瘤在临床表现方面存在着相似性,因此临床上对该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重视上述三种疾病的鉴别[9-10]。其中,肝转移瘤患者接受增强扫描后,会发现动脉期时,其病灶边缘会有结节状的强化征象出现,而且强化范围还朝着中央不断充填,同时其病灶组织及肝脏组织会出现等密度改变征象,而边缘的清晰度普遍偏高;肝癌患者的坏死液化病灶通常在病灶中央出现,以不规则性形态为主,不仅内缘呈现出凹凸不平状,而且增强扫描后,患者强化征象持续时间相对偏短;肝转移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感染症状,但是会出现原发瘤病灶,除了会有水肿带长时间环绕于机体病灶组织附近外,予以增强扫描,还会发现脓肿组织中的大型病灶成分才会呈现出环状强化征象[11-12]。
综上所述,临床上鉴别诊断肝脓肿时,通过对CT方案合理应用,除了能对脓肿位置清晰显示外,还有助于医师观察图像特征,以判断脓肿性质,所以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恩海,张建辉,林诗彬,等.超声与CT 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2):2884-2885.
[2]袁戴海,吴立伟,单海荣,等.不典型肝脓肿的CT图像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15):49-50.
[3]吴庆德,郑玉劲,覃晨斌,等.CT引导下病灶造影在诊断不明确肝脓肿的应用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3,22(4):269-272.
[4]王永正,刘斌,王武杰,等.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负压引流治疗TACE术后肝脓肿[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12):974-977.
[5] Law S T,Kong L M.Is there any difference in pyogenic liver abscess caused by Streptococcus milleri and Klebsiella spp?: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ver a 10-year period in a regional hospital[J].Journal of Microbiology,Immunology,and Infection,2013,46(1):11-18.
[6]史爱道,袁宏浦.64层螺旋CT诊断肝脓肿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148-149.
[7]黃伟浪,林歆,郭顺成,等.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177-179,187.
[8]吴莉莉,苏中振,吴涛,等.超声造影在胆管细胞癌与早期肝脓肿鉴别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4):235-237.
[9]邵永良,钟丽琴,孙云峰,等.CT检查在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脓肿诊断中的作用分析[J].健康研究,2016,36(2):150-152.
[10] Choi S H,Hee L C,Kim B H,et al.“Nondefect”of arterial enhancing rim on hepatobiliary phase in 3.0-T 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enhanced liv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stinguishing hepatic abscess from metastasis[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Tomography,2013,37(6):849-855.
[11]王佳,杨素君,唐业欢,等.肝脓肿的CT和MRI影像诊断[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3):178-180.
[12]李巍.双排螺旋CT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122-123.
(收稿日期:2017-0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