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激光:当产业链上的“总导演”
2017-11-15肖丽琼王占旭
肖丽琼+王占旭
核心提示:即使你是全能选手,也应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深耕,千万不能挑花眼。
8月17日,武汉东湖高新区瞪羚企业——武汉逸飞激光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飞激光”)的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国内首台全极耳圆柱电池装配线下线并交付客户。
激光焊接、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逸飞激光从成立之初的激光生产企业,已发展为一家全面掌握动力电池生产全工序的企业。该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订单同比增长100%。
而在10年前,逸飞激光的主打产品刚进入市场就遭遇金融风暴。面对这场金融海啸,逸飞激光的做法是给客户做低成本的产业升级。这种既经济又高效的做法,帮助不少企业熬过危机,这些企业与逸飞激光成为莫逆之交。如今,智能工厂的解决方案,又让逸飞激光和这些企业伙伴的关系更加亲密。
“市场是一片蓝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逸飞激光总经理吴轩在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在擅长的领域做专做精才是企业活下来,并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亲自研发核心技术
在过去3年,逸飞激光总计在研发上投入1200万元。今年,研发投入更是高达2800万元,研发人员也从40人增加到80人。“技术男”出身的吴轩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吴轩是湖北恩施人,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进入武汉一家激光企业工作。当时激光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刚刚萌芽,吴轩的毕业设计就是用激光进行汽车底板的焊接。
他一路从普通技术员做到该激光企业切割机部门的负责人。2005年,吴轩决定“单干”。
吴轩说,出来创业有几个原因,最主要的是他感觉无论从技术、商业模式角度,都可以拓展出一种新的思路。
同事,激光产业的商业模式朝着做大、低成本的方向发展,行业不求做深,只是一味地求做量、做覆盖。吴轩认为,应该选择一个方向做深、做细。
第二,在激光应用方面,他最看好的激光焊接尚未发展起来,只是零星地应用。此现象源于一些技术瓶颈没有打破,也直接导致产业链无法打通。虽然激光焊接的直接投入比较大,但这种更先进、自动化程度更高、可靠性也更高的技术,可以节约人工成本、提高合格率、降低电耗,从综合成本核算来说更经济。
在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和技术储备后,逸飞激光诞生了,“当时想的就是一飞冲天”。
创业后,吴轩亲自参与产品研发。2007年,吴轩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自己的核心产品——500瓦商用灯泵激光器。当时市场的主流产品功率为300瓦,功率越大意味着转换效率越高。
逸飞激光瞄准的是手机电池市场。彼时,国内手机电池市场需求旺盛,激光器在手机电池封口焊接环节应用极广。
吴轩回忆,相比国外机器,逸飞激光的价格非常具有优势,但比国内同类产品还要贵两万元。刚开始推广特别艰难。他一遍遍地往沿海城市跑,希望在大企业中寻找商机却屡屡遭拒。
在深圳一家电源有限公司,吴轩提出免费提供一台机器试用。他在自己的机器和该公司原有机器上分别挂了电表,一个月后,逸飞激光的机器每天节电60多度,一年下来可节省电费两万元。不仅如此,他的机器每小时可生产500只電池,而原有机器的产量约为350只。吴轩说,后来该公司陆续买了200多台机器。
也是在2007年,国内首家做汽车动力电池的公司——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进行产品工艺升级,想把电池的不锈钢壳转换成铝壳。铝合金成本只有不锈钢的三分之一,一年可以节省400多万元。同时铝合金的重量也只有不锈钢的三分之一,电动汽车需要几百个电池,车身的重量也减轻了不少。
但在当时,激光焊接铝合金难度很大。苏州星恒几经辗转找到逸飞激光,使用500瓦商用灯泵激光器的焊接效果十分理想,顺利解决产业瓶颈。
两次危机推动战略改变
逸飞激光似乎真的一鸣惊人了,仅一年就积累了300多个客户。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制造业遭受重创。
“已经签订的订单被大量毁约。”吴轩告诉《支点》记者,很多老客户突然就倒闭关门了。2008年12月,当月订单只有1台。
“确实有点绝望了”,现在回头再看身处危机时的自己,吴轩很是感慨,“其实每一次,我所做的战略改变都是基于危机的。如果做好了应对危机的储备,危机也可以变成机会。”
当时,有家企业找到逸飞激光,询问是否可以给现有设备进行升级。这30多台设备都是其他品牌,改造后,效能可以达到逸飞激光新设备的90%。
这给了吴轩很大的启发。他发现,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已无能力扩大生产,但是又亟待提高产能。这时,大家更多的选择是做技术改造、设备优化,以控制成本。
吴轩适时地推出了设备改造业务。仅2009年,公司的改造订单就做到了接近500万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随后,逸飞激光幸运地赶上了第一轮动力电池产业的起步。但很快,第二次危机就来了。
2011年,吴轩明显感到产业进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在价格战中,逸飞激光不占优势。“如果只做单机,便会陷入简单同质化的生产。只有做生产工艺和自动产线的延展,为客户提供智能解决方案,才能形成差异化。”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逸飞激光在东莞建厂,计划做全工艺、全产线、全结构的产业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就是让激光器成为生产线中的一部分。
企业投产,最需要的是一套车间解决方案,甚至是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这往往不是一个企业独立完成,而需要产业链协同完成。但吴轩认为,基于对整个产业的熟悉,逸飞激光能搭建最优的车间整合方案,而这其实就是核心竞争力,“不谦虚地讲,我们力争做整个产业链的‘总导演”。
如果已经有能力建造动力电池智能工厂,为什么不干脆直接造动力电池?endprint
“在产业链里,应该是专业人做专业事。虽然造动力电池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市场和空间,但也失去了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失去优势。”在这一点上,吴轩似乎看得很透。他说,“十三五”规划指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要达到500万辆”,这将引爆整个产业,市场对逸飞激光来说已经足够大了。最终能获得多大收益,就看能做到多深。
不久前,逸飞激光一个智能生产线的销售额就达到了4600万元,超过2010年全年的销售额。
遗憾拥抱资本太晚
2015年,也是传统制造业纷纷转型寻求突破的年份。
吴轩明白,激光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来了。此时,距离企业成立正好10年。吴轩特别推崇与客户联合研发,立足于产业的联合研发可以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让客户在研发中获利,也增强了与客户之间的黏性。“2010年,我们还待在各自的圈子里。而到2015年,企业和我们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战略關系,捆绑在了一起。”
目前,逸飞激光拥有十几家这样的战略合作伙伴。
一个独家的“尖端”技术为吴轩的智能生产线锦上添花。这种名为全极耳的焊接技术,能解决不同金属材料间的焊接难题,此举会使电池内部的电阻变小,通电的电流变大,既能提高转换效率又能节省充电时间。
也是在2015年,逸飞激光开始接触资本市场。“以前一直都是自己埋头做事。现在看来,我们拥抱资本确实晚了些。”吴轩坦言。
吴轩说,当年在东莞建厂,真的是“节衣缩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从2011年到2015年,逸飞激光的产值仅从4000万元增长到6000万元。
但从2015年拥抱资本开始,逸飞激光的产值每年实现翻番。对于上市,吴轩依然持顺其自然的心态,“各方面都准备好了就往前推”。当下,企业厚积薄发,在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上已经开始发力,而一个智能工厂的产值就能达到上亿元。
“这样的方案会越来越多。只有产业从高速发展期步入成熟期后,能量才会真正释放。”吴轩说。
常有客户向吴轩建议:逸飞激光早已不单纯是做激光器的了,做的是智能装配线,为什么不干脆更名?
但吴轩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通过一个点开始介入产业,然后逐渐发散。激光是他踏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现在成为企业的一个支点,或许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词语足以概括逸飞激光的未来。(支点杂志2017年11月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