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连起的合阳历史文脉
2017-11-15李军
李军
合阳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的交界处,古称“有莘国”,历史悠久,人文郁盛,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合阳是《诗经?关雎》的发源地。《诗经》305篇中与合阳洽川有关的达32篇之多。
“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翻开中国烹饪史,遇到了伊尹。厨圣伊尹出生于合阳。
“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帝喾长眠于合阳。
原三秦文化研究会会长何金铭老人说:“陕西不少饭菜,都有两个明显特色: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合阳的秀美在山水,更在于美食,在这里吃到的是地地道道并且带着丰富文化和动人故事的陕西菜。
活化石——石子馍
合阳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两处,一在西塬,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另一在黄河滩地上。合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作为人类聚落的基本因素。合阳东、南、北之面距河,西面是黄土峰岭,古代有两条涧水自西向东流下,合为一流后再向东注入黄河。合阳境内有多处瀵泉,常年涌水且保持恒温,在西面山峰的屏蔽之下,形成区域性的小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瀵水及黄河又有鱼类资源。这些自然条件,是合阳成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择居的主要原因。
石子饃是陕西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我们祖先由生食转入熟食后,用石子导热,上烫下烙焙制而成的一种食品,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礼记?礼运》)。这种熟制方法,是中国烹饪发展史的第一个阶段,被称为“石烹阶段”。及至唐代,同州(今陕西大荔县)人把石子馍作为对封建王朝的贡品而载入《元和郡县志》,称为石鏊饼。清代学者、诗人、烹饪鉴赏家袁枚在所著《随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由于石子馍具有酥脆荃香、营养丰富、经久耐存、易于消化等特点,因而成为招待嘉宾、馈赠亲友的佳品,同时,也是病人、产妇的必备食品。
在合阳只要谁家的媳妇坐月子生小孩,主家才会请人打石子馍。打石子馍要用凹地鏊和锅铲(群众叫“翻鏊匙”),鏊下面还要糊上泥巴,以防火大烧穿。石子馍的面是发面,还要揉进盐、茴香、芝麻、调和油,有的还要倒些清油,然后擀薄上鏊。石子馍的形状有圆形、半圆形和椭圆形,群众按照自己的习惯选择不同的样式。还有一种碗口大小、一指厚的石子馍,叫“饦饦”。擀好的薄面饼放进鏊里,用烧的滚烫的石子压严。刚烤熟的是软的,放凉后就变酥了。坐在鏊前掌握锅铲的人叫“翻鏊的”,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全凭他(她)定火色。火太大,烤的时间过长,容易烤焦;鏊太凉,烤的时间短,又会夹生,所以翻鏊的人一刻也不敢大意。一天鏊翻下来胳膊又酸又痛,真有些抬不起来呢!
源自伊尹的“清蒸黑乌鲤”
合阳的洽川有黄河流域最大的芦苇荡(10万亩)和最大的湿地保护区(15万亩),白天鹅、丹顶鹤、黑鹳、大鸨等百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洽川的7处瀵泉天下独有,其中“处女泉”最为神奇,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如沙浪浴,是名副其实的“华夏一绝”。“万亩芦荡,千眼神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秦晋相望”,是洽川的真实写照。《诗经?关雎》更是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传说,生于合阳百良秦庄头的伊尹,经常在洽川的芦苇荡里狩猎、捕鱼。有一次伊尹捕了一条鲤鱼和一条黑乌鲤,两条鱼颜色不同,形状各异。伊尹回到家中时发现鲤鱼已经死去,黑乌鲤依然活蹦乱跳,生命力极其顽强。等他剥去鲤鱼鳞并将其腌制好,去杀黑乌鲤时,一看这黑乌鲤并没有鱼鳞,用手一捏,肉头厚实。伊尹精心烹制,用他特有的五味调汤法,做成了“清蒸鱼”。他请来同乡一同品尝,经过大厨的精心烹饪,这鱼吃起来口感爽滑,汤鲜味美。来尝过的人都会说“嘹咋咧”。
说起黑乌鲤的名字,据传也是由伊尹独家命名的,有一次,有个人捕到黑乌鲤后说“伊大师,这鱼这么好吃,还不知道叫啥哩。”伊尹随即说道,黄河鲤鱼是咱们这特有的红色鱼。这鱼也在咱这儿出的,你看这鱼颜色乌黑乌黑的。就叫它黑乌鲤鱼吧。”黑乌鲤也就成了合阳的一个特色标签,此后,人们只要点吃合阳名菜,“清蒸黑乌鲤”绝对是首当其冲。
“咥”碗汉朝的“泡面”
黄河小北干流从韩城到潼关132.5公里河道,是秦、晋两省的界河,地势平坦,水流平缓,两岸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工农业、商业贸易兴旺发达,社会经济繁荣昌盛,沿河设有不少大小渡口,合阳的夏阳渡就处在这一地带中心。这一地域史称西河,西接秦地,东通晋、燕、赵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合阳踅面恰是古时争战的产物。相传是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汉朝初年,魏王豹反汉,韩信奉命出兵平叛,准备在洽川的夏阳渡军。假如埋锅造饭,敌兵就会从烟火的大小多少判断兵力的强弱,是兵家大忌。为解决士兵吃饭问题,韩信让以当地盛产的荞麦为原料,烙成大饼,发给士兵,吃时用开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说起来,这个“踅”字也是有一段故事的,“踅”字本身是个冷僻字,清代合阳有人编了一本《土音杂字》,出于好心,找了一个古音又读“xué”的“页”字来为“踅”字注音。但不想知道这个古音的人实在太少了,结果弄巧成拙,大家都按本音读“yè”,而没有人读“踅xué”,外地人到合阳更是按字读音,这样一来,便把“踅面”弄成“页面”了,实在是一大误会。“踅”即“折足”,是个会意字,在关中方言中是“转来转去”的意思。因为踅面从和面、摊饼到下面、捞面甚至放调料的每一个程序,都有“踅”的动作在里边,因而得名。endprint
合阳的踅面,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夏天可保存两三天。合阳的踅面不仅好吃,反而在操作方面比较简单快捷,踅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
“胡汉一家”的羊肉餬饽
如果说合阳踅面带着兵戈铁马的残余记忆,那么“羊肉餬饽”的传说则带着朴素善意,更寄托着着民众对和平的向往。据民间传说金将王镇归顺南宋,领兵南下,行至合阳时,当地老百姓曾用羊肉和烩饼招待他。南宋绍兴十年,王镇同岳飞大破金兵后,王镇也用羊肉和烩饼招待岳飞,岳飞觉得很美味,就问这是何物?王镇说:“肉是羊肉,饼子汉民叫饽饽,我们胡人很爱吃。”岳飞说:“胡汉能成为兄弟,也可以变一家,那就叫餬饽吧。”羊肉餬饽因此而得名。
合阳黑池镇的羊肉餬饽最为有名,以油水厚、味道美、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的特点曾被誉为关中四大名吃之一。吃起来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饼筋而不皮,软而不黏,香气持久,鲜美适口,回味绵長。
飞仙不如吃豆腐
莘塬山岳是合阳洽川西沿的黄土丘壑峰峦,由北向南依次有明山、光济山、金风山、天柱山、莲花山和秦驿山,许多美丽的传说为洽川自然风景增添了无穷魅力。站立山顶向东眺望,洽川风光尽收眼底。清代洽川才子许秉承有诗赞美天柱山道:“拔地峰如柱,穿云庙接天。窗迎雷首月,户望禹门船”。明山是何仙姑得道处,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曾栖于莲花山。豆腐是一个和道教有着深厚渊源的民间美食。传说豆腐是汉淮南王刘安修仙练道的产物。
对于民众来说,飞仙不如吃豆腐。合阳的“辣子豆腐”是村中婚丧嫁娶必备的席饭菜之一。在县西南部的路井、独店、孟庄一带尤为突出,当地流传着“宁吃一碗合阳‘辣子豆腐,不吃十碗席”之说。合阳文化历史悠久,就连合阳“辣子豆腐”的盛器都有特色当地叫“品”(“品”更多的是品味和生活的质量享受与回味)。
虽然合阳“辣子豆腐”这道菜很普通,但在合阳,也不是随时就能够吃到的。如果想吃,也只能等到谁家有红白喜事时才能圆了念想的,但这也不能确保一定就能吃到。合阳“辣子豆腐”从菜名来看是由辣子和豆腐两者组成,选用的都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原料,用料有豆腐、辣椒面、白菜、萝卜等,口味是香辣,工艺是烫、煎、炒。先把豆腐切块放入带调料的汤中煮20分钟;再煎好“梢子”。内容有油炸豆腐、萝卜丁、莲菜丁、肥肠等;再烧好猪油、清油相搀合的油泼辣子,只取上部辣子油备用。吃时先舀豆腐,再搭“梢子”,最后淋上辣子油,味美可口。
民国时期引进的“红薯”
红薯早在明朝就已经进入中国。但是到民国三年,才进入合阳。据《合阳县志》载:民国三年(1914年)新池镇南顺村李存定由河南把红薯引进合阳,称之为“老红薯”。至20世纪60年代,红薯栽植遍及全县。在灾害年代,高产的红薯帮民众度过难关。
合阳属于黄土高原,土质是沙土混合,特别适宜栽植红薯。在合阳,红薯的吃法大体分为凉菜有凉拌红薯片,炝拌红薯苗。热菜有拔丝红薯、红薯丸子、红薯扣肉、芝麻红薯脆条。面点小吃有红薯叶麦饭、红薯饸饹、红薯凉粉、红薯面、糯米红薯饼、红薯发糕。汤羹类的红薯粥、红薯银耳羹。其他类红薯粉条、红薯粉皮、红薯醋、红薯淀粉,道道有风味,个个有特色。
在食物日益丰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菜肴丰富着食客的餐桌,但是带着历史文脉的菜肴,根植于一方水土之上,不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它们都安然地慰藉食客的心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