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态场域建构
2017-11-15杨慧刘凤娟
杨慧+刘凤娟
摘 要:课堂生态场域是遵循人的生命生长规律而建构的,具有生命性、主体间性的特点。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结构上把课堂生态场域分为自然场、社会场、文化场、心理场。通过建构课堂布置呈现生命态、课堂制定实现共同参与、课堂文化呈现多元化和心理环境呈现健康态的课堂生态场域,来弥补课堂中忽视生命性发展及忽视生态环境的不足。
关键词:课堂生态;生态场域;场域建构
一、课堂生态场域的特点与结构
1.特点
(1)生命性。生态课堂是强调让教学回归自然本性,按照人的自然发展特点进行课堂设置;以提高人的生命活力、质量为目的,具有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创造生命的快乐、自尊的课堂情境的条件。课堂生态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在生态课堂的教与学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生命价值的体现。
(2)主体间性。在生态课堂中,教师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育学生的,克服了所谓“师道权威”的弊端,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学生也能理解教师的训导行为,成为主动获取知识的探究者。师生之间形成的相互“理解”与“共识”的行为,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这种在生态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师生主体间相互平等、尊重、协商合作的关系即为主体间性。
2.结构
布迪厄说过:“一个场域的结构可以被看作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这些位置是根据他们在争夺各种权力或资本的分配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课堂生态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其中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主体,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是课堂生态的两大基本要素。因此,根据场域概念及课堂中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课堂生态场域分为自然场、社会场、文化场、心理场四部分[1]。
二、课堂生态场域的建构
1.课堂布置呈现生命态
古语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因此,可在教室中设立生态角,陈列各种昆虫、植物的标本,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在设置室内空间时,应按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求来分配人数。如中学学生人均占有1.08m2空间,小学人均占有1.175m2空间;室内温度应控制在16℃~18℃之间,在北方冬季要有取暖措施;室内通风应以自然通风为主,最好能对侧设窗,以引起空气对流,便于换气;教室采光以左侧窗采光为佳,避免造成手部阴影。为了弥补教室光线的不足,也可以使用照明设备。只有合理设置室内环境,符合自然规律,才能使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健康,使课堂呈现出生命态[2]。
2.课堂制度实现共同参与
在生活中,每个学生的习惯、认知和想法不同,导致学生的行为方式各异,因此课堂制度的制定应结合学生背景、习惯、心理承受力等,要求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使这种制度不仅规范个人的生活和行为,而且使学生精神生活充实,把握学校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3.课堂文化呈现多元化
课堂生态场域的文化是一种 “对话文化”,就是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师生对话新意,善于开发生本对话情景,除了让学生读文、读图等,还要善于营造生生对话的新风,不仅让学生说,还要让学生听,让不同观点碰撞,使学生得到多元体验[3]。此外,课堂文化还是一种“质疑文化”,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向书本质疑,在对问题认识上找到假设、批判与检验的途径,使学生拥有求真与创新的精神。
4.心理环境呈现健康态
学生个人的心理场中,包含个人内在需要的能力和具有正因子的对象,如学业上的目标;也包括负因子的对象,如学习中的干扰因素。正因子对象与需要结合,可构成推动力,促进学生向目标靠近;负因子的对象则为排斥力,阻碍学生实现目标。因此,教师应利用各种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竞赛,使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韧性,从而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对于成功者,要求客观地评价自己;对于失败者,要找出原因,克服困难。只有让学生适度地接受刺激并得到满足,才能使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實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 猛,李 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吴小鸥.教学场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