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概念才能破解难题
2017-11-15陈锦铎
陈锦铎
摘 要: 物理概念的理解对学生学习物理很重要,尤其是对学生解决难题来说,概念理解不透彻学生无法构建模型,问题解决就无从谈起。夯实概念学习,学生解决难题时才能从情景化问题中构建物理模型,才能够理清复杂运动过程,才能在解决陌生习题时不误入歧途,才能迁移已有经验到新情境,最终实现问题的顺利解决。
关键词:夯实概念;破解;难题;情景化;物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038-3
概念对物理很重要,但是由于概念具有高度浓缩性,导致概念非常抽象,造成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难点。概念教学同时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物理规律并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1]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只有对概念深刻理解才能够灵活运用概念,并在解决一些难题时有所突破。常见的难题有从生活情景取材的情景化试题,这类题构建物理模型困难、运动过程复杂难以理清、情景陌生无从下手等。学生夯实概念的学习在解决难题过程中才能够顺利抽象情景、构建模型、找到规律、顺利解决。
1 夯实概念才能从情景化问题中构建物理模型
在学生遇到的问题中有很多是以生活、生产为背景,这类习题详细描述了生产、生活中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过程,学生看完题目之后,需要根据所学知识提取信息,构建物理模型,将物理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列方程求解。在解决这类情景化问题时,学生只有清晰理解概念才能读懂题意,顺利构建物理模型,并找到适合的物理规律。
例1 观察如图1所示的水龙头,出水口出水的流量稳定时,若自来水水流不太大时,从水龙头中连续流出的水会形成一水柱,测得高为H的水柱上端面积为S1,下端面积为S2,重力加速度为g,请比较水柱上下两端的横面积,并求出该水龙头的流量。
本题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要顺利构建物理情景,顺利解决本题,學生需要对流量、竖直下抛的概念理解非常透彻,从而知道流量的计算方法,并构建水做竖直下抛运动的模型,利用竖直下抛的规律求解。本题中水的流量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任一横截面的水的体积,所以流量Q=Sv。水从上端到下端做竖直下抛运动,下端的速度v2大于上端的速度v1,而水的流量恒定,即水在上端和下端的流量相等,有S1v1=S2v2,得S1>S2。求解水龙头的流量时,需要用到竖直下抛的速度公式v=2gH,又v1=v2,得v2=S1,流量Q=S2v2=S1S2。
2 夯实概念才能够理清复杂运动过程
运动过程的分析对于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很重要。只有清楚地知道研究对象在什么阶段做什么运动,才能找到合适的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然而,在中学阶段运动过程的分析是学生的弱项。学生运动过程分析能力较弱,除了运动过程分析本身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综合知识、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之外,还有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基本概念学习不扎实的因素。只有准确理解概念,在分析问题时才不会张冠李戴、误用概念。
例2 质量M=1 kg、横截面积S=2 cm2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导热性能良好的竖直圆柱形气缸内,活塞与气缸底部相距H=30 cm,如图2所示。在活塞上放一重物,待整个系统稳定后,活塞与气缸底部相距h=20 cm。已知大气压强p0=1×105 Pa,不计一切摩擦,g=10 m/s2。求整个过程中被封闭气体与外界交换的热量。
本题中放上重物之后在系统重新到达平衡之前,活塞会经历怎样的运动过程。分析清楚这一过程对学生求解“被封闭气体与外界交换的热量”有很好的帮助,且对物理现象的本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然而,要理清活塞的这一运动过程并不容易。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认为活塞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甚至认为先匀加速后匀减速,达到平衡时速度减小为零后保持静止。在和学生深入交流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分析活塞的运动过程中,将“静止”“速度为零”两个概念混淆。学生典型的分析如下:放上重物之后,大气压力和活塞的重力大于密封气体施加的向上的压力,活塞向下加速运动,密封气体压强增加,活塞合力越来越小,加速度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然后合力向上加速度向上,活塞做减速运动,速度减小为零时活塞停止运动。学生的分析在最后出现错误,当速度减为零时活塞是否静止,还要判断加速度是否为零。本题中活塞的第一次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向上,所以不会静止,而是应该向上运动,然后活塞会反复上下振动,振幅越来越小,最后静止。
3 夯实概念才能在解决陌生习题时不误入歧途
当学生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习题时,解决的难度往往比较大。此时,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准确分析问题,正确利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些基础知识中,物理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才能够在新的、复杂的物理情景中分析清楚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构建模型,正确使用物理规律。
例如,在例2中要求“整个过程中被封闭气体与外界交换的热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将问题转化为求外界对气体做功。在求解外界对气体做功时学生出现两个错误。第一,认为W=(Mg+mg)(H-h);第二,由于放上物体后活塞会有一个上下振动的过程,学生纠结外力做功的位移,不知所措。这两个错误究其根源还是学生对“功”的概念理解不透彻,而不能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运用。外界对气体做功,这里的“外界”包括了大气压、地球,所以做功的外力是F=p0S+(Mg+mg),且在活塞的整个运动过程中该力为恒力。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大小、力和位移夹角余弦值的乘积,计算时要注意力、位移方向发生变化时,做功的正负发生变化。在振动过程中,外力F既做正功,又做负功。以一次振动为例,假设活塞向下运动h1,然后向上运动h2,F先做正功Fh1,然后做负功Fh2,所做总功F(h1-h2)。第二、第三个来回的振动以此类推。不管有几个来回的振动,外界做功“等效位移”为H-h,外界对气体做功等于W=[p0S+(Mg+mg)](H-h)。只有学生熟悉概念,正确理解概念在计算外界对气体做功时才不会漏掉大气压的压力,不纠结于外力做功的位移。endprint
4 夯实概念才能迁移已有经验到新情境
新题考能力,越是情景新颖的试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越高,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也就越高。只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在问题情景发生变化时,学生才可能灵活地运用它来解决相关问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对于新颖的情景,只有学生夯实概念的学习,才能够理解题意,并将已有的解题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例3 如图3,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1、n2。原线圈通过一理想电流表A接正弦交流电源,一个二极管和阻值为R的负载电阻串联后接到副线圈的两端。假设该二极管的正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用交流电压表测得a、b端和c、d端的电压分别为Uab和Ucd,则( )
A.Uab:Ucd=n1:n2
B.增大负载电阻的阻值R,电流表的读数变小
C.负载电阻的阻值越小,cd间的电压Ucd越大
D.将二极管短路,电流表的读数加倍
本题是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I卷第21题。对本题的争论很多,也有很多教师在中学物理期刊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典型的观点有两种:有不少老师对本题所给的参考答案持怀疑态度,认为二极管工作时R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副线圈输出电压的二分之一;还有老师利用大学知识求解本题,认为本题超纲。其实,本题只要牢牢抓住有效值的概念即可利用高中物理知識正确求解,且避免争议。具体解答如下:变压器输入电压为Uab,输出电压为U,R两端电压有效值为Ucd,有},根据交流电的有效值定义有·T,Ucd=,Ucd=,Ucd与R无关。根据理想变压器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相等有UabI1=,电阻R增大,电流表读数I1减小。二极管短路时,Ucd=U,R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倍,由UabI1=知道电流表读数加倍。[2]从解答过程可以看出,本题并不高大上,类似的问题学生在平时经常遇到,例如计算图4所示交流电的有效值,根据有效值的定义有·T,得U=156 V。所以,本题算是陈题创新。只要学生抓住交流电“有效值”的概念和理想变压器的特点,尤其是抓住“有效值”的概念,根据二极管“正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的特点,将自己熟悉的图4中求解有效值的方法迁移到有二极管电路中就能顺利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4.
[2]赵波.有效值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吗[J].物理教学探讨,2016,34(11):39.
(栏目编辑 罗琬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