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诸葛亮的墓园

2017-11-15

金融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诸葛陕南文友

两年前炎夏寻觅南水北调的汉水源头时,在巴山与秦岭之间的陕南勉县境内,竟然与诸葛亮的墓地不期而遇。

这是一件让我十分兴奋的事。因为自幼读《三国演义》时,便为诸葛亮的超人智慧而勃然心动。试想,如果在魏、蜀、吴三国争战的历史中,没了像“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智慧故事,这部古典小说的含金量就会失重许多——而演绎这些故事的智慧人物就是诸葛亮。记得,在童年岁月我读到这些篇章时,常常忘记吃饭睡觉,成了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小小书痴。

但是面对墓冢我不仅失去兴奋之感,反而一股悲悯忧郁之情从心底升腾而起。何以会有如是的感伤?皆因在我行走中国时,曾瞻仰过中国历史上多座帝王将相(包括王后及宫妃)之墓地,幾乎都是庞大的墓群体组成,墓外不仅有石雕的龙虎当其阴间护卫,还有臣相排列于墓地两侧,以再现生前的权贵之威。可是诸葛亮墓地周围空空荡荡,不仅没有臣贤相伴和碑林相随,连其墓穴也是黄土堆成,坟上覆盖着的是一层茵茵绿草——墓前倒是耸立着一个庞然大物,但那不是石雕石偶,而是一株千年古柏,守候着这位世界知名的大智大贤。此情此景还让笔者联想起行走中国时,曾经见一座草根大墓:那是汉时开国大将韩信,为答谢当年赐给他温饱的江妇,在江苏淮阴水边为其建立起的“漂母”大墓。相比之下此诸葛亮的土坟虽然与“漂母”墓地有些近似,但那座“漂母”之大墓,还是要比眼前的诸葛亮之土冢高巍雄浑得多。

何故?这个问号使我独自默思于古老柏树下土坟之边,想找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一位陪同我们的陕南文友,见我久久沉默于古柏前,便走近我关切地询问道:“从老,您是不是因为这座诸葛亮墓太失应有的规格了,所以……”我答:“你怎么能捕捉到我心之所思?”他笑了一阵回答我说:“我是陕南汉中人,常常陪文化人来看诸葛亮墓,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为这位智圣魂归之处而感叹——有的不仅是感叹,甚至因其简陋而疑惑此墓的真伪。您也知道,时下流行争抢名人古墓之风,不仅白脸曹操和黑脸李自成之墓被争来抢去,甚至连浪荡公子西门庆和荡妇潘金莲之墓,也都弄得人真伪难辨……是吧!但这座诸葛亮的土坟有据可查,没有人与之争抢不说,偌大的中国,也没有冒名顶替的第二座诸葛亮墓。还有一点一定让您安心的是:不管那些帝王将相的古墓是真的是假的,几乎都有手持‘洛阳铲的盗墓者光顾过;而这座诸葛亮的土坟,没有任何一个盗墓贼光临过,挖过这土冢上的一锹土,拔过这座古墓上的一株草……因而这一千多年来,诸葛亮在土墓里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权贵族睡得都要香甜得多。哈哈……”这位陕南文友,说到这儿豪情地放声大笑起来。

在这一刻,我死去的历史记忆,似乎被他的朗朗笑声惊醒了。童年时我熟读《三国演义》,青年时代我从那些金戈铁马的故事中走出来,而钻进了《诸葛氏宗家谱》一书,想全面了解一个立体的诸葛亮。之所以有兴趣研读此书,除去诸葛亮强大的精神引力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让我对此书难以割舍:诸葛亮的远祖名叫葛婴,因其灭秦有功,其子孙便被汉文帝在山东诸县封侯——从此“葛”字之前被加上“诸”字,其姓氏从此改为“诸葛”。巧合的是,我的从姓的远祖枞公,汉时为韩信身旁之副将,汉末吕氏将开国功臣韩信处死并剁成肉馅后,枞公即率部逃往山东诸县,企图东山再起为主帅复仇,终因人单势孤而未成,但那里留下的“从家屯”至今尚在。诸县——我的远祖居然与诸葛家族曾先后在同一座城市为官,这地域之缘的强大诱因,是让我将《诸葛氏宗家谱》读全之源。我拉着这位陕南文友的手,对他说道:“我老了,记忆力严重退化。面对诸葛亮的墓地,我只顾与帝王将相的墓地相比,却忘了诸葛亮为人的精神光环和他人生最后的绝笔。现在我的记忆复活了,让我们好好聊聊墓中的前贤吧!”

这位陕南友人,当真想坐在草坪上与我畅谈诸葛亮奇伟人生的,但此刻墓地另侧又有文友呼唤他,他只好应声跑了过去——我猜想得出来,又是京城来的文友求他解析这墓地之悬疑了。此时此刻,我静静地站在千年古柏之前,复活了的记忆,绽放出诸葛亮生命中的光焰:诸葛亮仅仅活了五十四岁,就去了天堂(公元181年—234年)。当其心力交瘁病死于陕西岐县五丈原之前,曾对其西蜀身边臣子叮嘱:一不按丧葬常规,将其遗体远运至于蜀之京城成都下葬,而就近在蜀国之门的定军山下择址;二不为其离世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只求布衣木棺土冢归阴;三不许兴师动众,为其举行祭典之礼,以利于其在地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仅以《诸葛氏宗家谱》的这几点记载,在当时不仅是对封建帝制丧葬之风的叛离,而且可谓是古代将相归阴纪录中的《天方夜谭》,因而,我对面前这座古朴的土冢之诸葛亮遗骨,不仅确信其真而且充满了敬意。

昔日读过的有关诸葛亮的史记,一齐涌入我的心扉。据中国正史记载:中华智星诸葛亮落生在山东沂南县,两三岁时母殁,七八岁时父亲病故;把他养大成人、步入青年岁月的是他的叔父诸葛玄。后来其叔父因谋生流落到了湖北襄阳,但不久因病而死,诸葛亮失去了生活上的依靠,十七岁的他,为了谋生去独闯襄阳之西的隆中,并在此苦耕苦读十年。当他到二十七岁(公元207年)时,已将远古及秦汉时期的文韬武略揽于胸怀,此时身处逆境中的他,其生命格言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他青年时代的灵魂写真——我们把他的青年八字格言,与其晚年病危时“土坟布衣木棺”之求串联在一起,可谓是严丝合缝。

待等他进入二十八岁,经老师司马徽和同窗学人徐庶的鼎力推举,便有了蜀国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走出隆中在蜀国为军师之机。他在三国金戈铁马的争战中,又为自己写下八字箴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实践着他的诺言。如“空城计”中面对司马懿兵临城下时的那种无畏与镇定;“草船借箭”中那种神勇和忠诚;直到刘备死后,他又全力扶持近乎于痴的后主刘阿斗,真可谓是“鞠躬尽瘁”了;至于“死而后已”之人生格言,我面前这座草根般的黄土之坟,就是他的一幅灵魂写真。

沉睡地下千年的诸葛亮,无论如何也难以料到正因为其一生坚守生命格言,引发了后人对其最为崇高的礼赞。笔者在《孔明史记》中读到如是的史实:曾经是蜀之宿敌、后期灭蜀有功的魏国大将钟会,在蜀国灭亡之后,特意率部下到诸葛亮的墓园进行祭悼;同时命令随身部下,要爱护其墓地不能在其周围“割樵砍草”。此例证可喻为东方的《天方夜谭》,足以证明诸葛亮的精神光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超凡。三国纷争之后,历经的隋、唐、宋、元、明、清,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每到清明佳节以及诸葛亮丧葬纪念日,都会有无数国人对其进行各式礼祭,与此同时,在与诸葛亮人生有关的各个地域,出现了纪念这位中国奇智的庙宇楼阁,就连大海之对岸的台湾,也不忘为其修建诸葛玄机寺院。不仅国人对诸葛亮敬如中华图腾,还常有外国人前来墓前祭扫。此外,全球的汉学家及其学子,也常到诸葛亮的祠堂和墓地进行祭祀。这真是应了唐代诗圣杜甫对诸葛孔明的诗赞“诸葛大名传千古”。中国历史悠久绵长,但在其历史经纬中怕是难找到第二个能与其媲美的“智多星”了——而他自我要求的魂归之处,却是木棺布履的黄土之坟,真是五千年中国历史上的一声绝响。

时间不允许我在墓地徘徊。因为探寻汉水之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有多座大山等我们穿行。我只好匆匆取出相机,拍照下难得一见的诸葛亮墓,除了用以扫描官场的美丑和人间百态之外,还以此为镜,指引我走好生命晚年的人生步履……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诸葛陕南文友
Design of Creative Incentive Contrac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from Dual Perspective
诸葛羽扇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诸葛南征
党建地图·陕南
“文学群”里乐夕阳
“低头一族”制造车祸,婚姻交易引发无辜杀戮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