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校园欺凌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17-11-15李远
李远
〔摘要〕当前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受欺凌者年龄层次不断降低,欺凌性质不断恶性发展。初中是校园欺凌的高发阶段,调查了解特区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特质,主要欺凌行为以及初中生对欺凌的认识、态度等,有助于建立防范机制,预防和减少欺凌现象的发生。为此,对厦门特区发祥地——湖里区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关键词〕校园欺凌;初中生;特区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0-0013-06
一、问题与方法
一般认为,校园欺凌多指中小学生之间的欺负、霸道和攻击行为[1]。校园欺凌对受欺凌者、旁观学生及欺凌者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受欺凌者在受欺凌后往往会产生长期的不良情绪和学习行为问题,如自卑、压抑、惴惴不安、丧失信心,导致厌学,甚至逃学、辍学等问题;旁观学生在随时都可能发生欺凌行为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焦虑,没有安全感,面对欺凌者唯唯诺诺,甚至不得不站在欺凌者的一方以保障自己的安全;欺凌者的欺凌行为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轨道,其错误的行为和价值观会严重阻碍其成长,使其日后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他们也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关爱与关注的对象[2-3]。
初中是校园欺凌行为的高发阶段,作为特区的厦门也不例外。希望通过本调查研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特区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现状、初中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等,以求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的欺凌行为,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生活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初一和初二两个年段,其中初一12个班,630人,收回有效问卷564份,男生有效问卷300份,女生有效问卷264份;初二12个班,610人,收回有效问卷525份,其中男生有效问卷289份,女生有效问卷236份;两个年段有效问卷共1089份。初三年段因为面临中考等各种原因没有参加调查。该调查利用心理课,由学校心理教师组织进行,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和找班级心理委员、个别重点人员逐一访谈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包括校园欺凌的现状、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等。个别访谈主要了解班级具体的欺凌情况,以及对问卷反映出来的班级具体欺凌行为进行核实。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欺凌现状
1.关于所在学校有无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没有校园欺凌现象的占14.8%;很少的58.3%,占一半以上;认为校园欺凌普遍存在的占24.0%。由此可见,85%左右的学生认为学校存在校园欺凌现象,校园欺凌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
2.关于是否遭遇过校园欺凌的调查
校园欺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调查显示(表2), 19.1%的学生遭遇过校园欺凌,其中男生为25.5%,女生11.6%,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欺凌。初一男生比例最高,达到28.3%;初二女生最低,占8.5%。因为此题调查的是经历,而不是指在哪个年级发生,所以与其他调查研究显示的在初二年校园欺凌发生率最高并不矛盾。另外,初二遭遇校园欺凌的比例比初一低,也可能因为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初二学生更希望隐藏自己有关。
3.你经历过或了解的学校的校园欺凌事件(不用写出姓名,但要注明欺凌者的班级、姓名或座号)
学生集中反映了一些欺凌者和长期被欺凌者的行为。欺凌者的主要行为是言语辱骂、嘲笑挖苦、造谣孤立、在QQ上集体辱骂、拿走别人的东西、威胁、尾随恐吓、借钱不还、逼迫写作业等,相比较肢体暴力,这些行为显得比较隐秘,不易引起老师的重视,所以校园欺凌具有隐秘性、长期性和多样性特点。
另外,班级中有的个别被欺凌者被全班排挤、孤立,这些学生本身人际关系不佳,学习和表现不理想,长期被欺凌后习惯了,变得麻木了;还有个别人会忽然爆发,比如有个初二男生,长期被一些同学课上课下捉弄,大家习以为常,该男生在某节课上忽然失控,大哭着冲出教室,用手击打墙壁等。
(二)对校园欺凌的认识
1.哪些行为是校园欺凌行为
表3是关于校园欺凌行为界定的调查。被学生认为是校园欺凌行为的,依次为:“直接动手打人或群殴”“向别人要钱收保护费”“威胁恐吓尾随”“起侮辱性的外号,造谣污蔑,讽刺挖苦”“随便拿走、丢弃或毁坏别人的东西”“孤立排挤某个学生,集体不和他玩”“生活上让别人做苦力活,例如跑腿、代做作业等”。
其中排在第三的是“威胁、恐吓、尾随他人”,女生比男生高12个百分点,说明女生更害怕且更容易被尾随恐吓;排在第四的是“语言上起侮辱性的外号,造谣污蔑,讽刺挖苦”,其中,初一持此观点的比例为77.3%,高于初二(60.7%)近16個百分点,说明初一学生更不能接受也更容易出现这一行为。排在第五的是“随便拿走、丢弃或毁坏别人的东西”,其中男生持此观点的比例为67.4%,比女生高将近16个百分点,初一比初二高将近13个百分点,说明男生比女生、初一学生比初二学生更不能容忍该行为。
以上七种行为是校园欺凌中比较常见的,5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些属于校园欺凌行为,认同率比较高,说明学生对此很关注。另外,在个别访谈中发现,男生的欺凌行为以言语辱骂、肢体殴打、拿走东西等为主,女生的欺凌行为以警告、辱骂、孤立、威胁恐吓、尾随、网络攻击等行为表现为主。
2.关于受欺凌者特质的调查
按照欺凌行为实施的对象,可以把欺凌行为分为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受害者)。欺凌行为之所以会出现,通常因为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之间力量对比不均衡。容易成为受欺凌者的情况如表4。endprint
排名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好”,持此观点的占76.8%;第二是“身体瘦弱”,占68.7%,其中男生比女生高13个百分点;第三是“外表不讨人喜欢”,初一男生对此最为看重;第四是“行为有异于他人”,占62.6%;第五是“家庭贫困”,占47.0%;第六是“老师特别关照的”,占33.7%。
容易成為受欺凌者的特质排序依次是人际关系不好、身体瘦弱、外表不讨人喜欢、行为异于他人,均超过50%,但家庭贫困、老师特别关照的学生容易受欺凌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3.关于欺凌者特质的调查
关于欺凌者的特质,依次为“拉帮结派”“脾气暴躁蛮横”“喜欢上网玩暴力游戏”“有家庭背景”“身体强壮”等,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同。
排名第一的是“拉帮结派的学生”,76.7%的学生认同此观点,认同度很高,男生比女生高近17个百分点,说明拉帮结派危害大,学校要对此高度重视;第二是“脾气暴躁、蛮横的学生”,其中初一比初二高近17个百分点,初一男生所占比例为88.7%,比初二男生(68.2%)高近20个百分点。可能因为初一男生还比较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更容易发脾气欺凌别人,其他男生也同样因为年纪小经验不足感到害怕而成为受害者。58.1%的学生认为“喜欢上网玩暴力游戏”的学生容易成为欺凌者,初一持该观点的比例比初二高。也有51.1%和55.7%的学生认为“身体强壮”“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容易成为欺凌者,另外,大部分学生不认为“单亲家庭的学生”会成为欺凌者,认同率为31.9%。
4. 导致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的调查
对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个人偏狭自私的价值取向错觉”,有63.4%的学生认同;其次是“对黑恶势力、暴力游戏、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59.9%的学生认同,其中女生比男生高15个百分点;再次是“法律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不够”,占46.0%,初二整体比初一高;认为是“学校教育惩戒功能丧失”比例最小,占39.6%,其中初一比初二高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应对中学生加强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其次,要净化社会环境,完善法制建设,加强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学校教育要有惩戒功能,目前一些学校因为各种原因一味纵容迁就校园欺凌,对一些施暴者束手无策、姑息迁就等情况经常出现,建议相关部门要拿出具体的惩戒措施,不让学校成为包庇、放纵校园欺凌的场所。
5.如何有效防止校园欺凌发生的调查
排在第一位的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教育部门要建立预警、发现报告处理和惩罚校园欺凌的体系”,有 70.9%的学生认同;第二,要“加强学校管理”,有63.7%的学生认同;第三是“学校加强相关教育,教育学生友好互助”,有 63.8%的学生认同;第四是“学校对欺凌事件中违规学生进行严厉处分”,有 58.8%的学生认同。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相互配合,单纯依靠某一方面效果不理想。
(三)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的调查
1. 遭遇校园欺凌会怎么做的调查
遇到校园欺凌,66.9%的学生会请求老师、家长帮助,但也有11.0%选择默默忍受,19.4%选择以暴制暴,其中初二男生选择“以暴制暴”的比例最高,达到24.9%。应该说,大部分学生的处理方式是比较妥当的,但也有33%的学生选择的应对方式不妥当(忍气吞声和以暴制暴)。
2. 作为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的调查
作为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55.6%的学生会选择立即报告给老师,其中初一比初二高12个百分点,初一女生比例最高,占69.3%,初二男生比例最低,占39.1%。另外,17.2%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离开现场;12.8%的学生选择袖手旁观,看热闹。初二学生选择此两项的比例比初一年级高10.7%选择上前劝说,初二学生比初一略高。
从初一和初二的比较来看,初一学生更愿意寻求老师的帮助,初二学生倾向于看热闹或不掺和,部分初二的学生愿意站出来劝说。总体而言,作为旁观学生,一半以上会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即报告给老师或者上前劝说,但也有近30%左右应对方式不妥,选择袖手旁观或视而不见。因此学校对校园欺凌旁观者的教育要加强。
3.是否会欺凌他人的调查
如果你的好朋友邀请你欺凌别人,你会怎么做?(单选)(结果见表10)
71.7%学生会劝说好友不要欺凌别人,初一的比例比初二高;21%的学生会置之不理,6.0%的学生会跟着一起欺负别人,初二男生选择此项的比例最高,达到11.1%。
三、思考与建议
1.要加强对班主任的资质审核和管理能力的培训,提升班主任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
班主任管理能力和管理策略对班级欺凌行为的发生也有影响。调查中发现,凡是班主任责任心到位,管理策略好,班级积极向上、学风优良的,班级中的欺凌现象鲜有发生。凡是班主任责任心不足或者管理策略不佳的,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接受教导,更不愿遵守学校规范,班级内的欺凌现象比较严重。例如,有学生反映,有个别班主任利用坏学生、班霸管理学生,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有个别班主任缺少责任心,对学生反映的欺凌行为熟视无睹,或者轻描淡写地进行批评教育,忽视了被欺凌者的内心感受,导致欺凌行为一再发生。
因此,首先,应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要用机制约束班主任的行为。其次,努力提高班主任的素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避免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要加强班主任管理能力培训,引导班主任自我成长。再次,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采取有效策略将校园欺凌扼杀于萌芽之中。
2.要建立匿名举报制度
现实生活中,被欺凌者往往怕被报复而受到更严重的侵害不敢揭发,匿名举报方式更有利于保护这部分弱势群体。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如果老师在调查中强调保密,强调问卷直接交给老师而不是由班干部收取,强调不准偷窥他人答案等,学生问卷中的举报就比较多、具体。匿名举报制度要鼓励所有的在校学生积极参与,为了方便学生匿名举报,学校可以公布举报电话、举报的电子邮箱,并在学校设立举报信箱等,派专人负责。这样才能既威慑不良学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其他学生的正义感。同时要注意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举报者受到报复。
3.要建立心理辅导机制
在校园欺凌发生后,学校和教师应该对被欺凌学生进行心理救助。首先,要建立校园欺凌救助中心,如心理辅导室;其次,对被欺凌学生实施心理辅导,重在减轻焦虑和仇恨,慰藉受伤的心灵,恢复其安全感和平和心态;同时,对欺凌者,通过对其成长环境的分析,明确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出有针对性的矫治办法。
4.要注意识别欺凌和被欺凌“可能”的学生
本次调查中发现,欺凌者的特质中,以拉帮结派、脾气暴躁蛮横最高,其次是喜欢上网玩暴力游戏、有家庭背景、身体强壮等。另外,长期或集中被欺凌者一般都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外貌奇特、人际关系差、成绩差、行为表现不好等,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害羞、怕事,朋友很少,在学校中十分孤单,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难以与施暴者相抗衡。教师平时应多关注这类学生,预防欺凌现象的发生。
总之,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管理不当、法治教育弱化、针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等密切相关,所以,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密切协作。
参考文献
[1]王献蜜,刘曼怡.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J].中国德育, 2016(6): 25-28.
[2]刘宽.从校园欺凌看班主任制度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科技展望, 2016(27 ): 348.
[3]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 11): 13-17.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厦门,361009)
编辑/于 洪 终校/杜文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