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2017-11-15
今年10月,雷军在家乡湖北仙桃宣布,要在全国每个县都设立小米之家,在每个乡镇开设小米小店,“让便宜、好用的产品渗透到百姓身边”。话一出口,有人翻出4年前的那场赌约。2013年12月,雷军与董明珠立下“10亿赌约”,这场被业界解读为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赌约,时常被提及和热炒。
事实上,与其将精力放在“谁输谁赢”的口舌之争上,还不如关注赌约的背后——两家企业在经营方面做了些什么。雷军与董明珠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在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时如何调整战略、如何布局未来,更值得深思。
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倒逼企业不断创新求变,小米和格力也不例外。
2014年,成立仅4年半的小米横扫国内手机厂商,摘下国内手机厂商出货量第一的桂冠,雷军也被称为“雷布斯”。但之后,小米开始走下神坛。2016年,小米销量同比下降36%,市场排名下滑到第五。一时间,“小米模式不行了”的论调甚嚣尘上。
在2017年的小米公司年会上,雷军反思,“前几年我们冲得太快,提前透支了一部分成长性。所以,我们必须放慢脚步、认真补课。”
雷军坦言,小米起家的电商销售模式遇到了挑战,只做电商已经不够,要升级商业模式,要把纯线上模式升级到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
如果说销售渠道的纵向下沉,是小米在“补”商业模式的课,那么近年来,小米在产业链上的横向拓展,则可视作为小米在“补”中国制造的短板。
小米一直在布局自己的产业链,围绕智能硬件投资孵化了77家企业,如手环、插线板、电饭煲等,虽然有些产品不是那么耀眼,但总体在外观、使用体验、技术上多有创新,用雷军的话说,是在用“互联网+”的理念推動各行各业转型升级,让中国的产品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雷军的这种思路与董明珠不谋而合。近几年,尽管格力手机备受争议,但董明珠仍然强力推进她的新能源造车计划,而且格力对自主研发的坚守也赢得众多点赞,仅空调领域就拥有国内外专利1100多项,有些技术还打破美日制冷巨头的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董明珠多次强调,中国制造需要有责任感的企业家,研发实实在在提高消费者生活品质的技术,从根子上实现中国制造的技术创新能力。
雷军与董明珠,一个在互联网行业,一个在传统制造业,尽管“打法”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技术革命,都是在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探索道路。这一点,值得更多企业家学习。(支点杂志2017年11月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