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

2017-11-15杨建洲殷卫红

东方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因素分析大学生

杨建洲+殷卫红

摘要:由近几年的数据分析显示不难看出,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前几年更强,如果当代大学生没有过强的专业知识,较硬的技术和很好的实践能力,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精神,还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就很难迎接社会的挑战。我国从20世纪到80年代开始倡导素质教育,但是我们还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正真的素质教育,本质上应是面向社会的教育,目的也就是“教人成社会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充分体现。这种开放式教育就是我们与社会融为一体,改变教学环境,教学关系,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学原理为基础,以育人课程和管理的开放为前提,把“教”和“学”分开,以学为主,以教为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 问题 因素分析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被外界高度的重视,对其心理和以后的就业无形中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对其自身心理的影响也较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多的进行关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和正确择业观的培养逐渐的被提上日程,逐步的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或多或少的面临一定的心理问题,在对以往的处事方式和思想表达上和从前不同,对社会有不同层次的失望,对社会的残酷认识的不是非常充分,造成在进行实际的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预期偏差。对自身的认识存在不足,过高的估计自身的实力,造成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失落感,对社会和今后的工作失望。

1. 高校自身教育因素

1.1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科的设置还是采用国家审批的方式,有专门的部门对学科的审批进行管理,新增相关的专业需要经过高校的申请,由教育部门的审批和实地检查等方式,通过以后可以设立专门的学科。这种高度集中的学科设置体系容易造成一定的盲目进行学科设立的风险。因为国家对教育的支持,高校的学生不断的增加,但是高校学生的学费和相关的费用并不没有增加,一直维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国家的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不断的增加,相应的经费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学费没有增加,这样的情况会给学校正常的经营带来一定的负担,学校为了维持自身的经营就会不断的申请国家的一些科研项目和国家级硕士点以及博士点,以获取国家的一些科研基金,维持学校正常的运营。这样的背景下就造成学校盲目的对一些科目进行设计,对一些热门的学科和一些热门的课题进行研究和申请,尽管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技术基础不是特别的雄厚,这样就会对学生以后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其自身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2忽视对思想道德的培养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经济的交流和渗透不断的增加,对于一些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到中国,对中国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行为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一定的冲击。高中时期因为是处于较为高压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较为忽视,没有作为重点进行世界观的纠正和人生观的培养,但是在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的纠正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以后的整个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会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现阶段的大学教学中,却没有对这些课程重视起来,对思想类教程的安排多是放在选修课上,学生可以自行的选择是否进行课程的学习。同时,因为我国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公费的教学被不断的取缔,变为自助缴费的教育,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更加的注重学习,自主的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课程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较为注重经济的效益,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忽视现象。而且高校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实行的是学分制和毕业证制度,过多的将学分和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讲授上,对思想政治这些的思想教育课程的关注度较少。现阶段高校在对大学的教学制度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往往将专业的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片面的将大学的教育等同于职业的教育,认为大学主要就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技术和专业技能,单纯的进行成才的教育,成人的教育认识的不够。

1.3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够专业

在就业压力不断凸显的今天,政府相关部门也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就业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但是这些工作还是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也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高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不够重视的,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应聘技巧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也没有进行很好的辅导,有些大学在进行实际的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对就业指导的课程没有进行考虑,有的甚至仅仅是辅导员在班会上进行相关问题的讲解,存在严重的不足,对学生的就业心理重视程度偏低甚至没有,这样的忽视程度使得学生的就业观出现严重的偏差。许多的大学认为就业辅导和心理辅导课程的开设是浪费时间和师资力量,不会对学生产生根本的影响,但是在这个认知中学校却没有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大学生就业心理课程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不是以理论为主要的出发点,而是需要一定的实践作为支撑,因为心理的问题和就业的问题涉及到的是实际的环境情况和实际发生的心理状况,不是简单的书本课程就能够涵盖的,需要学生真实的经历才能够感知,但是在现阶段的大学就业心理辅导的课程设计和安排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理论的传输为主,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介绍以后就算是完成了课程的安排,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自身来讲不会有较大的帮助,因为学生对自身没有遇到过的事情感知能力不强,甚至是沒有,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的就业观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意义。

2. 学生自身因素

2.1就业焦虑

在本次调查中,有71.32%的受访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过程会表现出一定的焦虑心理,这种心理和大学生自身的自卑和不自信有一定的关系。在大学期间,学生主要的任务是进行学习,没有对外界的社会环境进行接触,对社会的现实了解的较少,就算是对社会现实进行接触也是少量的接触,没有真正的作为社会的成员进行融入,这样就会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预期,认为社会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对现实的预期不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进入社会,和自身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且,在大学中接受的教育还是较为理想化的,对自身的理想的实现和残酷的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旦在现实中接受的预期压力过大,正常的心理会出现一定的落差,造成一定的焦虑心理。endprint

大学生的就业观点在大学时期没有进行适当的辅导,在进行实际的招聘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对自身的就业状态没有很好的进行规划,一旦出现和自身的规划不一致的现象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同时,因为在大学的时候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针对理论,而现实的工作岗位较多的要求实践的经验,这样就造成学生在进行工作应聘的过程总出现碰壁的现象,这样的情况碰到的较多就会造成一定的焦虑心理。而且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普遍的对职位要求过高,因为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对的较多,就希望自身的岗位和薪资收入要高,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论是自己专业知识的多少,只要实践能力不行也不能获得较好的职位,因此大学生在进行工作的选择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无法获得和自己理想职位相符的工作岗位,造成一定的焦虑情绪。

2.2就业自卑

自卑的心理也是大学生在就业中经常遇到的状况,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没有深入的了解社会,因此在进行就业的选择过程中面临企业的各种刁难就会逐渐的将自信心消耗殆尽,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大学中的学习毕竟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的接触较少,实践中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这样就会对自身的认知造成一定的偏差。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最终要通过实践进行运用。大学生的学习,较多的是接触理论的知识,对实践只是单独的听说,没有自身的亲身经历,因此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用人单位在对自身员工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倾向于选择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那些只是具有理论知识而对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学生用人单位招聘的较少。这样的招聘方式下就有可能造成一个现象,对于平时在学校表现较为优异、理论知识学习较好的学生,在最终工作的选择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取得较好单位的认可,相反平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的优异但是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个现象就会造成一些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对用人单位和自己失去信心,消极的面对就业,不再积极的进行争取,只是勉强自己找到差不多的岗位就可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没有相对清醒的认识,只是单纯的认为就业就可以结束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的心理会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在工作中这样的工作状态不会得到公司的认可,因此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就较为困难,对以后的人生理想的实现也增添了阻碍。另一方面对自身的生活态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积极的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问题,今后的生活也会不尽如人意,这样不仅会对今后的生活造成消极的影响,同时还会加重自身的自卑心理,不能将自身的最好状态发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一生就会碌碌无为,不仅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甚至在社会上进行生存也是也较为艰难。

2.3就业依赖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进行就业的抉择的过程中较多的依赖家庭,如果没有家庭的帮助,一部分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压力较大。大学生在进行相关的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家庭的力量和学校的力量,但是不能仅仅借助这些方面的帮助,自己也要努力的寻找工作的机会。但是现实中是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待业在家,没有进行相关的工作的选择。这些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本身自己在大学中学习的专业就较为冷门,在進行职业的选择过程中存在自身的固有压力,而在进行择业的时候又不愿意改变自身的专业,还是希望从事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就出现赋闲在家的情况,等待父母对其工作进行相应的安排,自身没有任何的努力。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成年个体,在大学毕业以后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完全可以独立的在社会上生存,如果仅仅是依靠家长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不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因为自身不具备抗击风险和变通的能力。

2.4求职期望过高

大学生对就业的现实了解的不够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在受教育的程度上是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的大学毕业在毕业以后择业的过程中,对单位的规模和发展前景的选择上占据重要的影响地位,在受访的学生中56.07%的学生选择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单位。在对单位进行选择的同时,对城市的选择大学毕业生也有自身的一定倾向,希望留在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的受访者占据总人数的62.32%,能够留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的仅仅不足2%,对本身就业压力较大的热门城市来讲更加激化就业矛盾。同时,大学毕业生虽然自身的专业素质较高,但是综合的素质和实践的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的欠缺,根本无法发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完全没有参加过一些实践活动,仅仅是通过书本的只是对自身的职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缺乏应对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在应聘的过程中难以应付招聘单位提出的一些实际的问题,表现的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造成择业的困难和就业的压力,导致就业的机会降低。

3. 政府政策指导因素

政府在进行实际的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就业是实际情况掌握的不够清晰,造成在制定就业政策的过程中引导出现一定的偏差,不但不能缓解相关的压力还会给学生进行错误的引导,对学生的就业造成消极的影响,比如会造成某一个岗位或者某一类岗位的恶性竞争的现象,对整个的就业环境的规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有遭受“地域歧视”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3.1政策引导偏差

目前来讲,我国的就业市场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相关的规范进行把控,没有健全的体制作为指导,导致整个就业环境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弊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的来源于双向的选择和自主的选择方面的压力。这些政策的制定将大学生推向了市场,但是因为就业市场本身的不完善,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以后就会给本来就不健全的市场带来极大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压力下将更多的工作岗位投入给大学毕业生,但是就业压力任然没有相应的缓解,大多数的就业市场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现阶段来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信息了解的不够及时,政府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重点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对普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关注的较少,政策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在毕业的大学生中,对占大部分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是被忽视的,而且在政府的组织下许多的企业开展的大学校园招聘也较多的在重点大学内展开,对普通大学来讲完全没有机会进行工作的竞争,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诚然重点大学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优于普通大学的学生,但是这仅仅代表的是学习的能力,实践的能力不能仅仅依靠高考的成绩作为判断。而且有些单位招聘的人员并不需要过高的学历,如果仅仅在重点高校进行校园的招聘,或多或少的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对大学的教育资源造成一定浪费。endprint

3.2政策制定不全面

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应的规范。目前来讲政府出台一定的规范对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进行一定的指导,这些法规的制定一般来讲是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相应的建设,例如教育部进行联合有关的部门先后制定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暂行规定》,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问题进行进行规范,要求各地对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取消一切不利于高校毕业生择业的政策规定,允许高校毕业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地市就业;各省、市、自治区根据本地实际出台的一些用于规范、指导本地毕业生就业的规范性文件及实施细则,如安徽省对家庭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推出的帮扶政策;各高校根据国家就业的方针政策和主管部门意见制定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资助机制推行,与毕业生就业联系最紧密的《劳动法》、《合同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些制度的建立还是缺乏一定的实际意义,没有真正的起到作用,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是缺乏一定的详细规定。

在实际的就业中,大学生毕业生在寻求工作中的侵权的行为层出不穷,例如经常出现的户口歧视的现象、虚假信息的情况、冒名顶替的情况等等,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打击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负担。大学生的毕业和就业牵涉到的问题较多,面对较为复杂的就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更加的需要健全,尽量的保证公平合理,避免因为法律的不健全帶来的问题和歧视,使得大学生在进行实际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信心和积极争取的勇气,不能因为市场的不健全就造成在进行实际的就业中存在歧视的现象和不公平的待遇,对学生以后的就业观和人生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3.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来讲政府虽然制定了许多的政策,也在政策中制定相关的一些规范和办法,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这些政策的执行力度还是不够,对相关的政策执行缺乏有利的监督和管理,使得一些工作出现严重的不到位现象和一定的滞后现象。现在的大学生从入学的初期就很少接触到社会,因此对社会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是单纯的进行学习,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对社会进行深入的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积极的发挥监督的作用,素质教育提出已经经历了较长的年份,但是在进行实际的监督和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部门对高校的素质教育的监督和指导还远远没有达到较高的要求,对高校的指导过于注重形式,没有进行实际的监督监察,造成一些工作中的疏漏。高校根据政府的态度也对教学中的实践部分没有重视起来,造成对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

尽管国家一再的强调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高等学校的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体现,但是政府的有关部门也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重视,导致高校在进行政策的贯彻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彻底现象。高校的毕业生在逐年的增加,而且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对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学校没有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心理的变化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健.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原因透视[J]. 新余高专学报,2006,11(5):993.

[2]王建国,丁威.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心理分析及对策[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61-62.

[3]鲁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 辽宁高职学报,2006,8(l):30-31.

[4]吴丽玫.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问题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22(6):47-48.

[5]张扬,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64-67.

[6]于秀枝.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思考[J]. 大连干部学刊,2007,23(3):16-18.

[7]寇杨.浅谈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l):78-81.

[8]胡德辉主编.大学生心理与辅导[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

[9]王立,罗小林,周丽丽.浅析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2):305-306.

[10]武治国.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4):120-122

作者简介:杨建洲(1983.05)男,汉族,江苏省盐城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基金资助项目2014SJB753。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因素分析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